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紅
【摘 要】 商業銀行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商業銀行的風險就決定了經濟健康程度。本文對商業銀行會計風險進行了簡單描述,分析了商業銀行會計風險隱蔽性、突發性、損失大、與風險和收益的對應關系不同等特點,并從會計風險產生原因進行了分析,最后關于商業銀行會計風險防范與控制給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 商業銀行 會計風險 防范措施
商業銀行經營的是貨幣資金,一般企業創造的是使用價值,而商業銀行經營的是一般等價物——存款貨幣,因此在會計核算上,金融企業更加具有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也決定了更大的風險,而銀行會計風險對銀行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影響巨大,因此,防范商業銀行會計風險對金融行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商業銀行會計風險概述
1、商業銀行會計風險。商業銀行會計風險就是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商業銀行機構因為會計核算不正確或提供會計信息出現錯誤而導致的在決策上的失誤,以及由于主客觀條件惡化或其他情況,造成銀行機構在資金、財產以及信譽等方面遭受損失的可能性。
2、商業銀行會計風險特點。(1)隱蔽性。在計算機普及的電子商務時代,與人工核算相比,銀行業務非常的不透明,直觀性非常差,隱藏的不安因素非常多。多家銀行發生的監守自盜案件,直到案發時,已盜取的金額就已經令人咂舌了,由此可見會計風險的隱蔽性。(2)突發性。在互聯網時代,可能只需要在鍵盤上進行一些簡單的操作,就可以挪走巨額資金。如:會計結算風險中的案件,整個過程加起來也就僅僅幾分鐘,作案得到的資金可以很快的通過電子網絡轉移到全國各個地方,這樣就使得銀行很難有足夠的時間來處理風險,減少損失。(3)損失大。會計風險的隱蔽性以及滯后性,常常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多次進行相同作案,隨著作案次數的增多,所盜用的錢財就越多,而銀行的利益受到的損害也就越來越嚴重,等到被發現時,作案人可能已經逃之夭夭。
(4)風險和收益的對應關系不同。一般來說,金融市場上風險越高收益越高。但是會計風險與之不同,銀行業務很難因會計風險獲益,且一般情況下會計風險損失與收益無確定關系。甚至相反,會計風險越大,給銀行帶來的損失越大。
3、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和貸款不良率持續“雙升”。2016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不良貸款率分別比上年末增加228.8億元、提高0.77個百分點。此外,銀行對已造成實際損失的呆賬,卻因手續繁瑣,條件嚴格,難以分期攤銷。同時銀行在利潤指標的壓力下普遍對核銷呆賬存有顧慮,從而導致呆賬日積月累,風險也就不斷累積。
二、商業銀行具有的會計風險及產生原因
1、在會計監督過程中產生的風險。當前的銀行管理過程中過分重視信貸管理,從而使得銀行會計監督難以充分發揮自身作用,進而對銀行會計工作質量和效率產生很大影響。當前銀行會計監督風險中主要缺乏應有的科學性和程序性,使得會計監督產生了一定的隨意性和任意性,從而增加了銀行的會計監督風險。
2、國外金融業務的發展帶來的外匯會計風險。通過在國內設置外資銀行,可以有效地提高金融企業外匯業務的額度。外匯雖然會給我國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但是由于匯率的頻繁變動,在進行國際貿易結算時,人民幣與外匯資金進行轉賬時會出現嚴重的經濟風險,使銀行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一定的安全隱患。
3、內控信息披露不及時。銀行信息公開披露的調查報告表明,多數存在財務報表不透明、會計操作不規范的現象,其主要原因是銀行的管理者及市場的參與者傾向于隱藏負面信息,不能真正地接受媒體及社會公眾的監督,這樣既不利于外部監管機構和社會公眾了解商業銀行的真實經營狀況,也使得商業銀行錯失通過輿論來發現自身問題從而改善內部控制的機會。
三、商業銀行會計風險防范與控制的相關建議
1、提高金融會計隊伍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由于其金融企業會計的特殊性,所以對會計人員的思想覺悟、政治覺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是金融會計職業的需求,是會計風險控制的第一步。此外,還要提高相關人員的文化程度以及會計隊伍的工作能力,使會計隊伍的整體專業水平得到質的提高。
2、加強并改善金融會計的信息。要想做好金融風險的防范和控制,首先應該有來自金融機構內部及外部及時、可靠的信息,這樣揭示與披露系統才能發揮其作用。銀行在接受貸款申請時應強制要求企業報送會計報表、現金流量表等綜合反映企業實力的報表。
3、重視對表外業務風險水平的披露。目前的會計準則和會計處理程序,資產負債表沒有包括表外業務,表外業務只需要在報表附注中進行披露,這樣會造成表外業務一定程度上的連續性差、透明度不強和風險性高等問題。對此,商業銀行可主編制一張表外業務情況分析表,將表外業務項目做詳細記錄以及風險分析,全面反映表外業務的風險與收益,進而防范風險。
4、發揮內部監督的職能。加強制度約束,發揮金融企業內部審計與監督的作用。只有將內部會計監督與內部會計信息審計緊密結合,同時發揮兩者的作用,才能形成可靠而堅固的會計監督網絡,才能有效地防范會計信息造假行為。為了提高監督及審計人員的責任,可以采取人員由上級行管理、工資由上級行下撥、實行上級人員駐派制,并且在一定區域內不定期輪換,徹底鏟除造假行為滋生的沃土,使其無法再生存下去。
【參考文獻】
[1] 金敏燕. 金融企業會計風險的產生因素與建議[J]. 經貿實踐,2016,(14):228.
[2] 胡家園. 我國商業銀行會計事后監督問題研究[D].江蘇大學,2016.
[3] 吳曉光. 我國商業銀行會計風險防范機制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5.
[4] 舒全登. 金融企業會計風險防范之淺論[J]. 中國市場,2015,(06):86-87.
[5] 范耀文. 金融企業會計失真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 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18):200.
[6] 李宏偉. 金融企業會計風險及其防范措施[J]. 改革與開放,2012,(18):82.
[7] 牛曉琳. 商業銀行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