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限售股稅收問題,理論界或實務界仍存在較大爭議。在面對限售股股東對流通股股東支付的對價是否為應稅所得、對限售股轉讓企業代個人持有限售股轉讓所得轉付給個人時所得稅課稅主體的問題以及限售股股權收益權信托的性質這些疑難問題時,應該秉承實質課稅的原則,借助交易定性分析工具和實質課稅原理,對關乎稅收主體、稅收客體的有無以及稅收客體定性等稅法評價做出合乎法理的判斷。
【關鍵詞】 限售股 股權轉讓 高送轉
近期,滬深交易所多家上市公司因公布高送轉方案被交易所問詢“是否存在配合董監高及解除限售股東減持的意圖”,尤其是緊盯事先發布限售股解禁公告的上市公司。“高送轉”近期那么火熱主要是因為:一方面,作為自然人的上市公司董監高直接持有限售股,解禁前送轉股要被征稅,而解禁后送轉部分則不需要被征稅,總體上相當于利用規則實現避稅;另一方面,二級市場熱衷炒作高送轉題材股。這兩大因素為“限售股解禁—高送轉—減持”套路提供了滋生空間。
一、利用大宗交易平臺減持避稅
1.通過大宗交易左手倒右手減持
通過大宗交易平臺利用第三方過橋方式以較低價格左手倒右手,解禁的限售股變身為普通流通股,可以大幅降低應納稅所得額,從而減少繳納所得稅,盡量降低“限售股轉讓收人”,即在相對低位找聯系好的第三方通過大宗交易進行接盤,比如:夫妻或減持者親朋好友,成交價格很有可能大幅度低于目前的二級市場價格。轉手后的股票以后通過二級市場正常交易,二級市場獲利部分不需繳納個人所得稅,因此可以獲得巨大的避稅空間,然后再等合適價格讓原接盤者再拋售套現。
2.通過大宗交易價格避稅
深交所股票交易規則顯示,大宗交易分兩種交易方式。從市場實際成交方式來看,交易雙方多數采用協議定價交易方式成交,其中,協議大宗交易是指:在大宗交易平臺上,進行交易的雙方互為指定交易對手方,協商確定交易價格,以及交易數量的交易方式。而盤后定價大宗交易指:在證券交易所,收盤后按照時間優先的原則,以證券當日收盤價或證券當日成交量加權平均價格,對大宗交易買賣雙方申報逐筆連續撮合的交易方式。兩種交易方式帶給交易雙方的利益是完全不同的。若按協議交易成交,只要減持出售方愿意,購買方就能通過大宗交易平臺以極低的成本買到股票。然而,盤后定價交易由于受到當日股票市場該股成交數據的影響,留給購買方的獲利空間大為減少。因此,大小非解禁股減持時,如果通過大宗交易平臺,把解禁股的價格盡量定得低一點,就能實現合理避稅。
二、變更注冊地及持股公司性質避稅
按照現行稅法的相關規定,國家對于個人轉讓上市公司限售股時,取得的所得按20%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其中,個人所得稅征收額的60%歸中央財政支配,40%歸地方財政支配。各地方政府為了吸引解禁股前往減持,一般會采取稅收返還的政策。一般來說,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方,會叫停稅收優惠政策。而偏遠地區,因為地方財政收人不多,便以此來吸引越來越多的解禁限售股前往減持。
如何選擇在解禁股減持退稅比例高的地區進行減持?流行的操做手法是,大小非機構股東限售股改遷注冊地,同時將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合伙制企業,個人限售股股東則是人股當地已有的合伙制企業,然后通過合伙制企業實現間接減持。其中,新疆、西藏都是被稱為大小非減持的避稅天堂的最佳遷址避稅地,在這些地方可以直接將公司性質變更為有限合伙企業,享受當地的稅收返還的優惠。而變更為合伙企業的目的,就是可以避免二次繳稅。根據現在的稅收規定,合伙企業在解禁后減持時,是不用繳納企業所得稅,變更后限售股股東僅僅只繳納個人所得稅。
三、在限售股解禁期后大比例送、轉股
高送轉是目前唯一一種符合現行規定的限售股轉讓避稅的可行途徑,自然人直接持有限售股,限售股解禁前送轉股要征稅,而解禁后送轉則不需要征稅。尤其是在大股東解禁之后推出的高送轉,往往很可能出現大量減持。根據財稅[2009]1167號文件的規定,限售股只有在解禁期前孽生的送、轉股才屬于應征稅的限售股范圍。如果限售股在解禁期后送、轉股,這些孽生的股份就不再屬于應征稅的限售股范圍。而上市公司實行大比例送、轉股后,股票價格會大比例下降,由于此時孽生出來的送、轉股不征收個人所得稅,上市公司在限售股解禁期后大比例送、轉股,會有效降低個人股東轉讓限售股的個人所得稅稅負,部分中小板上市公司可能會選擇在解禁日后大比例送、轉股,10送(轉)10,甚至10送(轉)20的現象在二級市場上頻頻出現。
四、司法劃扣
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39號告知了企業轉讓因股權分置改革造成由個人出資而由企業代持有的限售股減持的處理方法,企業因依法院判決、裁定等原因,通過證券登記結算公司,將其代持的個人限售股直接變更到實際所有人名下的,不視同轉讓限售股。但是企業通過司法劃轉方式減持限售股用于償債,其減持收入如何確定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司法劃轉減持限售股往往相當于低價轉讓,在實際征稅時如果采用司法扣劃價格作為收入來計稅無疑會節省大筆稅額,此時稅務機關對減持收入核定的依據成為企業避稅意圖能夠實現的關鍵。
五、創新式減持避稅途徑
1.“置換式”的減持。通過“等量代換”的方式將尚處于鎖定期間認購的股份變相沽售。
2.券商相互出招吸引減持。“大小非”解禁方在選擇某些券商進行減持時,有些券商可以為證券公司股權質押融資,手續方便快捷,費用也比較低廉,只要持有股票就可以用股票抵押貸款,便可緩解企業資金壓力。
【參考文獻】
[1] 林振興,屈文洲,大股東減持定價與擇機——基于滬深股市大宗交易的實證研究[J].證券市場導報,2010,(10):71-77.
[2] 彭莉.基于股改效應的大宗股權轉讓問題實證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102-106.
作者簡介:劉英英(1992),女,漢族,廣東南雄,碩士,廣東財經大學,財政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