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琪
摘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是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的關鍵時期。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關鍵環節。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小學階段這個關鍵期,引導學生積極進取,開拓創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本文就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發表幾點看法。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6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1-0247-01
一、什么是數學思維能力
數學思維能力作為個體認知能力的一個分支,是指個體通過分析和運用數學材料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對數學對象(空間形態、數量關系、結構關系等)的本質屬性和內部規律的間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維規律認識數學內容的理性活動。人們在學習和運用數學解決問題時,不斷地經歷感知發現、歸納類比、空間想像、抽象概括、符號表示、運算求解、數據處理、演繹證明、反思與建構等思維過程,這些過程是數學思維能力的具體體現。
二、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重要意義
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對理性思維的形成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種“授之以漁”的教育,它的基本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強調學生思維習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對小學生的啟迪和指導,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不僅讓學生牢固掌握和靈活運用必要的知識技能,還能教會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等進行創新活動所必需的思維形式。引導學生在學習實踐中親身實踐、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要求學生運用數學思維方式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通過數學思維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概括能力,提高學生應變能力,從而抓住事物的本質屬性來解決問題。由此可見,應把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放在數學教學的關鍵位置。
三、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策略
(一)營造課堂氛圍,培養數學思維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材料提供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有利于學生發揮自身才能的情景,營造平等交流、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學生得到老師的尊重,會使學習熱情高漲,活躍思維,勤于思考,廣開思路,從而使數學思維意識得到培養。
(二)改進教學方法,激發數學思維潛能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摒棄填鴨式教學方法,反對把固定的解題方法死板地、一成不變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被動接受,而應改進教學方法,精心設計問題,幫助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多種解題方法,使學生激發數學思維潛能,在積極探索中主動獲得知識。例如:在計算1/2+1/4+1/8+1/16+…時,因為有無窮多個數相加,挨個計算會有困難,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圖像計算,將一段線段看作1,先取1/2,再取1/4,再取118,依次類推,最后很容易發現所有的數相加之和就是這段線段,也就是1。這種方法使問題直觀化,更容易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也能開發學生思維,培養數學思維能力。再如:我國古代經典的數學問題雞兔同籠問題中,雞兔同籠,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問籠中雞兔各有幾只。對于此類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解決。除了方程法外,還可以用假設法。假設全是雞,則有35X2=70只腿,多了94-70=24只腿,相差24÷2=12只,所以兔有12只,雞有23只。這類問題的意義在于發散學生思維,引起學生興趣,培養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思維潛能。
(三)注重評價反思,形成數學思維自覺
評價方式主要有他人評價、小組評價和自我評價三種。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他人評價主要指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小學生由于身心發展不完善,對很多題目認識不足,理解不夠,因此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和示范,從而給學生做出榜樣,啟發學生,拓展思維。比如植樹問題,在一條長80米的小路一旁種白楊樹,每隔16米種一棵,兩端都種,共可以種樹多少棵?在此問題中,學生可能對植樹結構不太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植樹結構圖,才能正確解決問題。小組評價是指在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中,相互討論,彼此補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比如在《年、月、日》一課中,學習區分平年和閏年,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出閏年和“4”的關系,從而得知平年和閏年的區別。
自我評價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客觀的自我評價,有利于自我完善和發展。如在每堂課結束時,老師會問這節課同學們學到了什么,這就是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反饋。
四、結語
小學階段是培養數學思維能力的關鍵階段,教師要從學生角度出發,抓住關鍵期,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指導老師:趙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