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理論分析了高管外部薪酬差距和企業避稅程度的關系,以全部A股上市公司2010至2015年數據為研究樣本,進行實證檢驗。 研究結果表明:當上期高管薪酬差距越大,企業越容易產生攀比心理,本期企業避稅程度越高。
【關鍵詞】 高管薪酬 薪酬差距 避稅程度
一、引言
近年來,高管病態天價薪酬丑聞被媒體頻繁報出。 2007年中國平安馬明哲的千萬年薪事件一經曝出,迅速引起人們對高管“天價”薪酬的關注和質疑。 而2008年國泰君安人均年薪過百萬的傳聞更是將懸殊的收入分配差距推到了風口浪尖。而這些企業中的普通員工每月平均月薪只有兩三千,企業內部高管和員工之間薪酬差距的拉大,使貧富差距更進一步加劇。高管之間的薪酬差距也讓人難以置信,高管薪酬差距成為研究熱點。
二、理論推導和研究假設
高管的報酬由契約報酬和隱性報酬組成。隱性報酬即在職消費等管理者采取的攫取個人利益的行為所獲取的報酬。當高管與同行業可比公司其他高管相比薪酬差距明顯過大時,就會認為自身的付出沒有得到相匹配的回報,產生攀比心理。攀比所帶來的負面情緒可能使個體降低工作積極性,縮短工作時長,降低勞動強度。但改變投入的消極方式可能會使公司業績下滑,高管薪酬進一步降低。羅宏等(2016)研究發現,對于不公平薪酬,高管會采取盈余管理方式以期彌補薪酬不足帶來的不公平感知。除此之外,合理避稅是所有者對管理層的要求之一,所有者要求公司管理層低報利潤,但避稅行為采用復雜的交易和會計核算方法,更為復雜,這為管理層攫取私利和侵占企業利潤提供機會和條件(陳冬和唐建新,2012),而高管薪酬的差距可以被避稅節約的現金流彌補一部分甚至全部。Desai和Dharmapala(2006)指出,隨著管理人員報酬的提升,對避稅程度有抑制作用。基于上述觀點提出假設1:
H1:上一期高管外部薪酬差距越大,企業避稅程度越高。
三、研究設計與實證結果分析
(一)樣本選取與模型設計
本文選取2010-2015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數據為初始樣本,處理后共計獲得9382個觀測值。稅收征管力度計算所需有問題納稅戶數和總檢查戶數數據來源于各年的《中國稅務稽查年鑒》,法定所得稅率來自萬德數據庫,其他數據均來自于國泰安數據庫。數據處理采用Stata13.1和Excel。本文選取法定稅率和實際稅率差及會計稅收差異兩個指標衡量避稅程度。變量設計及含義如下表:
為考察高管薪酬差距對企業避稅行為的影響,本文建立了以下回歸模型,模型采用穩健標準誤chrate和BTD是衡量避稅的兩個指標,是控制變量,和是行業虛擬變量。
(二)描述性統計
下表展示了部分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觀察下表可以發現,企業避稅程度(chrate和BTD)中位數分別為0.002和0.001,說明有至少一半的企業存在避稅行為,企業避稅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外部薪酬差距(Gap)的平均數和中值分別為1.542和1.183,說明上市公司中有不少公司的管理層薪酬與行業普遍水平相比較低,說明對薪酬不滿可能會導致企業避稅。外部薪酬差距(Gap)的最大值達到9.111,最小值只有0.202,標準差已達到1.24,表示在不同公司任職高管,其薪酬之間的確存在不小的差距。
(四)實證結果分析
利用上述模型回歸分析高管外部薪酬差距與企業避稅程度之間的關系,表3展示了回歸結果。從表3可以看出,高管外部薪酬差距(Gap)與代表企業避稅的兩個變量(chrate,BTD)均呈現正相關關系,顯著性水平均在10%,說明高管薪酬差距的確會對高管進行企業避稅產生較大影響,當高管薪酬與同行業可比公司高管薪酬的均值相差越多,高管不平衡感越強烈,此時高管就越有可能利用信息優勢,采取專業性高而隱蔽的方式謀取私人收益,以期彌補薪酬差距,避稅行為恰好滿足高管需求。本文的假設成立。
四、研究結論
本文考察了高管薪酬差距引起的高管不公平感知對企業避稅行為的影響,發現當上期高管薪酬與同行業公司高管薪酬均值差距越大時,高管越不平衡,導致本期企業避稅程度越高。避稅程度可能隱藏高管在職消費的可能,所以企業應當合理制定高管薪酬,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羅宏, 曾永良, 宛玲羽. 薪酬攀比、盈余管理與高管薪酬操縱[J]. 南開管理評論, 2016, 19(2):19-31.
[2] 陳冬, 唐建新. 高管薪酬、避稅尋租與會計信息披露[J]. 經濟管理, 2012(5):114-122.
[3] Desai M, Dharmapala D.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and High Powered Incentives[C]// American Law & Economics Association Meetings.
作者簡介:歐澤(1993—),女,漢族,天津市靜海區人,會計學碩士,天津財經大學研究生院會計學專業,研究方向:財務與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