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娜
一.實踐目的
“三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中之重。“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幅傳統的農村安居樂業圖也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是中共中央關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戰略中關于“三農”問題的核心理念。
二、實踐內容及過程
調查對象是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煙墩村,村民中有60%的人受過初等教育,有10%受過高等教育,最多只有10多個大學生。大部分人的每月生活費在500元左右。70%的家庭中子女教育所占費用為家里面的2/3.
問卷分為兩部分:農民文化程度,農村社會經濟調查。本文利用統計軟件做了統計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議
三、實踐結果
1.性別(1表示男,2表示女)
男所占比例為47.1%,女所占比例為52.9%。
2.住房結構與社會經濟地位的相關性聯系
3.家庭文化程度和家庭最好職業的關系
由上表格可知,相關性為0.870,家庭最好職業和家庭最高文化程度成正比。
4.關于農村收入和所處經濟水平的研究
由餅圖可知,社會下等和中下等經濟水平的住戶占大多數,所以經濟發展是基礎,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農村經濟的轉型跨越發展。
四、新農村建設的成就
通過我鎮政府和黨委以及廣大農民的共同努力,煙墩村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具體如下:
(一)物質生活。房屋從破舊的土房子變成了寬敞明亮的大紅磚瓦房;交通方面,政府大力投資鄉村公路建設,實現村村通公路;經濟方面,招商引資,建起了特色農業園;家用電器方面,大多數家庭都購買了大的電視、電冰箱以及電磁爐等。
(二)精神文化。家家都有電視,電腦,每到過年過節的時候,鄉政府也會組織一些娛樂活動,什么開花燈會啊,組建秧歌隊,高蹺隊
(三) 新農村建設面臨的主要矛盾與問題
(1)農民問題
1.農民素質差距大。小農思想根深蒂固,利益觀念頑固不化就業觀念陳舊落后,只看重眼前,沒有長遠的眼光。 2.農民增收門路狹窄,增長點不多。農業增收既面臨著內部資源約束,又面臨著農業外部就業競爭加劇的嚴峻局面;
(2)農業問題
1.糧食作物產量低。由于嚴重缺乏技術人員,對土壤地質,耕作性等認識不足,種田只能靠經驗,沒有科學有效的種植方法。2.產品不優,沒有品牌。不少農戶片面追求數量,二不注重產品質量;不注重品牌的建設和發展,只是盲目的跟隨,機械效仿和低水平生產。3.過于傳統,缺乏特色和優勢。就拿家鄉本地來說,絕大部分土地上一年四季就是小麥玉米,果樹、花卉等只有一小部分。
(3)農村問題
1.農村經濟發展困難。2.農村缺乏娛樂設施和文化建設。 4.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發展艱難。目前鄉鎮醫院條件差,醫務人員待遇低,結構不合理,導致人才引不僅、留不住。
五、 對策和建議
1.調整農業結構。采取多樣化的種植,根據當地土壤、氣候等條件因地宜,發展特色,提高農產效益。充分合理的利用土地和水力資源,使其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種植經濟作物,為農民增加收入。2.增加科技投入。積極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科學規范化指導各項農業技術措施。發揮科技優勢,快速高效的使農民獲得有效的經濟利潤。引入農校畢業大學生下鄉考察指導,幫助農民解決遇到的農業問題。3.加大科技創新,引入大量科技人才。扶持種養大戶,培植農業生產主體。對一些市場意識強、科技素質高的種養大戶,政府扶持支部引導、農戶投資,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引進優良品種,讓他們先富帶動全村農民實現共同富裕;4。加大農民培養力度,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加強法制科普宣傳,努力構建農村公共文化體系,豐富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5。積極開展城鄉公利服務建設,提高政府服務水平和管理水準。建立健全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方式,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