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民
【摘 要】 本文以生態農業產業集群供給模型為基礎,分別選取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農林牧漁業從業人數作為生態農業產出以及資本與勞動的相應數據來源,測算得出福建省生態農業集群的供給模型。
【關鍵詞】 生態農業 產業集群 供給能力測算
1.生態農業產業集群供給模型
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的供給主要通過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投入而得到農產品、畜牧產品、漁業產品、觀光休閑產品等產品供給,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os)生產函數模型主要反映了在一定技術條件下,生產要素的某種組合同它可能生產的最大產出量之間的數量關系。 故而從生產要素方面入手, 運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構建福建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生產供給模型,以對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的供給能力進行評價和預測。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最初是美國數學家柯布(C.W.Cobb)和經濟學家保羅·道格拉斯(PaulH.Douglas)共同探討投入和產出的關系時創造的生產函數,用來預測國家和地區的工業系統或大企業的生產和分析發展生產的路徑的一種經濟數學模型,簡稱生產函數。借鑒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os)生產函數,可以構建福建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生產供給模型為:
(1)
對模型取對數得:
(2)
(1)、(2)式中Y是福建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總產值,A是綜合技術水平,L是生態農業生產投入的勞動力數,K是生態農業生產投入的資本,一般指投資額,α是生態農業勞動力產出的彈性系數,β是生態農業資本產出的彈性系數,μ表示隨機干擾的影響,μ≤1。
從福建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的生產函數模型可以看出,決定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生態農業投入的勞動力數、固定資產和綜合技術水平(包括產業集群組織方式、經營管理水平、勞動力素質、引進先進技術等)。根據α和β的組合情況,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有三種類型:①α+β>1,稱為遞增報酬型,表明按照現有技術,用擴大生態農業生產規模來增加生態農業產出是有利的;②α+β<1,稱為遞減報酬型,表明按照現有技術,用擴大生態農業生產規模來增加生態農業產出是得不償失的。③α+β=1,稱為不變報酬型,表明生態農業生產效率并不會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而提高,只有提高技術水平,才會提高生態農業的供給能力。
2.福建生態農業產業集群供給數據選取和說明
從福建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的供給模型(1)式來看,要建立生產供給函數必然需要生態農業產出以及資本與勞動的相關數據,而技術要素可通過常數項取得。因此,數據只需要Y和K、L就可以了。這里選取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作為被解釋變量Y,選取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K、農林牧漁業從業人數L作為解釋變量。2002年4月,省農業廳組織各相關職能部門和專家,編寫了“福建省建設生態省生態農業發展專題報告”,提出了“十五”期間和未來15年全省生態農業建設的目標。同時,提出了保障建設生態省推進生態農業建設的政策措施。因此,從2002年開始,可以將福建省全部的農業按照生態農業的要求和方式進行生產,并且設定以產業集群的組織方式進行集聚發展和生產,因此選取2002-2016年的福建農林牧漁業生產總值作為生態農業產業集群供給總產值,2002-2016年的福建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農林牧漁業從業人數作為生態農業產業集群供給模型的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各數據來源于各年份《福建統計年鑒》。
3.福建生態農業產業集群供給測算結果及分析
將表中的數據帶入福建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的供給方程(2)式,運用Eviews8.0軟件,得到福建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的供給函數的回歸結果,福建生態農業產業集群供給的技術、資本系數在1%的置信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勞動系數在5%的置信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各系數顯著性水平很高。福建生態農業產業集群供給方程的可決系數高達97%,方程的擬合優度很高,方程擬合性很好。同時,F統計量在1%的置信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方程整體的擬合效果很好。根據表2中的各變量系數,可以得到福建省生態農業集群的供給模型為:
(3)
進一步轉化為指數型方程表達式為:
(4)
由式(4)可知,福建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的資本生產彈性系數為0.329,勞動的彈性系數為-1.337。資本生產彈性系數,表示資產投入的變化引起產值變化的速率。勞動生產彈性系數,表示勞動力投入的變化引起產值的變化的速率。資本生產彈性系數>0,說明福建生態農業固定資產的增長使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總產值同步增長,當勞動要素不變時,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每增加1%,福建生態農業集群產值增加32.9%;勞動生產彈性系數<0,說明福建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總產值在需要在勞動力轉移減少的情況下才會得到增長,當資本要素不變時,生態農業勞動力每轉移1%,福建生態農業集群產值增加133.7%。勞動生產彈性系數大于資本生產彈性系數,說明勞動要素對福建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的供給能力的影響較大,而資本要素對福建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的供給能力的影響較小。因此,福建要在增加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同時,更要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才會增加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的供給能力。
資本和勞動2個生產要素生產彈性之和小于0,表明福建生態農業產業集群處于規模報酬遞減階段,按照現有技術,用擴大生態農業生產規模來增加生態農業產出是得不償失的,只有提高技術水平,才會提高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的供給能力。由(4)式可知,綜合技術系數大于0,說明包括產業集群組織方式、經營管理水平、勞動力素質、引進先進技術等在內的綜合技術對生態農業供給能力具有顯著的提升作用,也表明了福建生態農業產業集群這種組織形式對農業增產的有效性。通過產業集群的組織經營形式,可以有效地促進生態農業企業間的技術、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從而共同提升福建全省的生態農業供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