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資源型城市數量多、分布廣,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突出貢獻,是我國基礎性能源的重要產地。但不可否認,這些資源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本文主要圍繞云南省的資源型城市展開論述,通過研究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云南省資源型城市的現狀、發展路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推進云南省資源型城市的發展轉型。
【關鍵詞】 資源型城市 供給側改革 發展路徑 轉型 對策
一、引言
資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區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類型。中國的資源型城市數量多、歷史貢獻大、顯示地位突出。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資源型城市累計生產原煤529億噸、原油55億噸、鐵礦石58億噸、木材20億立方米。“一五”時期156個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中有53個布局在資源型城市,占總投資額的近50%,為建設我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云南省的資源型城市在云南省經濟社會的發展中也作出了突出性的貢獻,為云南省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存在諸多問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加速了資源的消耗與資源的再生性問題的矛盾等,這是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經濟結構改革,并在 2016 年 1 月 27 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自此,供給側改革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的工作重點,因此,經濟發展的轉型是經濟發展的出路,供給側改革更是轉變發展路徑的一大機遇,應抓好機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二、研究綜述
資源型城市的發展。2013年11月國務院印發了《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規劃中提出,將資源型城市劃分為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4種類型,分類型明確發展導向和重點任務,堅持把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作為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攻方向,并確定到2020年,基本完成資源枯竭城市轉型任務,資源富集地區資源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格局基本形成,建立健全開發秩序約束、產品價格形成、資源開發補償、利益分配共享、接續替代產業扶持等有利于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資源型城市發展轉型中的問題。古紅英(2018)認為,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轉型的不足之處是:(一)失業和再就業壓力大;(二)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資本不足;(三)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夠。宋煜(2018)認為,制約資源型城市轉型的主要因素是:(一)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顯著;(二)政府服務能力較低;(三)營商環境優化難度大。以上因素是制約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制約條件。
資源型城市發展中的措施。尉薛菲(2018)認為,資源型城市發展的措施是:(一)合理調整產業結構;(二)拓展產業發展的技術空間;(三)組建大型國有風險投資企業。陸岷峰,吳建平(2016)認為,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的措施包括:(一)發咋區域特色經濟和第三產業;(二)加強交通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三)加大地區金融發展的政策支持;(四)樹立區域經濟綠色發展理念。通過上述措施,進行資源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擺脫資源型城市發展的困境。
三、云南省資源型城市概況
為有效應對金融危機,促進資源型城市及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2009年3月5日,國務院確定了第二批32個資源枯竭城市。此前,國務院確定的第一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共12個,國家財政給予這兩批城市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支持。2013年8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令第4號對《關于編制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規劃的指導意見》等5件規范性文件進行修改,其中包含“將分兩批界定全國44個資源枯竭城市”修改為“分三批界定了全國69個資源枯竭城市”。在確定的這三批資源枯竭城市中,云南省均有分布,包括首批12座城市中的個舊市,第二批32座城市中的東川區,第三批25座城市的易門縣。本文著重從這三座城市來分析資源型城市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發展。
個舊是一個以有色金屬工業為主的中等工業城市,是聞名中外的錫都,因錫而建,也因錫而興,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全市國土面積1587平方公里,山地面積占86%,個舊的崇山峻嶺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植物資源和動物資源。[1]
東川是云南省昆明市所轄區縣之一,擁有人口30.2萬人,國土面積1858.79平方千米,距離昆明市區150公里,素有“鐵膽石之鄉”的美譽。礦業經濟是東川區的支柱產業,具有比較優勢的礦種主要有銅、磷、鐵、黃金、鉛鋅、漢白玉、和石灰石。[2]
易門縣地處云南省滇中西部,玉溪市西北部,總面積1 571平方千米,壩區和河谷面積占3%,山區面積占97%。易門是國家對外開放縣和云南省革命老區,歷史悠久,物產豐富,寶藏較多。歷史上銅礦的采冶使之成為重要的產銅基地,有“銅都”之譽,礦產資源有銅、鐵、鉛、鋅、白鈣、磁土、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等金屬非金屬。易門是云南省主要銅礦產地之一,有大小礦點50余處,由易門礦務局進行開采,鐵礦儲量2400多萬噸,大小礦點10余個,瓷土儲量100萬噸以上。[3]
四、云南省資源型城市發展現狀
(一)從經濟總量分析
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各項事業發展的反映。對比5年來云南省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從GDP來看,個舊市、易門縣GDP持續上升,東川區在2014年GDP有所下降,但之后持續上升。從GDP增速來看,個舊市GDP增速在2015年有所下降,2016、2017年增速上升;東川區GDP增速波動較大,在2014年增速為負,在2016年又急速下降,這與政策的變動關系較大;易門縣在2014-2016年GDP增速持續下降,2016年GDP增速是2014年的一半,2017年增速有所回升。國民經濟發展受國家政策的影響,“經濟新常態”、供給側改革都對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表1 2013-2017年云南省資源型城市GDP 單位:億元
個舊市 東川區 易門縣
GDP 增速 GDP 增速 GDP 增速
2013 176.03 5.1% 73.25 4.5% 50.54 14.1%
2014 190.85 8.4% 71.93 -1.8% 64.62 27.9%
2015 205.16 7.5% 77.69 8.0% 74.51 15.3%
2016 223.3 8.8% 81.1 4.4% 85.38 14.6%
2017 243.48 9.0% 91.87 13.3% 100.51 17.7%
數據來源:云南省統計年鑒及各城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二)從產業結構分析
從2表可以看出近五年來,個舊、東川、易門三個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2013年個舊市第一二三產業結構的比重為6.4:62.6:31,第一產業比重最小,第二產業比重最大,超過一半的比重;2017年個舊市的產業結構比重為5.9:53.1:41,第一、二產業結構的比重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與2013相比,第三產業結構的比重上升了10個百分點。東川區2013年的三大產業結構比重為6.7:62.3:31,三大產業比重同個舊市一樣;2016年東川區的產業結構比重為7.4:51.3:41.3,從數據可以看出第一、三產業比重有微小增長,而第二產業比重的變化也不是很大,說明東川區的產業結構沒有大的變化,基本保持原有的產業結構。易門縣2013年三大產業結構的比重為18.2:48.8:33,可以看出第二、三產業還是占很大的比重,且二三產業結構比重相差不是很大;2017年易門縣三大產業結構的比重為11.4:54:34.6,可以看出第一產業的比重在降低,與2013年相比下降6.8個百分比,而第二產業的比重在上升,在2017年第二產業結構的比重超過一半的比重。
表2 2013-2017年云南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個舊市 6.4:62.6:31 6.4:54.3:39.3 6.2:53.9:39.9 6.1:53.1:40.8 5.9:53.1:41
東川區 6.7:62.3:31 7.5:53.9:38.6 7.3:53.9:38.8 7.4:51.3:41.3 -
易門縣 18.2:48.8:33 15.6:48:36.4 14.1:50.9:35 13:51.8:35.2 11.4:54:34.6
數據來源:云南省統計年鑒及各城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7年個舊市加速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關停淘汰、清理整頓對環保違法違規的企業,加大產業發展扶持力度,對重點企業及重點項目進行扶持,把加快實施資源綜合利用、支持技術改造升級和產業鏈延伸、引導選礦企業整合進入工業園區規范生產等作為全面推進產業轉型重要內容。現代服務業勢頭強勁,個舊市充分挖掘自身優勢,根據其自身自然地理環境優勢及悠久文化內涵,加強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打造新產品、新業態,“詩意個舊·人文錫都”全域旅游格局逐步形成。在供給側改革及經濟轉型的背景下,個舊市加快新興產業的培育,為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做好準備。
五、發展問題分析
(一)產業結構不平衡,發展不合理
從上述產業結構的分析來看,云南省三個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發展不平衡,第一產業比重最低,這與地區的地理環境有關,第二產業比重超過第三產業且第二產業比重變化不大。自然資源是資源型城市發展的命脈所在,資源的有限性是限制城市發展的最大因素。單一的經濟結構、城市產業間相互支撐的能力較差及產業間的較低的相關聯度是資源型城市在過去發展中經常出現的問題。追求數量的資源型城市發展的方式是資源型城的發展路徑,因此城市的自我發展不足和產業發育不良、技術水平低等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前期開發、增長期、穩定器和衰退期是資源型城市產業發展的四個階段,因為嚴重依靠對資源的開發開采,因此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受產業發展周期的影響,會出現不穩定的狀態。
(二)失業和二次就業難度大
云南省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是第二產業占很大的比重,第一產業比重最低,這就造成了第二產業的人口數量較大。在供給側改革及資源逐漸減少枯竭的情況下,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會造成失業人數的增加。另外,失業人員的專業素質不高,只掌握基礎的資源開采和初級加工方面的知識,這是失業人員再就業面臨的困難。由于自身原因的限制,失業人員再就業時可供選擇的崗位少,失業再就業的問題就比較大。但是對于資源型城市的發展來說,又面臨人才缺乏的狀況。
(三)經濟發展的依賴影響產業結構調整及改革的效果
對于資源型城市來說,城市經濟的發展對資源有很嚴重的依賴性,第二產業占超過一半的比重就很明顯體現了這一點。第二產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經濟的發展,而且解決了很多社會性的問題,包括民生、就業、醫療等的發展,所以對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及改革可能會因為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使發展受阻,改革的進程緩慢。
(四)資源開發不合理,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云南省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基本上依靠的是對礦產資源及有色金屬的開采,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隨著資源的開采資源逐漸枯竭的狀態。資源型城市在資源開發利用方式上的不合理,粗放型開發開采模式,開發利用水平上的滯后導致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問題。主要變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資源型城市人民生活質量難以得到改善。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礦產企業缺乏相關管理、政府資金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了人民生活質量偏低的問題。二是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修復和改善比較困難。水土流失、廢渣廢礦、地表塌陷、植被破壞等問題很難一下修復且治理困難。除此之外,環境治理缺乏科學有效及系統性的手段,治理效果不理想。
六、對策
(一)優化產業結構,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延長產業鏈
根據資源型城市第二產業比重過重的情況,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進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目前,國家對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都在逐漸增大,在國家相關產業扶持政策下合理地調整產業結構必然有很大的效果。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轉變城市發展依靠資源的模式,利用科技提高資源的開采和利用率,同時延長產業鏈,提高收益。產業結構的調整能有效減少城市問題,避免因產業發展而產生的其他問題。
(二)發揮資本和人力資本對資源型城市發展的作用
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不僅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而且需要資金的支撐。由于經濟發展需要和政府提供資金的有限,國家為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提供的資金不能滿足城市轉型的需求。城市經濟發展受資金的制約,政府應該對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和保障。人才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人力資本對資源型城市新興產業意義重大,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能促進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
(三)加大政府對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持力度,提高政府的服務能力
政府是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發展的保障,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對轉型發展至關重要。提高政府的服務能力是資源型城市在改革背景下發展的必經之路。國家重視政府職能轉變工作,增強政府職能也是新時期政府改革的重點。資源型城市一方面要加大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積極簡政放權,對城市經濟發展投入更多的活力,提供更多的發展支持。
(四)提高創新能力,加快培育新興產業
資源型城市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資源,需要向高端化方向發展。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在轉型過程中要發展技術含量高的產業,同時培育新的產業和經濟增長點。在新興產業的發展中要提高創新能力,加大第三產業的比重。技術創新時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過程中要注重技術創新。資源型城市的技術創新離不開人才,因此要注意人力資本的積累和人才的培養,不斷推動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
七、總結
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資源型城市的發展轉型及產業結構的調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政策支持及當地的實際情況下,制定適當的轉型方案來完成。雖然資源型城市在發展中存在很多問題,但是在當今經濟形勢及改革背景下也給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帶來了機遇,資源型城市要抓住機遇,深化改革,依托政策,積極實現經濟發展的轉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更好地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
【注 釋】
[1] 來源:個舊市人民政府,http://www.gj.hh.gov.cn/
[2] 來源:昆明市東川區人民政府網,http://dongchuan.km.gov.cn/
[3] 來源:玉溪市人民政府,http://www.yuxi.gov.cn/sxqjjnew/20180328/577433.html
【參考文獻】
[1] 鄒建新.生態文明戰略下資源型城市轉型過程中的困境與策略[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4):81-100
[2] 魏小芳.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關系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8
[3] 宋煜.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困境與出路[J].人民論壇,2018(13):94-95
[4] 張玉榮.78座資源枯竭城市探尋轉型振興路徑[J].小康,2018(14):18-25
作者簡介:吉敏婷(1992-)女,漢族,山西運城人,云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2017級研究生,國民經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