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宣恩縣位于鄂西少數民族聚居地,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如何利用金融工具來推進宣恩縣文化產業發展,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文從金融視角探討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為轄內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建議。
【關鍵詞】 文化產業 金融 旅游
文化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產業是集綠色、生態、可循環為特征的朝陽產業,是經濟社會發展軟實力的體現。但是相對于其他行業,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偏低、實力偏弱,單純依靠自身積累很難實現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的目標。在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將金融資源注入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既能實現產業的快速發展,既符合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總基調,又能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和諧發展。
宣恩縣位于少數民族地區,曾被命名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隨著生態旅游的興起,宣恩縣政府加快文化產業發展,計劃通過產業融合的方式,推進民族文化產業和生態旅游產業結合。采取市場化手段吸引社會資本進駐,引導金融機構向文化產業配置信貸資金,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新的發展機遇。
一、宣恩縣文化資源基本現狀分析
(一)民俗民族文化富有地方特色
宣恩縣多個民族的文化、習俗相互融合,使其傳統文化呈現出地域化、多樣化、個性化等特征。這里的薅草鑼鼓、三棒鼓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八寶銅鈴舞、高腔山歌、滾龍蓮湘等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工藝方面以滕條工藝制品、竹編工藝制品為代表。飲食方面,大派火腿、伍家臺貢茶、萬寨油茶湯等一大批特色飲食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以典型民族村寨和鄉土建筑為代表的小茅坡營苗寨、彭家寨子、慶陽壩古街、野椒園張家院子等構成了宣恩縣的特色民族民居文化資源。
(二)生態文化資源豐碩
宣恩縣境內有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植物活化石”珙桐是一級重點保護植物。宣恩縣擁有樹齡1200多年的紅豆樹和“九子抱母”古銀杏樹等。原產地在椿木營鄉的白三七被稱為“竹節人參”,原產地在宣恩的“恩施玉露”被評為湖北歷史名茶。
(三)紅色資源久負盛名
革命戰爭年代,宣恩縣的文物存量大,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宣恩縣是湘鄂西和湘鄂川黔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賀龍、任弼時、王震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在這里浴血奮斗。從1921年起近30年間,宣恩縣境內發生過數百次戰爭。賀龍領導的紅軍,游擊區面積達到全縣面積的98%,這里有紅七師師部、紅三軍軍部舊址,這里有板栗園大捷戰場、韓家坪戰場、堰塘坪戰場等軍事遺址。此外,宣恩縣在革命戰爭年代所產生和承載的革命歌曲、宣傳標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頗為豐富。
(四)人文景觀多樣化發展
近年來,宣恩縣利用資源優勢,科學制定旅游發展規劃,成功創建貢水河國家濕地公園,建成了全國內陸河上最大的音樂噴泉,貢水河穿城而過,構成了河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景中的美麗畫卷;民族文化浮雕墻、民族風雨橋等交相輝映。同時,通過組織開展黃金梨采摘節、貢水白柚采摘節等推動民俗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重點打造民俗民居文化,為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此外,宣恩縣以活動為載體,多次舉辦大型活動的成功舉辦,擴大民族文化產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得到廣泛的關注和好評,逐步成為武陵山地區一道標志性的文化風景線。
二、金融扶持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文化產業具有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等特點,僅依靠自身的資本積累難以形成規模,在政府政策引導、財政資金的撬動下,引入信貸資源可以有效解決發展中的資金匱乏的問題,有利于加快文化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金融支持力度的大小,可以折射出文化產業發展的繁榮程度。但從宣恩情況來看,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投入規模偏小,投資額度過少
目前宣恩縣金融支持的對象主要以從事文化產業經營的企業和個體經營戶,都是小規模、分散化、家庭式的經營模式,從整體上而言對信貸需求的總量不大,金融投入規模偏小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產業項目較少。
(二)服務機構單一,金融資源集中
2016年宣恩縣有銀行業金融機構8家,其中工行、建行為代表的國有銀行4家,以農發行為代表的政策性銀行1家,另外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各1家。金融營業網點32個,其中鄉鎮網點9家,占比僅28%,縣內文化資源較為分散,與金融機構布局不匹配,金融資源向鄉鎮輻射不夠,導致金融機構對接存在信息阻礙。宣恩縣金融機構對文化產業的支持集中在農商行,轄內其它金融機構沒有向文化產業提供信貸支持,各金融機構也沒有針對文化產業制訂相應的金融政策。
(三)創新意識不強,信貸品種不足
宣恩縣文化產業的市場主體不多,不具備文化產業發展融資服務產品開發的條件。而金融機構在發放文化產業貸款中,以抵押、擔保貸款為主,文化產業的附加值未作為資產進行抵押。縣域金融機構均未針對文化產業開發相應的特色信貸產品,對文化產業發放貸款完全等同于商業貸款。此外,各金融機構在推出新的融資服務產品過程中需要向其上級主管部門報批,創新能力受阻。,
三、影響金融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深層次原因
從表向來看,轄內文化產業項目不多、需求不足是導致金融扶持文化產業不力的直接原因,從宣恩轄內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金融對文化產業難以提供優質服務有著深層次原因。
(一)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薄弱
從宣恩縣實際情況來看,依然以第一產業為主,轄內所涉及的文化產業只有從事民間工藝品等少量的小微經營項目。同時,轄內既沒有國家實施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也沒有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骨干企業,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薄弱,致使金融扶持缺乏符合要求的平臺和載體。
(二)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體系不成熟
從宣恩縣制訂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來看,文化產業的發展還集中在推動公共文化事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對民族文化的宣傳打造上,而對文化產業的市場推動舉措較少。提升金融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就必須要推動文化產業的市場化,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并存發展。從經營角度而言,注重公共文化事業發展,而忽視文化產業的市場化發展,金融機構信貸投入的風險就高,支持乏力也就不難理解。
(三)文化產業商品少,難以提供市場支撐
文化產業的商品轉化率低下是金融難以支持的核心因素之一。近年來,宣恩雖然加大文化產業發展的力度,但并沒有產生有影響力的文化產品。宣恩轄內很多還僅僅是民族民間文化,沒有相應的市場主體對其進行市場化運作,文化產品并沒有真正轉化成商品。另外,真正具有市場的文化產品企業不多,即便是轉化為商品,但基本屬于粗加工,科技含量不高,不能實現有效量產,難以形成競爭力。
(四)缺乏文化產業品牌
宣恩被納入國家級保護名錄的文化項目2個、省級保護名錄10個、州級保護名錄25個,但均未形成產業品牌。沒有品牌,也就沒有市場;沒有市場,也就沒有效益,金融機構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就缺乏激情。
四、相關建議和措施
(一)加大文化產業骨干企業的培植力度
一是通過采取招商引資模式,吸引外來資金參股或組建文化產業企業,著力扶持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帶動作用明顯的文化產業骨干企業。二是為轄內小微民族文化企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積極主動培植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和具有良好發展前景文化產業企業,通過培植場主體來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以此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三是促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結合,支持開發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綜合產業集群。
(二)推動文化產業品牌建設,擴大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
具有良好的文化市場品牌,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有效推手,推動文化產業品牌建設,一是要結合轄內文化特色,推出一批具有市場影響力的文化產業品牌,結合宣恩產業發展特點,著力培植宣恩特色品牌,提升品牌影響力。二是要加大對具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的推廣,采取各種形式對外宣傳宣恩轄內的文化產品,逐步提高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三是要著力推進生態旅游品牌建設,結合恩施生態旅游圈建設,把文化產業發展與旅游產業結合起來,加快推動生態旅游文化品牌建設。
(三)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文化市場主體資產與效益方面具有特殊性,金融支持文化市場主體就特別需要區別支持于其他企業主體的差別性措施。一是要結合地方政府制訂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信貸投入;二是增強創新意識,結合民族地區文化產業企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制訂相應的融資服務產品,解決民族文化企業融資難問題。三是搭建政銀企多方合作平臺,通過政策引導信貸資金參與配套設施建設,通過搭建政銀企多方合作平臺,利用財政資金撬動信貸資金,放大資金量,解決項目建設投入過程中資金短缺問題。
【參考文獻】
[1] 吳忠軍.民族縣域旅游經濟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13.
[2] 宣恩縣委政研室.宣恩調研[J].2012(2).
[3] 王錕.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2013.
[4] 羅冠男.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4,03:80.
[5] 宣恩縣民族文化叢書編委會.宣恩縣民族文化叢書[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覃浩(1991-),男,就職于中國人民銀行宣恩縣支行,湖北民族學院少數民族經濟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少數民族生態經濟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