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蓉
【摘 要】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計算機審計工作在各個行業中的應用力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其審計思維、技術和方法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計算機審計工作中只有融入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才能保證審計工作的時效性,才能進一步提升審計效率。本文主要就大數據時代下的計算機審計質量控制工作進行了深入的探究與分析。
【關鍵詞】 大數據 計算機審計 對策
一、大數據時代對計算機審計的重要影響
(一)計算機審計技術影響。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審計人員所面臨的數據處理工作更為豐富,因被審計單位所持有的業務性質以及業務規模等存在較大差異,故采用的系統也會存在較大不同,可以說系統功能以及程序是千差萬別的,從而給審計工作提出了較大挑戰。大數據時代下,針對不同系統需要采用差異化審計技術,從而增加了審計難度,尤其是被審計單位存在大量非結構化數據的時候,工作人員必須要就數據進行轉換,并從價值密度相對較低的數據中挖掘有價值的線索。此外,大數據下,審計技術以及審計方法更加數據化,具有非常高的及時性以及可預見性,為了充分滿足數據分析需求,很多大數據技術已經被研發,如云計算等技術。新興技術能夠為大數據審計提供可能性,有助于提升審計數據分析的實效性。
(二)計算機審計方式影響。傳統審計一般情況下是在所有被審計單位相關業務完結之后的審計,受到審計資源以及審計技術等的制約,審計證據往往會采用抽樣方式獲得。然而,這種局部樣本推測的方法存在固有局限,難以對被審計單位實際經營管理活動進行全面以及準確化的評價,隱含較大的審計風險。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審計機關以及審計人員需要轉變傳統審計方法,處理好審計結果滯后以及抽樣審計風險等重大問題。此外,大數據還能夠為數據式審計創設科學化的審計環境,在互聯網技術以及數據技術發展的同時,可以為全覆蓋審計提供相應的技術條件,進一步實現計算機審計的動態化發展。
(三)計算機審計證據影響。大數據下,審計證據在來源方面相對來說是比較廣泛的,其審計證據在數量上會大大增加,有助于增強審計證據所具有的充分性。然而數據真實性以及可靠性屬于大數據價值發揮的重要前提條件,所以,相關工作人員必須要徹底解決數據質量問題。因大數據技術帶來了大量實時變化的信息,從而難以確保審計數據的實際質量水平以及數據安全性情況。因此,審計人員必須要在數據審計工作中確保網絡安全,并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創設一個安全化的數據存儲環境,一般包括內部控制環境、數據傳輸環境以及數據檢測環境等,而且還應該對信息進行科學評估,從而明確信息系統是否出現紕漏,進而影響數據真實性。與此同時,審計工作必須要針對性收集以及分析,在增強審計時效性以及減小誤差的基礎上提升數據質量水平。
二、大數據背景下計算機審計質量控制對策
(一)建立分析平臺,提高審計水平。首先,要把大數據研究與應用提高到發展戰略的高度。建立大數據審計分析平臺是一項基礎性工作,直接關系到大數據技術在審計工作中的應用。建立大數據分析平臺工程浩大,需舉全社會之力,應由政府主導、審計部門主推、各部門、各行業共同參與。數據是大數據平臺的源泉,因此,要對當前分散的信息孤島進行整合,逐漸形成統一的大數據分析平臺,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最終實現數據共享,為全面高效的開展審計工作提供數據保障。
其次,審計要充分利用先進的大數據、互聯網技術,改進和提高審計技術。審計部門要積極組織技術研發,設計數據審計分析系統,滿足不同的數據采集、存儲、挖掘、分析需求,實現數據遠程存儲與移動計算,降低數據移動帶來的風險。計算機審計技術與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技術的交叉融合,使審計人員可通過審計數據分析系統挖掘、分析出風險數據,實現在線的風險預警。
(二)轉變審計思維,創新審計方式。大數據的時代特征,要求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必須轉變審計思維方式,抓住機遇推動審計工作的變革。在大數據背景下,面對海量數據,要改變和放棄傳統審計模式下的精準性,加快轉變審計思維方式,站在整體和宏觀的角度看問題,通過利用關聯原則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審計線索,分析潛在問題和風險,基于數據支持做出科學合理的預測,進而提出科學合理的審計意見。
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為創新審計方式提供了便利條件,持續審計、聯網在線審計成為未來審計發展的主要方向。在風險控制和業務數據實時性要求較高的金融行業、公共管理等領域,實施持續審計已勢在必行。聯網審計通過與被審計單位建立信息系統連接,實現統一數據平臺上的數據實時采集與更新,增強了審計的獨立性和及時性,縮小了審計與審計對象運行的時間差,進而提高審計質量。
(三)挖掘審計證據,加強綜合利用。大數據環境下,審計不再受到時間、地域等條件的限制,審計人員可利用大數據平臺儲存的數據信息開展審計、實施風險評估、搜集審計證據,客觀上增加了審計證據的復雜性,書面紙質審計證據會大量減少,電子與其他介質的審計證據增加,如電子郵件、錄音、視頻、網頁截屏等。新《民事訴訟法》首次將電子證據列為與書證、物證、視聽資料等并列的證據類別,但是由于電子證據本身的復雜性,在實際運用中特別是在司法實踐中電子證據很難被采納。因此,要進一步完善配套法律法規建設,解決信息化審計的法律依據問題,使大數據的采集、儲存制度化、規范化,為電子證據等新型審計證據的利用提供法律依據,加強不同介質審計證據的綜合利用。
(四)加強人才儲蓄,提高綜合素養。在大數據時代,審計工作對數據技術的依賴度越來越高,審計人員不僅要懂得看賬、查賬、還要學會利用數據分析查找規律、發現審計線索、判斷現狀和預測未來,這就需要建立包括懂審計、會計、金融、管理、數據分析等各種人才的審計隊伍。審計人員要樹立不斷學習的發展觀,積極適應現代審計的新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養。
【參考文獻】
[1] 楊明.大數據環境下計算機審計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7(32).
[2] 朱紅.大數據審計工作與計算機可視技術的結合[J].通訊世界,2017(20):78-79.
[3] 李冰,劉成立.“大數據”與審計[J].經營管理者,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