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曉曉
系統效率分為廣義的系統效率和狹義的系統效率,所謂廣義的系統效率是指整個石油化工系統的系統效率,它包括采油系統效率、集輸系統效率和煉油系統效率,整個廣義系統的系統效率,測量或計算比較困難;狹義的系統效率是指整個系統中某一部分或者某一分支的系統效率,是比較單純的子系統的系統效率,具有較強的可測試性或者計算比較簡單,這里我進行論述的正是這種整個系統的某一分支,即單口油井的系統效率。
眾所周知,油井的系統效率影響因素比較多,主要分為地面和地下兩部分。地面部分為油井抽油機系統效率,抽油機各節點對系統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電機效率影響較大;地下部分影響因素比較多,包括抽油桿和油管的伸縮、泵效和地層因素等,泵效和地層因素影響較為嚴重。下面將分地上地下進行論述。
地面系統效率影響因素由抽油機電機效率、皮帶的傳動效率、抽油機減速箱的效率、抽油機尾軸承效率及毛辮子的效率組成。其中皮帶的傳動效率可以通過調整皮帶的松緊度來進行改變,必須嚴格的按照操作規程,保證皮帶有適當的松緊度,既有利于延長皮帶的壽命,又可保證皮帶的傳動效率;抽油機減速箱、抽油機尾軸承及毛辮子等的效率在抽油機出廠時就已經確定,雖然經過長期的使用,效率有所降低,在一定時間之內可以認為是不變的,唯一變化較大的是電機的效率。電機的額定功率因數一般為0.9,實際在使用過程中,由于油井的不確定因素,如日產液量、原油黏度、含水率和溫度等的影響,電機的功率因數一般為0.3~0.6之間,對抽油機的效率影響較為明顯。
目前我站使用的稀土永磁三相異步和配套的變頻控制柜,解決了抽油機電機的啟動功率較大,正常運轉功率較小的問題,但是電機的有效功率仍然遠小于電機的額定功率,動力系統的系統效率仍然很低,雖然在節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系統效率沒有明顯提升,同時每套設備成本價10萬元人民幣,不利于大面積推廣;現在我隊正在試驗一種雙功率電動機,該電機接線方式有兩種,其功率分別為17KW和11KW,我隊的抽油機根據日耗電統計情況分析,電機的有效功率8.3KW,抽油機的啟動功率達到20KW左右,該電動機是在改變接線方式的情況下實行功率轉換的,因此仍不能滿足我站的實際工作需要,如果將其改進為兩種接線方式同時接好,通過補償器或者轉換開關進行功率轉換,使電動機在兩個功率之間可任意轉換,這樣就可以解決啟動功率大運轉功率小的問題,可以大幅提升電動機的使用效率,使抽油機系統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我們還要根據計量站的日產液量和外輸干壓提高外輸系統效率。計量站外輸干壓過高超過1Mpa,則單井井口回壓會達到1.2Mpa,甚至更高,在計量站外輸干壓較高的外輸線上安裝滿足該站排量要求的管道泵,降低外輸干壓,使干壓保持在0.4~0.6Mpa之間,單井井口回壓會降至0.6~0.9Mpa之間,同樣在提升外輸系統效率的同時可以降低單井的回壓,增加單井產液量,提高單井系統效率,抽油機耗電也會下降,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地下的影響因素則包括泵效和地層原因。泵效的計算公式為:η=Q/Qt,其中η表示泵效,Q表示泵的實際排量,Qt表示泵的理論排量。實際排量越大,泵效約高。根據對油井的分析,影響泵效的因素分為一下三大方面。一是地質因素,包括油井出砂、氣體的影響、油井結蠟、原油粘度高和原油中含腐蝕性物質;二是設備因素,包括活塞的有效沖程、泵的制造質量和安裝質量;三是工作方式的影響,指的是抽油機的抽汲參數選擇不合理。
提高泵效的措施:(一)地層方面的措施。(1)對于注水開發的油田,加強注水,保持油層能量高,井中液面高,保證油井高產穩產;(2)采取有效的防砂措施,減輕砂粒對泵的磨損,減小漏失的影響。(二)井筒方面的措施。(1)選擇合理的工作方式。對粘度不大的常規抽油機井選用大沖程、小泵徑、小沖次,這樣既可減小氣體影響,又可減小懸點的交變載荷;對于原油比較稠的井,一般選用大沖程,大泵徑,小沖次,可以減小原油經過閥座孔的阻力及原油與管柱和桿柱之間的阻力;對于連抽帶噴的井,則采用大沖程、大泵徑、大沖次,快速抽汲,可憎大對井的誘噴能力。(2)確定合理的下泵深度和合理的沉沒度。(3)使用油管錨減小沖程損失。(4)采用井下油氣分離和井口自動放套管氣裝置減輕氣體影響。(三)設備方面和管理方面。改善泵的結構提高泵效,針對出砂結蠟油稠等應用特殊的稠油泵,如抽稠泵、防砂卡稠油泵、環閥式防氣抽油泵、液壓反饋抽油泵等。改善泵的材料提高泵效,采用耐磨材料加工成的泵可以減輕砂磨引起的漏失,采用耐腐蝕材料加工成的泵可以防止泵受腐蝕引起的漏失和損壞;加強檢泵作業質量防止漏失。
總之,要提高油井的系統效率,則需要從多方面共同努力,任何單純的一種措施的實施,對系統效率的提高效果都不會太大,只有從影響系統效率的各個方面同時著手,才能達到目標,實現節能降耗,降本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