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祖華
摘要:美國學者杜伯倫在《課堂內的教育心理學》指出:“作為一個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許不是一個教師的主要任務,然而,如果一個教師忽視了心理的臨床工作,他就收不到應收到的教育效果,而且在最關鍵時期和最困難的問題上不能有效地教育學生,他將忽視某些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假如教師應盡自己的職責,為一個健康的社會培養健康的公民,教師們就必須意識到他們作為心理保健工作者這個角色的責任。”
關鍵詞: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社會多元化發展,對人的全面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質教育中被日益重視。作為母語教學的語文學科,在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自身學科的優勢,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筆者在高中語文教學工作中,根據高中學生的特點,從實際出發,選擇并采取一些途徑和方法,有意識地將意志品質的培養、良好個性的形成、思維能力的鍛煉與學科學習緊密聯系起來,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語文學科教學中去。
一、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語文課本中潛藏著大量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教育與語文學科緊密地結合起來,就能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
下面試舉幾例。
善待自己,敬畏生命:《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作者海子年輕有為,才華橫溢,但他性格孤僻、性情淡然、漠視生命,早早地結束了年輕的生命,既給海子家人造成了巨大的悲痛;相反,《我與地壇》作者史鐵生在最初殘廢了雙腿的幾年里同樣苦悶、彷徨、憂郁,甚至同樣漠視生命,但是,當他把自己真正融入到古老、荒蕪但絕不頹廢的偌大地壇里時,他真正參透了古老的地壇之所以幾百年如一日地堅持在那里就是因為她從不輕言放棄,也始終從未放棄過,他參透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就連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史鐵生都能夠珍惜生命,我們一個個如花似玉、身強體健的中學生有什么理由輕言放棄、漠視生命呢?
正視挫折,堅忍堅韌,自立自強:《報任安書》作者司馬遷,身遭宮刑,可謂受盡奇恥大辱,但他并沒有輕言放棄,而是勇敢地面對挫折,堅忍不撥,筆耕不輟,終于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樂觀自信,開朗豁達,激情四溢:李白生活在盛唐時代,這與當代中學生生活在衣食無憂的社會主義新時代是一樣的,在李白的眼中,那個生活時代是那樣的美好、可愛。因此,他始終樂觀自信,性格開朗豁達,始終激情四溢。即便是遭遇坎坷、挫折,李白也能樂觀自信,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正是這種自信與豁達使官場上磕磕絆絆的李白在詩壇上收獲多多。李白的樂觀自信、開朗豁達、清新飄逸、豪放豪邁堪稱當代人學習,尤其堪稱當代中學生學習。
善于理解,學會寬容:《廉頗藺相如列傳》里的藺相如以趙國發展的大局為重,理解廉頗將軍的想法與做法,多方謙讓,以禮相待,為趙國保存了實力,贏得了尊嚴。
二、緊扣語文學科特點,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結合語文學科特點,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人格塑造,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以問題為中心,理論聯系實際,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以活動為中心,加強心理訓練,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1.閱讀滲透。這種方法主要是對學生課外閱讀進行一定的調控,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有意識的編印一些心理閱讀資料,向學生推薦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閱讀刊物,達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背景滲透。學習某些課文,需要了解時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和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在介紹背景時,可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3.主題滲透。主題是文章或作品表現出來的主要思想,包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只要運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來探討主題,就能對學生產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如:講《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時,在完成人物和結構的分析后,學生歸納的主題為“贊揚了鄒忌善于諷諫。”可順勢發問:“為什么說‘善于?”同學們的討論轉入到鄒忌的勸諫技巧上,并認為是鄒忌的‘善于使齊王悅納了鄒忌。接著提問:“怎樣使別人悅納自己?”于是展開了一次有關人際交往的小討論。
4.人物滲透。人物形象,無論是正面和反面的,只要運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來分析,都能對學生產生教育作用。如《裝在套子里的人》一課,通過討論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形象,讓同學們從性格方面來分析這個人物。同學們對別里科夫是怎樣的一個人進行探討后,認識到了性格缺陷對人身心健康的危害,同時加強了他們在人格和人際關系方面自我改善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