摘 要 人才流動及其衍生的人才外流問題早已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在當下經濟轉型升級的中國社會,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愈發尖銳,大量工廠在不斷提高薪酬待遇的情境下依舊遭遇“用工荒”。本文先選取了9個變量,再確定6個模型指標,最后建立了人才流動指數模型。通過計算與分析發現,制造業與服務業需求企業數仍呈現轄區間的較大差異。
關鍵詞 人才流動 人才外流問題 人力資源外流
一、引言
人才流動(Talent Flow)及其衍生的人才外流問題(Problem of Brain Drain)早已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以往的研究試圖剖析人力資源外流(Human Capital Flight)這一現象及其背后更深層次的成因及對策。業界、學界普遍認為,人力資源外流的主要群體是各行各業的高精尖人才,他們的流失是造成直接或間接經濟損失的主要原因。實際上,在當下經濟轉型升級的中國社會,制造業與服務業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愈發尖銳;大量工廠在不斷提高薪酬待遇的情境下依舊遭遇“用工荒”,既招不到人,也留不住人。為此,制造業與服務業人才流動這一社會現象及其衍生的社會問題逐漸浮出水面,等待人力資源行業及學界的深入研究。
二、基本理論支撐
(一)人才流動與人才流失理論
人力資源早已被業界、學界公認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由此人才流動和人才流失等社會、企業現象也被越來越多的學者、行業專家研究。人才流動理論指出,頻繁的人才流動是企業、社會乃至國家的一筆巨大的沉沒成本,它可以造成企業乃至國家永久性的經濟或收入增長的下降。權威數據表明,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應該長期保持15%~20%以下的人才流失率;超過10%的人才流失率將對企業的日常經營產生影響,而超過20%的人才流失率將對企業運營造成不可逆的損失。若企業背負長期超越警戒線的人才流失率,這些企業將在一定時期內被行業淘汰。
(二)經濟結構轉型理論
經濟結構轉型(Transformation)是指長期性的經濟支配行為的轉變,而經濟支配行為轉變的依據是當下勞動力就業的轉變情況。舉例而言,當勞動力主體穩定地從第一產業進入了第二產業就業,則可以視為經濟順利從農業經濟完成向工業經濟的轉變。科學的日新月異以及經濟發展規律所展現的競爭意識與行為,決定了國家、社會和企業在發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完成結構轉型,以適應更高層次的發展和更大強度的競爭。無法完成轉型的國家、企業乃至個人將在各個產業鏈處于被動和被剝削地位。由此,產業結構的平穩轉型成為經濟、產業與社會科學研究的熱點。
三、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及收集方法(見表1)
(二)指數模型的構成與賦分(見表2)
(三)指數賦分規則(見表3)
表3中的排名是指上海市各市轄區在模型6大指標中的相應排名;排名越高,分值越大。其中,各市轄區需求企業數、企業崗位需求數、入職率、平均月薪、專業招聘機構數越高,排名越高,分值越大;各市轄區離職率越低,排名越高,分值越大。
(四)指數分析
人才流動指數是對上海各市轄區內制造業、服務業的產業發展與人才流動的描述性統計。因此,本研究將針對各項描述性統計進行分析,剖析指數得分背后的實際意義。對于各轄區、兩大行業的得分差異,我們也將嘗試作出初步分析。
四、研究結果
基于模型展示,本研究將進一步展示模型內6個指標的所有數據。
如圖1所示,上海市制造業與服務業需求企業數呈現轄區間的較大差異。
上海市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崗位需求數呈現了與需求企業數相近的分布規律(見圖2)。
從入職人數看,浦東、黃浦、靜安、長寧、普陀、徐匯、虹口為服務業人才主要流入地,而浦東、閔行、松江、嘉定、奉賢為制造業人才主要流入地。
綜合來看,奉賢、嘉定、閔行、松江為制造業與服務業人才離職率最低地區。
對比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制造業與服務業平均薪酬,發現上海地區制造業與服務業人才平均收入遠遠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從內部來看,黃浦區、浦東新區、青浦區、閔行區的服務業人才人均月薪超過7000元,而浦東新區的制造業人才平均月薪也高達6800元,位居各區之首(見圖3)。
如前文所述,地區招聘機構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的需求程度與市場的火熱程度。近年來,服務業與制造業因企業招聘機構基數有限,企業規模擴大,服務業招聘機構也可招聘制造業,兩者不分彼此,因此數據呈現同增同減趨勢,其機構環比增長也同步變化。
五、結語
本文選取了包括市轄區等在內的9個變量,以市轄區、產業為分類變量,以需求企業總數等6個變量為模型指標,建立了人才流動指數模型,并根據產業、市轄區分類進行指數計算與排名。
通過分析6個指標發現,制造業與服務業需求企業數仍呈現轄區間的較大差異,遠離核心商業區,地價相對便宜,工業基礎較為雄厚的市轄區大大吸引了制造業企業的入駐;相反,中心城區,高凈值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歷史悠久、商業化程度高,則極大地推動了服務業對人才的勞動力需求。
(作者單位為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
[作者簡介:張珺(1980—),男,上海人,碩士,畢業于上海大學運籌學與控制論專業,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院長助理、指數研究所所長。]
參考文獻
[1] 張佳梅.人力資本領域的理論研究[J].經濟學動態,2002(05).
[2] 朱磊,和丕禪,秦江萍.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本外流的經濟學分析 [J].中國軟科學,2002(11).
[3] 吳康,方創琳,趙渺希.中國城市網絡的空間組織及其復雜性結構特征[J].地理研究,2015(04).
[4] 何勇,姜乾之,李凌.未來30年全球城市人才流動與集聚的趨勢預測[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5 (01).
[5] 李建國.人才資源流動方式與規律性探析[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5(08).
[6] 魯旭.科技人才流動問題探析——以長三角科技人才流動狀況為例 [J].江蘇科技信息,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