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鎮原縣平泉鎮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鎮。近年來農業人口的流動對農業產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帶來諸如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土地撂荒、糧食危機等問題。本文通過對平泉鎮農業人口流動對農業產業產生的影響做出研究以便得到相關結論,更好應對和解決產生的問題,以期提高農業產業水平,使當地農業產業得以積極發展。
【關鍵詞】 平泉鎮農業人口流動 農業產業 影響
鎮原縣位于甘肅省慶陽市東部,平泉鎮位于鎮原縣西南部,總占地面積為2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127262畝(山地61286畝,塬地60697畝,川地5279畝)。
鎮原縣平泉鎮農業產業主要以傳統作物小麥、玉米為主,補充以瓜果類經濟作物,杏子加工制造是特色產業,農產品產業化水平低,主要從事農產品的粗加工生產。
目前平泉鎮農業流動人口的數量迅速增長,使農業基礎地位受到挑戰,產生了土地撂荒和糧食危機等問題,農業產業的發展開始面臨多種困難。
一、鎮原縣平泉鎮農業人口流動現狀
1.以青壯年勞動力流動為主。隨著整體經濟的發展和與外界交流的越來越多,鎮原縣平泉鎮農業人口流動的數量逐漸上升,在這些流動人口中青壯年人群所占比例是最高的。
2.流動人口主要流入地區以華東、華北為主。鎮原縣平泉鎮農業人口主要是向華東、華南地區流動,這些地區是平泉鎮農業人口的主要輸入地。
3.產業流動主要以低技能行業為主。從產業角度來看,鎮原縣平泉鎮的產業主要是農、林、牧、副、漁等傳統農業和較少的第二、三產業,主要是建筑行業、交通運輸業、批發零售餐飲業等非農行業。隨著近年來的發展,政府加大了對非農產業的投資力度,促進了平泉鎮鄉鎮企業的發展,第三產業得到較大發展,當地的農業人口開始從第一產業流向第二、三產業。
4.農業流動人口返鄉意愿增強。在流動人口中有較多的人并不愿意離開土地,他們對土地有依戀之情;因為自身能力欠缺及在城市中生活保障制度的缺失,使他們并不敢放棄土地,土地可以保障他們年老或失去勞動力之后的生活。近年來部分人口在城市中獲得了資金、技術后,開始返鄉自主創業,從事非農行業。部分人開辦企業,從事第二、三產業,不僅解決了自身的就業問題,還創造了就業崗位,對平泉鎮農業產業的發展、就業起到了推動作用。
5.舉家流動趨勢明顯。近年來,流動人口中部分人在流入地區找到了穩定的工作,收入提高,在自己站穩腳跟的同時,開始考慮全家人的生活問題。他們開始在城市中安家立戶,把身在農村的家人接到城市一起生活。
二、鎮原縣平泉鎮農業產業特征
(一)產業模式。鎮原縣平泉鎮的農業產業組成簡單,主要由種植業、副業和養殖業組成。種植業方面,以傳統作物為主,輔之以經濟作物。傳統作物有小麥、玉米等,小麥和玉米的種植在平泉鎮傳統作物中占比重最大,可以滿足農民日常生活的需求;經濟作物主要是瓜果蔬菜,其中種植的“五指塬綠寶”牌西瓜,主要銷往北京、天津、西安等地,為本地農民創收做出了巨大貢獻。副業方面,近年來開始種植景觀樹木,品種有加拿大五角楓葉、加拿大紅葉。大面積的景觀樹木種植,當地開始興辦農業生產合作社來為景觀樹木的種植、修建、除蟲以及銷售后勤服務。養殖業方面,主要以養豬、養牛、養羊、養雞為主,小麥和玉米可以加工為牲畜的飼料。
(二)產業創收。種植業、副業、養殖業是鄉鎮經濟創收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創收貢獻方面,傳統糧食作物小麥和玉米的銷售是中堅力量,瓜果類經濟作物的種植創收在近年來逐漸上升,為鄉鎮經濟貢獻了力量;而養殖業雖然是平泉鎮農業產業的組成部分但其創造的經濟收入比重較低。平泉鎮的鄉鎮企業近年來發展迅速,為鄉鎮經濟創收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三)產業化水平。鎮原縣平泉鎮農業產業化水平低,主要的鄉鎮企業大多從事本地農產品的粗加工和經營。主要的鄉鎮企業有康達實業有限公司,從事小麥面粉的粗加工生產;慶陽泓寶工貿有限責任公司主要是飲用純凈水的加工生產;豐茂農產品有限公司,傾向于杏肉果脯以及杏核和黃花菜的加工,銷售的農產品較多并且產業鏈比較完整。當地的杏子、黃花菜、桑葚大多數無法成為商品進行銷售,農產品銷量低,產業鏈不完善,產業化水平低。
三、鎮原縣平泉鎮農業人口流動對農業產業的影響
(一)產生的機遇
1.農民思想得到解放。鎮原縣平泉鎮農業人口的流動使得農民的思想得到解放。一是思想的解放,使他們開始關注對自身素質的提高,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可以促進農業發展。二是隨著思想的解放,他們對使用良種、采用先進農業技術來提高農產品產量開始產生興趣。2.產生了新的鄉村能人。鎮原縣平泉鎮農業人口的流動,產生了一批新的鄉村能人。在流動人口回流后給鄉鎮經濟帶來新的機遇。他們返回農村后,利用在城市中積累的技術和資金,開始建立農業產業項目,為農村帶來新的產業,有利于推動鄉鎮產業的優化升級。
3.農民收入增多。近年來,平泉鎮農業流動人口的收入呈現增高趨勢。農業流動人口的勞務收入成為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平泉鎮農民收入的組成發生了很大變化:從事傳統農作物種植獲得的收入比例下降而外出務工的收入上升。在收入提高后,對農業產業的投入力度越來越大,使農業發展可以有更好經濟基礎,也可以提高面對風險的能力。
(二)產生的制約
1.農業產業發展的人力資源缺乏。目前鎮原縣平泉鎮外流人口的文化程度大多數為高中或中專,他們的大量外流導致了當地的人才缺乏,他們是鄉鎮農業產業發展的主力軍。相對于比家鄉發達的地區的吸引力,使他們開始在自身安定的同時把家里的親人也接到了身邊,城市中優越的教育環境讓他們的后代得到了較好的教育。
2.土地撂荒嚴重。隨著平泉鎮農業人口的流動,尤其是大量青壯年紛紛選擇外出務工,導致家庭勞動力短缺,農業生產開始依靠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兒童,他們只能夠維持一部分的農田種植,大部分的土地只能閑置。當農忙時,如果務工人員不能夠及時回家的話,再加上夏季或者秋收季節天氣變化莫測,莊稼會遭遇損失,嚴重影響平泉鎮的農業生產發展。3.農村生產技術更新較慢。隨著近年來經濟的發展,大型聯合收割機、小麥等作物播種機以及地膜鋪設機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越來越多,這些機器的出現可以推動農業生產的技術更新而這些機器的操作卻需要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在家務農的多是留守人口,他們生產觀念守舊,并且沒有精力去學習新的技術,影響了農業生產的提高;最終使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難以提高,農業科學研究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得不到很好地推廣。
四、結論
(一)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大糧食作物的生產。面對平泉鎮農業人口的流動,當地的農業產業發生變化,應該繼續鼓勵種植、養殖規模化、土地流轉集中化;種植業中糧食作物始終要占據基礎且主要的位置,養殖牲畜向肉畜類、經濟類轉變。在持續穩定農業基礎地位上,要大力鼓勵種糧,引導農民回歸土地,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糧食作物穩定高產。
(二)鼓勵農業流動人口返鄉創業
1.當地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當地應該積極推進和完善當地的社會保障制度。要健全當地的社會保障制度,就要加大當地政府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逐步縮小城鄉社會保障水平的差距;讓他們在返鄉創業時沒有后顧之憂。
2.流動人口創業的服務機構。要完善當地的創業服務機構以及加大當地的農業科研、推廣、教育體系的建設力度。應該對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組織進行協調,通過建立基層農業科技人員學習、培訓平臺和機制,使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及時更新知識、不斷提高整體素質。3.政府對創業項目的支持。一是增加創業項目。政府應該在目前已有的創業項目上面增加更多的創業選項,在鄉鎮基礎的農業科技技術、實體農業、虛擬農產品銷售以及大棚種植和人工養殖等項目基礎上,也應該注重在服務業、餐飲、零售和物流服務等行業的建設上,尤其是農村電商項目。 二是對創業項目資金的支持。當地政府應該對創業項目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和便利,應該降低創業者貸款的難度和苛刻條件,針對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推廣項目也應該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
(三)建立留才育才的方案
1.加大崗位待遇和福利保障制度。平泉鎮鄉鎮企業的發展為當地的勞動力就業提供了機會而且發展了當地的經濟。應該加大力度支持鄉鎮企業吸納當地的務工人員,提高人員就業的積極性。在支持人才方面,政府要加大崗位待遇,確保回鄉人員在鄉鎮的基本生活水平;在社會福利制度方面,政府應該努力完善各方面的保障政策,讓相關工作人員沒有后顧之憂,以此來促進鄉鎮經濟的發展。
2.完善農村的教育事業并且建立培訓制度。當地政府應該采取積極措施,努力彌補制度上的不足,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當地的農村教育現狀;還應該建立培訓制度,以此起到培育人才的作用。完善的人才培訓制度可以使當地的農業流動人口得到其為之所用的技術,培育出的技術人員能夠在鄉鎮經濟的各個方面做出貢獻。
(四)大力發展當地特色農業產業項目。鎮原縣平泉鎮的農業產業項目少,產出價值不高,要推動平泉鎮農業產業的發展,就應該增加當地農業產業發展項目,多渠道發展農業產業,提高農業生產價值。例如:在杏肉和杏核加工上可以延長產業鏈,進行深加工處理,在目前單一的杏肉杏脯制品上添加多種口味以適應各個年齡人群的需求,而在杏核制品上可以向高端干果制品方向努力,以發揮杏核本身的滋補功效。黃花菜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目前的黃花菜銷售渠道單一,加工粗糙導致其經濟附加值不高,應該在其加工制造上進行精細化操作,以最大程度發揮其食用和藥用價值。這些農產品可以通過生物制品技術進行加工,對產品的主要成分進行提煉以此來形成農產品的高端加工并且可以延長產業鏈,實現最大化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楊文芬.農村人口流動對鄉村治理的影響研究—基于甘肅省白銀市興水村的調研分析[D].西南財經大學,2012.
[2] 楊婧.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浙江大學,2013.
[3] 王秋什.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對農業發展的影響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0.
[4] 張志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民增收研究——從湖北省為例[D].長江大學,2015.
[5] 柯炳生.國際農業環境與我國農業發展[J].農業經濟問題,2000,(2):67-70.
[6] 徐勇.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鄉村治理創新[J].中國農村經濟,2016(10):23-26.
作者簡介:徐瑞(1992.9--),女,漢族,甘肅慶陽人,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