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峰
摘 要 雷電是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即天空云層間一種放電現象,雷擊時釋放可觀的能量,從而使受雷擊的物體遭到嚴重損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雷電對地面產生的直接雷擊;第二,感應雷擊;第三,雷擊產生機械力;第四,雷擊產生跨步電壓。建筑物易受雷擊部位與建筑物的性質、結構及所處的位置等決定受雷擊的程度,如屋面、屋脊及突出高的建筑物等。建筑物防雷永遠是一個熱門話題,它與人們的人身財產安全息息相關。所以,建筑物在竣工驗收時防雷接地是一項必須、重要的項目環節。但最近筆者常聽見有人把防雷和接地混為一談,其實不然,防雷一定要接地,而接地不一定是為了防雷。筆者就此針對建筑物防雷接地和接地裝置作簡單的闡述。
關鍵詞 雷電 建筑物防雷 接地研究
一、防雷接地
建筑物防雷接地的主要措施:第一,裝設獨立避雷針,通過引下線接地。第二,裝設避雷網、避雷帶,通過引下線接地。第三,利用建筑物的結構組成避雷網及引下線。第四,利用電纜進線以防雷電波的侵入。簡單地說,防雷就是建筑物通過預先設置的接閃器(突出屋面的金屬物,如明裝避雷帶、避雷針),把雷電引入大地的一個過程,它可以有效地保護建筑物內部不受雷電打擊造成損害。大家可能經常會看到,我們的建筑物屋面女兒墻,沿墻壓頂有設置一道鋼筋(通常是經熱鍍鋅處理過的),這在建筑電氣上稱為明裝避雷帶,我們將剛性屋面或者結構層上的鋼筋和明裝避雷帶進行焊接連接,可以使屋面形成一定規格(一級防雷為5m×5m,二級防雷為10m×10m,三級防雷為20m×20m)的避雷網格,再將屋面避雷網與選定作為引線的柱筋進行焊接,再傳入基礎通過接地裝置而引入大地。標高高于30m的建筑物還應設置均壓環(非屋面外圍框梁或圈梁鋼筋通焊一圈),可以有效地防側擊雷。直接設置避雷針的做法基本已經淘汰,因為避雷針的防雷模型可以看作傘狀防護,它存在避雷盲區,也不能防側擊雷,但由于其引雷電的功能強大,在一級防雷的地區的建筑物就會采用避雷針、避雷帶加設均壓環混合安裝做法。通過以上安裝施工,我們人為把建筑物構成了鋼筋避雷籠子,可以全方位避免建筑物遭雷擊時受到損害。
二、接地裝置
防雷接地裝置的組成:接閃器、引下線、接地體三部分。第一,接閃器:避雷針、避雷網、避雷帶及均壓環;第二,引下線:引下線及保護管、斷接卡、接線板、支架;第三,接地體:接地母線、接地支線、接地極、接地板。
防雷接地裝置的結構無論是防直擊雷或感應雷,最終都是通過接地裝置將雷電流送入大地。所以,沒有完善的接地裝置是無法完成避雷任務的。接地系統是建筑電氣的一個難點,可以分大接地和小接地。小接地主要是經阻抗、容抗或感抗接地,而大接地是直接接地。我們這里主要從大接地的三相四線制和三相五線制進行闡述。三相四線制,TN-C系統,是除必須有的三根相線(電工學稱火線)外,將中性線(電工學稱零線)和保護中性線(接地線)合二為一。這樣的系統一旦發生漏電事故,漏電不能直接傳入大地可能造成人身觸電事故。三相五線制,TN-S系統,是除必須有的三根相線外,中性線和保護中性線嚴格分開,保護中性線是要進行接地連接的,所有的用電器金屬外殼有效地與保護中性線進行連接,可以有效地防止漏電、觸電事故。我們常見的三孔插座和插頭,其實并非三相380V電源,而是單相220V(兩孔的其實也不是兩相,是單相,兩相是三相火線中選兩根接入設備,因為線電壓就是380V,無須接入零線,如電焊機就是兩相設備),插座最上端的孔是連接到保護中性線的,而用電器插頭最上端的端頭,是與用電器金屬外殼進行連接的。這樣我們就可以把金屬外殼所帶的漏電有效地傳入大地,因為人體的電阻比電線電阻大出很多,電流基本不會從人體通過了。改進型的TN-C-S系統省去了變電房至建筑物這一段的接地電纜,減少了造價。總體說來,防雷接地是為了使建筑物在雷電打擊中避免因雷電造成損失,而接地系統則是為了防止用電器金屬外殼帶電傷人,它們最終需要用導體連接到接地裝置,排除安全隱患。這是筆者從事兩年建筑物防雷竣工驗收工作的一些見解,希望讀者對了解建筑物防雷接地有所幫助。
(作者單位為棗莊市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