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子燦
【摘 要】 經歷了2007年的次貸危機,人們開始思考金融體系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我國實體經濟的資金來源嚴重依賴商業銀行信貸投放。商業銀行在信貸投放方面表現出同經濟間明顯的順周期效應。過度的順周期性給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本文針對商業銀行信貸投放行為與經濟周期之間的順周期性現象進行分析研究,并且提出逆周期的監管建議。
【關鍵詞】 順周期性 資本監管 貸款損失撥備 宏觀審慎
一、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順周期性的現實條件
1.銀行業市場化改革程度加深。在1998年信貸改革之前,國有獨資銀行服務于政府,經營行為受制于政府。這一時期政府可以利用國有獨資銀行的信貸投放對宏觀經濟進行調節以實現政策目標。但在1998年之后,我國逐步推進銀行業的市場化改革進程,使得商業銀行的獨立自主性提高。以盈利性為經營原則的商業銀行在采取信貸投放行為時更加有自主權。商業銀行會慮利益最大化目標而使信貸行為越來越趨同于經濟周期。因此,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行為在這一過程中逐步表現出順周期性。
2.銀行業資本充足監管加強。在1994年之前,我國商業銀行缺乏資本監管體系,缺少法律的約束。考慮到我國金融市場的發育不完善,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1994年開始實行資金比例管理。2004年我國從審慎監管角度出發正式頒布了滿足我國國情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這一辦法明確規定了資本充足率的計算公式,完善了我國的資本充足率監管體系。資本監管是商業銀行審慎監管的核心。在經濟繁榮時期,銀行持有的資本金較為充足,比較容易滿足監管當局的資本要求,從而銀行對未來經濟持樂觀態度以至于擴大貸款規模,促進經濟繁榮;反之,銀行不得不縮減貸款規模以至于加劇經濟的低迷。我國資本監管的加強有利于商業銀行的發展,然而監管當局對資本的監管促使了經濟周期的波動使銀行表現出順周期性。
二、商業銀行信貸順周期的原因及影響
商業銀行信貸順周期行為主要分為內生性與外生性兩大方面原因。
1.內生性原因。商業銀行盈利性是其經營原則之一。為了利潤最大化,作為理性經濟人的銀行往往會放寬貸款標準,導致各個銀行紛紛效仿造成群體盲目從眾的非理性。在經濟繁榮時情緒高漲,增加貸款規模;在經濟衰退時情緒消極,貸款規模縮減,從而助力經濟周期波動。這種“羊群效應”會導致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行為同經濟周期性變化。同時在商業銀行投放信貸過程中,為了得到銀行的信任,被銀行看好的國有企業不惜偽造財務報表以粉飾自身營運情況。銀行依據虛假信息進行了貸款投放會使銀行面臨無法收回企業貸款的風險。銀行在這一經濟周期中成為了承擔貸款損失的受害者。巨大的損失又迫使銀行縮減貸款規模,加速了經濟的低迷。這種貸款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會造成銀行的錯誤決定,導致銀行信貸投放的順周期性。
2.外生性原因。目前,貸款損失撥備體系是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工具之一。這種撥備計提方式屬于事后計提。在經濟繁榮時,銀行的貸款損失程度低,計提準備也會減少,這會提高銀行信貸投放行為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繁榮;反之,銀行的貸款損失程度上升,不良貸款數量增加,計提準備會隨之增加,銀行的放款能力下降,加速經濟衰退,從而貸款規模的變化加劇了經濟的波動。因此,貸款損失撥備的計提方式會導致銀行信貸順周期性。
商業銀行一定程度的順周期性可以使銀行更好的迎合大眾需求以及順應市場發展,但過度的順周期性會加劇經濟周期的波動程度。銀行貸款投放規模會隨經濟形勢大好而擴大、低迷則縮減,這種過度的順周期性會嚴重制約銀行自身的發展,會大大提高了銀行自身面臨的風險。目前,貨幣當局為了應對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等經濟問題通常會采取各種貨幣政策手段進行逆周期調節。理論上,商業銀行會同貨幣當局做出一致的行為反應。事實上,當通膨發生時,貨幣當局會采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這時借款人貸款需求旺盛,銀行為了追逐利潤會順勢擴大貸款規模。這違背了貨幣當局抑制經濟過熱的初衷。當發生緊縮時,貨幣當局會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但由于經濟蕭條,借款人貸款意愿不強烈,銀行被迫縮減貸款規模,從而無法實現貨幣當局所希望的效果。因此,銀行的過度順周期性會對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產生削弱作用,未能真正對促進經濟快速發展起到良好作用。
三、信貸順周期性的逆周期監管建議
1.設置動態的監管資本要求。我國商業銀行的監管資本是銀行所需持有的用來應對風險損失的最低資本。《巴塞爾協議Ⅲ》中建立了0%-2.5%的反周期資本緩沖。這種動態的反周期資本緩沖可以很好的抵御銀行面臨的風險損失。在經濟上升時期,監管當局應當適度提高資本充足率標準要求銀行進行超額資本儲備;反之,會適度降低對銀行的資本要求。通過動態的監管資本要求來促進經濟的復蘇,根據不同經濟周期來確定監管資本要求,從而緩解銀行信貸投放行為的順周期性。
2.建立前瞻性的撥備制度。商業銀行在撥備計提時,應建立前瞻性的貸款損失撥備計提制度,更多的預測未來可能會發生的風險損失。在經濟上升階段,銀行需要抑制貸款規模,提高撥備計提要求,以充足的貸款損失準備去應對衰退時期的風險損失,提高風險防御能力。反之,銀行可以降低撥備計提要求,運用更多的貨幣資金去增強自己的盈利能力推動經濟的發展。這種動態的、前瞻性的貸款損失撥備制度可以隨時應對風險,增強商業銀行穩定性,減緩商業銀行信貸投放行為的順周期性。
3.協調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的目標都是為了切實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巴塞爾協議Ⅲ》確立了微觀審慎和宏觀審慎相結合的金融監管新模式。我國也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首次明確提出了"建立健全金融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可見,宏觀審慎監管模式被重視起來。因此,我國要完善和協調好宏觀審慎和微觀審慎的動態平衡,不僅要確保微觀金融個體的安全經營而且要保證宏觀金融體系的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育峰,李仲飛. 我國銀行信貸順周期性的非對稱特征研究[J]. 金融監管研究,2015.
[2] 劉耘. 試述宏觀經濟周期下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J]. 時代金融,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