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義
摘 要 發現新聞是新聞工作的首要前提,因而發現新聞的能力通常被認為是記者編輯核心素質的體現,它對媒體核心競爭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發現新聞首先要了解新聞事實的特征,掌握新聞發現的標準,及時發現新聞表達的素材。新聞發現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過后天努力逐漸培養的。要想培養出出色的新聞發現力,除了要有堅忍的職業精神外,還要注重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并深入了解社會。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發現新聞,寫出具有時代特色的好作品。
關鍵詞 新聞發現 新聞敏感 核心素質 避險意識 職業精神
發現新聞是新聞記者采訪寫作的前提,如果一個記者缺乏發現新聞的敏銳度,即便他采訪熟練,文筆出色,在新聞實踐過程中也會產生非常大的困擾。新聞發現力是許多年輕的新聞從業者最為缺乏的一種能力,筆者結合經典報道案例,談談如何發現新聞。
一、新聞發現
(一)什么是新聞發現力
新聞發現力即新聞敏感,是指新聞工作者及時識別新聞價值的能力,是新聞從業者必備的能力。它是一種職業敏感,西方新聞界稱之為“新聞鼻”或“新聞眼”。新聞工作者在復雜、浩如煙海的信息中及時發現并敏銳辨別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就是靠新聞敏感。
(二)新聞事實的特征
記者只有掌握了新聞事實的特征,才能正確判斷新聞事實的價值,從而發現新聞。
第一,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實的報道。有新聞價值的事實通常包括重要性、新鮮性、顯要性、接近性、生動性5個構成要素。重要性是指事實的影響程度深、影響面廣;越新鮮的事實,受眾越感興趣.主流媒體的“走轉改”報道之所以受到受眾的歡迎,是因為其報道的內容接近老百姓的生活。新聞有別于其他材料,報道必須生動,否則將難以傳播。
第二,新聞是可見可聞可感的事實,要想寫出好作品,記者必須到現場去看去聽去感知,實踐證明,跑得越快的記者出的稿子越多,質量也很高。
二、新聞發現的標準
新聞發現的標準有3個,即方針政策、受眾需求以及新聞界的獨立觀察。
新聞發現的標準是不斷演變的,最早的新聞發現全部按方針政策,有了方針政策就著手寫方針政策涉及的新成就、新經驗、新風尚、新事物、新動向方面的稿子。改革開放后,受眾需求成為新聞從業者發現新聞的重要標準,主要包括重大事件、監督報道、服務報道等。
有些報道既不是國家方針政策要報道的,也不是受眾的熱點,但它普遍性存在,這種普遍性存在的事實,絕對有新聞價值。中國青年報有一個專欄叫《冰點》,專門報道被冷落的熱點,也就是應該被媒體重點報道而沒有被報道出來的重要事實。
三、新聞發現的任務
新聞發現的任務有3個,即發現真相、發現價值、發現素材。業界經常討論“從靈感發現到完成作品有多遠的距離”,就是說有靈感不一定有作品,有的記者靈感很多,但作品少,問題就出在素材上。倘若記者想去報道一個事件,但不知道該怎么報道,找不到切入點,或者它的采訪成本高,支付不起這個成本,就很可能把這個選題廢掉,所以記者要學會發現素材。拿《藥價追蹤》這篇報道來說,前些年藥價虛高是個不爭的事實,往往一個家庭有一個重病號,家庭的經濟壓力會很大,甚至傾家蕩產?!端巸r追蹤》的作者想敲敲藥價的“門”,解剖一下藥價虛高背后的利益鏈。他沒有找物價局,而是到了醫院,說眼睛疼,醫生看過之后說他眼睛有點發炎,給他開了瓶“環丙沙星滴眼液”,5毫升,15.1元。記者轉身跑到批發站問,價錢是6.6元;最后他聯系到廠家——江西萍鄉制藥廠,出廠價是3.8元。一瓶眼藥水出廠價3.8元,在醫院賣到15.1元,價錢翻了不止一番。這瓶眼藥水就成了其《藥價追蹤》的最佳切口,把藥價切了一刀,解讀了藥價虛高背后的問題。由此可見,記者如果在采訪的切入點——素材方面掌握得好,就能出很多稿子。
四、新聞發現力的培養
新聞發現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經過記者自身努力逐步培養的。培養新聞發現力,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豐富各類知識,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記者要加強對各類專業知識的學習,掌握的專業知識多了,采訪時就能獨具慧眼,及時識別新聞價值,寫出更多的新聞作品。
第二,對社會充分了解。新聞記者要認真學習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關注媒體每天的重要新聞和言論,吃透中央精神,從中找到發現新聞的“尺子”;同時還要到群眾中去,摸清下情,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找到中央政策與群眾的結合點。
第三,善于比較和積累。在看新聞報道時,要分析它為什么是新聞;和別的報道橫比一下,它的價值在哪里。在實踐中,記者接觸到的事實,很可能只是常見的事件性新聞或正在發生的非事件性新聞,這些事實源源地不斷向外釋放新聞線索,變動細微。如果將這些事實累加起來,就可以說明很多問題,從而擁有單個事實所不具備的新聞價值。就要求記者做一個有心人,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來逼近新聞事實的全貌。
第四,善于利用新媒體,及時獲取新聞線索。當前,互聯網的異軍突起給人們工作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加速了新聞的傳播。在這個信息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可能成為新聞的記錄者、傳播者。記者不但要像普通受眾那樣,每天瀏覽互聯網上論壇、微博、微信群的“原發信息”,還要認真甄別、核實,去偽存真,及時發現新聞線索,找到信息源。
(作者單位為巨野縣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 丁伯銓.新聞采訪與寫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5-60.
[2] 蔣曉燕.記者如何發現新聞[J].青年記者,2013(27):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