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迅速而且充滿活力,呈現出開放的新格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社會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經濟,體現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是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體制。它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把資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環節中去,并使企業實行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靈敏的特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
所謂社會保障,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并依法采取強制手段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對暫時或永久失去勞動能力及因各種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的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醫療服務的措施、制度和事業的總稱。社會保障通過分散個人的風險,以保證勞動力再生產、社會安定、經濟有序進行。在我國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1]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制度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它是國家為了解決社會問題所采取的措施,隨著社會的不斷前進,社會保障體系在世界各國所占的地位愈加重要。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以向國民提供高水平的社會福利為主,以瑞典、德國、挪威為例。我國社會保險制度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體現了我國憲法的要求,也體現了社會主義追求社會公平的理念。
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其中社會保險包含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養老保險方面的研究包含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及其替代率問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籌資、水平、待遇、區域差異、增長機制等問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商業養老保險問題;以及統籌層次的問題。醫療保險方面的研究包含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方面;事業單位職工醫療保險方面;大病保險的籌資、基金管理、風險、報銷、補償方面的問題;醫保資金方面的醫療保險補償方面,醫療保險支付方式的方面;醫療集團方面;醫療改革方面;異地就醫方面結算、補償率、報銷問題;以及商業醫療保險問題。失業保險包括失業保險金方面;失業保險待遇方面;失業保險金的使用方面。工傷保險包括農民工參保率問題。生育保險包括就業保護、婦女產假、津貼問題。長期護理包含長期護理服務;長期護理保險的問題。社會福利包含老年人社會福利的服務、住宅、養老院、交通、旅游、老年大學、就業,以及養老方式的問題,包含機構養老、居家養老、醫養結合問題;婦女福利包括勞動保護、婦女權益問題;兒童福利包括正常兒童福利以及特殊兒童福利方面,養育以及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范圍的教育的研究,以及兒童福利的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問題;殘疾人福利包含籌資模式問題,通過國家財政、社會資本、福利彩票,殘疾人康復中心問題,殘疾兒童戶口問題,殘疾人就醫、就業問題;社會公共福利的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問題。社會救助包含生活生活救助問題,主要針對低保人群、五保戶;醫療救助的大病救助、重病救助;生產社會救助方面扶貧問題,包括產業扶貧和異地搬遷問題。還包含災害救助和教育救助問題。
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政策建議。一是要加強社會保障方面的立法工作。聯系我國具體實際,首先應當根據憲法盡快制定我國社會保障立法體系,這個社會保障立法體系應當包含公民社會保障的基本權利法案和各項專門的社會保障法案。其中,公民社會保障基本權利法案將對社會保障的對象、范圍、實施,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和管理,社會保障機構的設置,公民享受社會保障的程序,侵害公民社會保障權利行為的處置等等,作出具體的規定。
二是增加財政投入,提供更好的資金保障。構建科學合理的多層次社會保障結構,需要財政的支持。從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雖然社會保障的資金來源多元化,但財政預算是其資金來源的重要渠道。在西歐、北歐的高福利國家,財政支出的45% 以上是用在社會保障上的,美國也有1/3 以上的財政支出用在社會保障方面,而我國社保基金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僅有15% 左右,加大財政投入有很大的空間。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收入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發揮公共財政在社會保障制度中的支撐作用,既是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需要,也是貫徹“以人為本”方針、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要求。在嚴格規范和界定各級財政的責任和義務,確保財政對社會保障的必要投入的同時,把社會保障的收支全部納入社會保障預算,統一核算,統一管理,以更好地保證社會保障收支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三是注重頂層設計,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在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構建過程中,應確立社會保障制度公平的價值取向和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在劃清社會保障的歷史責任與現實責任、政府責任與民間責任、中央責任與地方責任的基礎上,建立合理的責任分擔機制,并盡快建立高效的決策機制和社會化管理機制。尤其要完善利益協調機制,統籌考慮城鄉社會保障協調發展,經濟保障與服務保障全面進行,確保政府、企業、社團、家庭和市場的作用都能夠得到有效發揮。大力發展社會救助制度和社會捐助制度,切實幫助城鄉困難群體解決生活難題,協調好“先富”群體與“后富”群體的利益關系。
四是重視發展教育福利與社會福利服務。教育福利與社會福利服務既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發展進程中十分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需要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視。在教育方面,宜以全面覆蓋當地常住人口為目標,盡快將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流動人口中的適齡兒童納入居住地的義務教育范疇并享受公平的教育機會;適時將義務教育年限從現行的9年制延長到12年制。
【參考文獻】
[1] 李珍,社會保障理論[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第三版,2013-6:4
[2] 鄭功成,社會保障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3] 鄭秉文,社會保障分析導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 藤玉芝,李瑛珊,對我國社會保障統計指標體系的整體設計研究[J],當代經濟研究,2003(2)
作者簡介:郭兆慜1992女漢族山西省忻州市,研究生,山西財經大學,社會保障專業社會保障理論與制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