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豪
【摘 要】 本文闡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小康社會建設思想,從毛澤東的“大同”,鄧小平“小康”概念的提出和“三步走”的小康社會藍圖設計,江澤民“新三步走”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規劃,胡錦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前景目標戰略,到習近平關于“中國夢”的小康思想詮釋,展現的是一個小康社會藍圖由遠及近、思想內涵不斷豐富的過程。
【關鍵詞】 小康思想 中國共產黨 目標 建設
自鄧小平提出“小康社會”和“三步走”戰略以來,歷屆中共領導人提出了“小康社會”的系列論斷和戰略思想。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報告又相繼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十九大報告更是提出從現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這是在總結建黨97年、執政69年、改革開放40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我們黨作出的戰略選擇和莊嚴承諾。
一、理論基礎:古今思想家的“小康夢”
“小康”源出《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作為一種社會模式,“小康”概念最早見于《禮記·禮運篇》,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與“天下為公、路不拾遺、井然有序”的“大同”思想形同。從語源學上說,大同和小康最初是中國古代儒家學派描述的兩種社會狀態。大同表示天下為公,小康表示天下為家,而通往“大同”世界則必須經過“小康”環節。“小康”寄托了普通百姓對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美好生活的樸素向往。中國學者和老百姓都習慣將“小康之家”形容為那些薄有資財、可安然度日的家庭。[1]洪秀全的太平天國理想、康有為的大同社會、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成為近代宣傳大同、小康的真正代表。
二、戰略目標:歷屆黨代會關于“小康社會”的描述
從歷屆黨代會對小康社會的闡述中,可清晰地看到小康社會的內涵在不斷豐富、目標要求在與時俱進。黨的十二大提出經濟奔小康,把“小康”作為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階段性標志。黨的十三大為小康破題,正式將實現小康列為“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二步,這是小康社會思想的形成階段。黨的十五大提出下個世紀的目標是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黨的十六大報告闡明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即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七大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基礎上做出了一系列部署,豐富了“全面”的內容,這是小康社會思想的發展階段。黨的十八大報告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改為“建成”,一字之差,進一步豐富了小康的內涵,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的內容,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思想推進到完善化階段。[2]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按照十六大以來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各項要求,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3]
三、實踐脈絡:歷屆中共領導人關于“小康社會”思想的論述
(一)毛澤東是小康社會思想萌芽的堅實奠基者
馬克思、恩格斯為未來共產主義劃分了低級階段(社會主義)和高級階段,“小康社會”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階段”。毛澤東同志認為社會主義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而中國正處于前者階段。毛澤東同志還確定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最終是走向共產主義的“大同”世界。其實,早在1917年,毛澤東就發出了“大同者,吾人之鵠也”的豪情壯志,在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后,毛澤東經常用“大同”來比喻共產主義,并描繪了“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的宏偉目標,這為鄧小平提出小康社會的論斷奠定了重大基礎。[4]
(二)鄧小平是小康社會思想提出和完善的偉大開拓者
鄧小平的“小康社會觀”是一種“中國式的現代化”。1979年12月,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首次提出“小康”概念,他提出我們所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是“小康之家”。在認清中國國情的基礎上,鄧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思路。鄧小平的“小康社會觀”是一種“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提出21世紀的頭十年我們仍處于小康階段的現狀。即使在2000年,我們初步走完“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卻是不及格的小康,因此這是低水平的小康、不全面的小康、不平衡的小康,是處于低級階段的小康,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水平,是一個過渡階段的發展狀態。鄧小平的“小康社會觀”是一種“以人為本、共同富裕戰略”。鄧小平提出了奔小康的主戰場在農村。[5]中國地廣人稀、區域差距、城鄉差距較大,鄧小平提出在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中一個重要準則就是實現共同富裕。
(三)江澤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承上啟下者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同志的小康社會思想,富有創造性地提出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在2020年人均收入超過3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解釋了“全面”含義,既要實現物質經濟指標,還要注重民主政治、精神文明、教育科技文化、自然環境等的建設;強調了全面小康要實現均衡可持續的發展,要注重縮小地區和城鄉差距,注重中西部小康社會建設。江澤民提出了“新三步走”戰略,將鄧小平“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更加具體細化又分為“三步”,按照這個戰略部署,我們從20世紀末進入小康社會后,將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個階段,逐步達到現代化的目標。[6]
(四)胡錦濤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繼承倡導者
圍繞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胡錦濤同志提出了諸多思想,包括發展思想、和諧社會思想、城鄉統籌思想、生態文明思想等等,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豐富和發展了小康社會建設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科學內涵和偉大實踐。[7]比如,關于發展思想,在鄧小平提出“發展是硬道理”,江澤民提出“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基礎上,胡錦濤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就是要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注入動力。
(五)習近平是建設高水平小康社會——偉大中國夢的引領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目標的判斷。習近平將中國夢的實現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緊密結合,提出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也一定能實現。
內涵的豐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正是基于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基礎上孕育提出的,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第一位的,居于引領地位。[8]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在“全面”,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涉及“五位一體”的全面進步;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面,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尤其是貧困落后地區的小康。
思想的揭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沒有貧苦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全面小康的重點是貧困地區、貧困人民。有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論斷為當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思想指導。
路徑的提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從“五位一體”的角度闡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徑。比如,提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讓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9];“實現全面小康靠創新,民族振興靠人才”的科教興國、創新驅動觀。
【參考文獻】
[1] 朱軍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及政策保障[D].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32.
[2]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 姜懷忠.從毛澤東“大同”理想到鄧小平“小康”社會—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模式選擇的歷史轉變[D].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5] 李翠玲.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研究[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1(4):26-31.
[6] 劉建偉.江澤民全面小康社會思想初探[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3(1):4-7.
[7] 劉煥申.論胡錦濤對鄧小平小康社會建設思想的豐富和發展[J]. 桂海論叢,2010(5):12
[8] 王叢標.習近平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豐富和發展[J].黨的文獻,2016(6):27.
[9] 郝潞霞,韓建新.習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思想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2):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