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對河南省減稅降費提高企業獲得感的研究中,通過非結構型、非正式訪談發現:無論是對于股東、經營者,或者財務人員,減稅降費是否帶來獲得感的判斷是困難的。對于被訪人員而言,獲得感是一個綜合概念,被訪者很難確定統一的標準,這從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結構化調查的有效性。從而,統計數據的實證分析反而變得更有效。
【關鍵詞】 減稅降費 企業獲得感 訪談
諸多學者已經開始關注獲得感的研究,結構化的調查表是當前獲得感研究的有效方式。針對河南省減稅降費提高企業獲得感的情況,研究最初的設計擬運用訪談檢測的方法確定結構化調查表的內容。然而,在在訪談中發現,完成減稅降費提高企業獲得感問卷的結構化設計是非常困難的。這讓研究開始重新思考獲得感問題的研究,并調整了研究方法。
一、訪談中關于“獲得感”的判斷及問題
在非正式的訪談調研中,根據訪談對象的具體情況,訪談設計的切入點一般是企業的經營情況如何;或者對最近的稅費情況的感覺。
受制于新常態下整體經濟發展增速下降,各行業競爭激烈程度增強。14年之后的成立的部分中小企業被訪者的感覺較好,發展時間較長的企業則相對復雜。當談及獲得感時,被訪者的猶豫與思考是一種必然,最終的結論是企業獲得感還是不錯的。然而,對于感覺企業有所收獲的原因,則多數歸于企業團隊與個人的努力;而非政策或市場條件的完善。甚至相反,覺得市場環境不好,政策效果也遠不如個人或公司內部的條件更為重要。
對于涉及稅費問題的直接訪談,效果要差一些。甚至較陌生的隨機訪談會以不是公司股東,或對公司這方面情況不了解等,拒絕討論這樣的問題。在較熟悉的情況下境況效果要好很多,但訪談結果并不理想。尤其是中小企業,隨著金稅工程的不斷推進,很多企業的稅費負擔是不減反增的。最新成立的、直接享受優惠政策的企業則沒有什么感覺。較大型企業的股東與經營者的回答則客觀的多,但如果是非涉稅財務人員,對此問題關注程度是很小的,其更關注的是企業的業績,或其主管的工作內容。因此,當進一步討論涉及企業在減稅降費中的獲得感問題時,其結論很難具有學術研究價值。
針對上述問題,與曾經的官方與非官方研究者進行溝通,發現也存在相似的問題。在官方的調研中,很多直接調研者感覺被調研對象受其調研主體影響非常大,雖然對調查表及訪談的態度非常認真,但調研者仍認為調研結果的客觀性需慎重對待。非官方調研雖然也對此結構化問卷不很滿意,但在缺少更有效的方法之前,覺得結構化問卷提供了更為客觀的證據。
二、“企業獲得感”的討論與分析
(一)企業獲得感的描述
在訪談中,當討論很難給出準確的結論,訪談往往轉向對企業獲得感認知的探討。在涉及企業對稅費變化的感覺時,被訪者雖然有時很難給出自身所在企業的判斷,但不并妨礙其對于同行、朋友相對于此問題的分析,以及自身對于企業獲得感的理解。
訪談討論中,值得注意的是被訪者對獲得感的認知是“全面”的。比如,被訪者有時會說,寧可沒有減稅降費,只需回到以前的市場環境中。較多的人工成本、較高的辦公空間成本,讓訪談者覺得減稅降費本身只是減少“負獲得感”的一種方式。從而,對被訪者而言,減稅降費并未提高企業獲得感。這里的討論不僅表明“獲得感”是一個短期概念,也是一個相對概念,從而在不同時點的調研,結論會發生較大變化。
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當涉稅財務人員給出明確的受益結論時,訪談轉移到“企業獲得感”這樣的概念場景中,其認知往往是意外的。大部分的涉稅財務人員對于自身工作的努力,會在正式、非正式工作中進行較多的溝通,并且對于減稅降費所帶來的收益與其工作的關系也會有客觀的評價,但如果將減稅降費這一客觀事實作為使公司受益的原因,或者公司有所獲得的理由。從關鍵人員看,這是對個人或團隊不公平的看法。因此,減稅降費帶來的獲得感,在企業所有員工中的認同是較差的;減稅降費導致企業獲得感提高,往往是作為涉稅財務團隊努力的結果。雖不否認政策原因,但考慮到諸多材料的提交及溝通過程中增加的企業交易成本,企業受益往往被作為“成本”付出的結果。由此,獲得感的認知邏輯成為:企業不付出成本,涉稅人員不付出努力,是不能享受優惠的。
(二)企業獲得感結構化調查的分析與思考
考慮上述問題,結合對企業經營關注情況的不同,研究認為,企業獲得感的判斷結果標準是主觀的,這將導致結構化問卷需要有明確的標準。既便標準是明確的,但被調查對象對標準的認可度,仍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調查結果;同時,調查對象能否代表“企業”也是十分關鍵的問題。在訪談中,對于能夠代表企業的-經營者兼股東的訪談中發現,其對該問題的關注是非常少的;如果與國營企業一樣,既使其關注減稅降費形成的收益,但其也只是從稅費的減少來作為獲得感的標準,而非其“內在的獲得感”。
因此,當面臨諸多的“主觀判斷”是否代表了客觀這一問題時,考慮獲得感的相對性,問卷設計能否代表客觀結果是值得商榷的。
三、結論
對獲得感認知的描述中 “負獲得感”的減少,應當是獲得感提高的明確證據,但卻并不表明,被訪談者認為是企業獲得感的提高。考慮到企業所有者兼經營者一致時,他們對獲得感的判斷是基于企業收益這一客觀現實。那么,對研究而言,統計數據所代表的獲得感,應優于問卷;另外,依據行為經濟學,企業行為的變化可能更能說明企業對減稅降費的認知。這表明,利用減稅降費過程中的統計數據,將企業獲得感作為“滿足感”,作為企業行為的內在激勵,分析企業實際利潤的變化、投資行為及分配行為的變化將更具有代表性。
作者簡介:馬朝杰(1977— ),男,漢族,河南省許昌。博士,中原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會計。
2017年度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河南省減稅降費提高企業獲得感實證研究”(2017B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