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麗
一、背景及問題
隨著國家不斷加強對科研經費使用情況的審計檢查力度,科研單位承擔的研發項目也面臨越來越多的外部審計和驗收,對經費的合理使用提出更高要求。但由于各科研單位內部普遍存在非財務人員管理項目經費的情況,存在成本支出進度與項目運行不匹配、單項成本超支等問題,加大了審計風險,也可能對未來項目成本計價帶來潛在不利影響。因此,本文基于對研發項目成本管理的特點及要求出發,探索優化的管理模式,以進一步降低并控制審計風險。
二、研發項目特點及成本管理要求
1.應用政策種類多、差異大,需研究掌握適用政策
由于經費來源的不同,研發項目可按照政府或上級不同部門分為科技部項目、科工局項目等,不同經費來源的研發項目應用的管理政策不同,相互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成本歸集及審計要求也大相徑庭。如有的項目經費開支范圍不包括外協費及設計費,要求對國撥和自籌經費必須分別設置科目核算;有些項目則規定餐費不能直接列支,需要在管理費用下進行歸集,然后統一分攤計入項目成本。
政策的特殊性、多樣性,要求相關人員對適用政策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這是對項目管理人員及項目組成員提出的基本要求。作為項目申報及成本開支的主體,研發項目管理人員及項目組成員在項目申報時不僅需關注項目經費預算的總規模,也應關注預算各項構成及比例;在成本開支時,不僅需關注成本開支是否充分及時,也應關注成本類別是否符合相關政策和批復要求。
通常,各參與人員普遍存在“重技術、輕管理”的思想,固然按期保質完成分析、試驗及研究報告等是項目圓滿驗收的重要內容,但不能忽視項目成本管理,這既是單位綜合管理能力的體現,也是項目順利結題的必要環節。如果項目人員缺乏對適用政策的深入了解和審計要求的熟悉掌握,將直接影響成本開支的事前策劃、事中控制,在成本管理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易引發審計人員關注的問題點,如部分項目評審費發放給課題組成員,事務費未安排開支等。
2.審查標準與批復密切相關,需重視經費申報環節
研發項目在驗收時參照的考評標準既包括適用的政策,還有項目批復書。如新修訂的某經費管理辦法中即規定,“在某領域科研項目成本中核算的差旅費、會議費之和,不得超過該項目計價成本中差旅費、會議費之和的130%;專用費、材料費、外協費分別低于該領域科研項目計價成本中專用費、材料費、外協費80%的部分,核算的固定資產折舊低于該領域科研項目計價成本中固定資產折舊的部分,為項目結余資金”,明確了研發項目財務管理和成本核算應當與批復的計價成本一致,審查的標準也與批復內容密切相關。
在前期批復的成本構成存在漏洞的前提下,執行效果自然也不可能保持較高的水平,最終反映到審計人員的評價意見里也勢必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應高度重視研發項目的經費申報環節,既要考慮到項目本身的特點,也應照顧到政策的特殊要求;既關注經費的總額,也應合理分配成本構成。由于研發項目通常在經費申報時未對應用的政策文件及指導規則做詳細分析,只關注經費總額是否能夠滿足項目研究所需的成本開支,忽視對結構的合理劃分,導致批復的計價成本并不合理,如申請較高的材料費而難以開支等。
3.研制周期短、檢查工作多,需時時監督成本開支
研發項目通常周期較短,以1-2年居多,過程中不斷有中期檢查、自評、審計等檢查工作,需時時監督成本的開支情況,判斷是否出現偏差并及時更正。因此,應當明確監管主體,及時跟蹤和評價項目成本情況,對開支進度及其類別的合理性進行綜合管理。若在審查前才開展自查、整改,難免措手不及,如設備采購及建賬多在項目研制后期、會議費開支嚴重超支等。
對于存在分承研單位參與的研發項目,除了時時跟蹤總承單位的成本開支情況外,還應當同時關注各分承研單位國撥經費的成本開支情況。由于審計人員在國撥經費的成本認定流程上首先認定分承研單位的開支,最后再認定總承單位的開支,導致分承研單位的不合理開支將全部由總承研單位承擔。
4.成本管理要求專業性較強,需發揮財務專業優勢
研發項目成本管理中,無論是成本計價還是成本核算都有明確要求,專業性較強,審查要求嚴格,需充分發揮財務人員在政策研究、成本核算及審計風險防范上的專業優勢。
當財務人員首次參與到研發項目成本管理過程,是在接到項目驗收審計通知后,并負責核對成本支出情況與批復情況的一致性時,由于經費申報時未對構成分配的合理性提出綜合建議,批復的計價成本常常難以執行;執行過程中未實現過程把控,風險預防能力降低,成本支出與批復要求存在差異、開支不足等現象不可避免,而短時間內進行整改、糾偏,難免出現研發項目的大量成本在臨近審計驗收時才支出的不合理現象,容易引發審計人員的質疑,影響項目驗收質量,成本核減風險加大。
三、研發項目成本管理優化方案
(一)總體思路
結合研發項目成本管理的特殊要求,建議制定“項目會計師制度”,即為每一個研發項目設定專門的財務人員以項目會計師角色進入項目組,負責對項目成本開支提供全程指導和建議,明確監督管理機制,確保項目成本支出符合政策和批復等有關要求,努力降低甚至消除可能出現的審計問題。
(二)基于項目會計師的研發項目成本管理流程
新流程將項目會計師職責融入研發項目成本管理的各個階段,以確保實現全周期指導和監督。
1.經費申報階段
項目會計師針對擬申報項目應用的政策進行全面分析和系統講解,結合類似項目審計問題梳理可能的關注點,使項目組成員在經費申報時做到心中有數;同時,項目會計師根據相關項目的歷史成本數據,依據相關財務政策和立項項目預算測算間接費用,為項目經費申報的合規性及合理性提供財務政策支持和整體建議,提前判斷和識別可能出現的審計風險點,進而溝通擬定相應的解決方案,確保后期的可執行性,提升成本開支的合規化水平。
2.成本開支階段
項目會計師根據項目批復文件中對經費使用的相關要求,參與內部研發項目預算的編報工作;按照項目經費管理制度和會計、財務相關制度,對項目收支進行財務審核,開展成本核算工作;定期反饋預算執行數據,及時將項目收支情況與預算進行比對,為項目合理支出提供建議;建立研發項目經費一覽表,內容涵蓋項目研制周期、經費到款時間及金額、批復要求、成本類別及金額、剩余經費、明細賬等關鍵信息,時時跟蹤項目成本列支情況,及時與相關部門核對、反饋,向有關項目負責人及相關領導匯報,實現信息共享,共同監督、指導項目組按照規定的計劃按進度執行;匯總項目分承研單位成本核算情況,納入項目成本管理范疇,掌握各單位預算批復要求的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溝通,將審計風險降至最低。通過密切協作,對項目成本核算中不合規支出及時糾偏,時時控制審計風險,做到既保證成本開支又符合制度要求、滿足審查標準,進而有效提升成本管理水平。
3.審計驗收階段
項目會計師根據項目開展的進度,提前進行項目成本開支情況的自查和整改,化被動為主動,避免出現在接到審計通知時才匆忙進行核算、分析的被動局面,有效降低審計風險和提高項目驗收效果;加之項目會計師在經費申報等前述環節均發揮了相應的指導、建議、監督職能,執行過程中即使出現偏差,也得以提前解決和改進,項目順利通過驗收的可能性增大。
四、結語
通過項目會計師制度,做到了項目組了解經費政策、財務人員監管職能前移,便于提前規劃成本內容、加強過程監督管控,及早發現成本開支過程的風險點,提早預防、預控可能出現問題,并及時糾偏,確保項目成本按時、合規核算,成本管理水平得以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