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娜
齊齊哈爾市鐵鋒區第五小學校 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0
合唱教學是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實踐證明: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進行合唱訓練時可行的。只要我們注重教學手段,適度把握訓練難度,運用孩子們樂意接受的教材,由簡到難,由淺入深,由一個兩個和弦音的訓練開始,再進行小節、樂句的合唱訓練逐步形成合唱氛圍,到了中高年段,進行合唱教學時合唱技能就會自然銜接,教學效果就會水到渠成合唱訓練就會行之有效。目前我校已組建中低段童聲合唱團,一年來的實踐來說低段孩子的表現以到達預期效果。這跟平時音樂課堂中的合唱教學是分不開的。下面我想從三個方面談談這次的實踐體會。
每個孩子的個性音質不同。每個未經過聲音訓練的學生都習慣于用大白嗓子喊唱的自然狀態。尤其是從剛入學的小學生更是如此。而合唱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大家唱歌音色相對統一。音色統一也是合唱協調一致的基本保證之一。由此可見聲音訓練十分重要。但是剛入學的學生特別愛上音樂課。因為音樂本身就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功能,學生自然會激情昂揚的大聲喊唱。如果我們首先給孩子們灌輸的是概念性要求。如氣息、位置、共鳴、咬字吐字等等,孩子們理解不了無疑是捆住了學生的手腳,學生根本無法唱歌,哪有興趣學習音樂。因此,我們進行聲音訓練,只能先從模仿老師的輕聲歌唱開始,就像幼兒園的孩子學語言,是通過模仿老師、小朋友的講話,而不是先學語法、修辭一樣。
輕聲訓練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即:用聆聽、對比的方式進行輕聲訓練。因為音樂是聲音藝術、音質清晰、悅耳的音響給人聽覺帶來的快感,并誘發美感的產生,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兩種不同的聲音和經常播放優美的兒童歌聲,讓學生憑著直覺選擇自己愛聽的聲音,進而模仿具有美感的聲音。這種教學措施,一是讓學生自己感悟聲音的美感,從而加強克服自身喊唱的毛病,達到輕聲歌唱的效果。二是在營造正確歌唱得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模仿正確的歌唱方法,猶如潤物細無聲來培養學生的聲音觀念。如:我與一年級新生第一次見面,就用兩種不同的聲音來問候:“同學們好!”一種是大聲喊叫,一種是輕言細語,然后要求異口同聲地回答:“愛聽第二種聲音”。我馬上追問:“為什么?”學生分別回答:“溫柔”、“很親切”、“聲音很好聽”、“聽著心里舒服”……,我立刻要求學生用他們愛聽的聲音來問候老師,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當然,學生喊唱得毛病總是重復出現,尤其遇到他們愛唱得歌曲時,更是扯著嗓子喊唱,這時老師不要大聲制止,要尊重學生,小心維護學生的學習興趣,靜靜地等待他們唱完,然后受此案肯定他們的優點,再以老師范唱或者播放錄音歌曲的形式,讓他們比較哪種聲音美。學生很快就會意識到自己喊唱得毛病。教師要在學生體驗和模仿的學習過程中,巧妙地點撥發聲技巧,學生定會領悟出其中的奧妙。總之,要在學生有所體驗、有所感悟的基礎上進行聲音訓練,才會讓學生自覺自愿地接受聲音的新觀念。
如果我們給學生進行規范的單一的和聲訓練,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況且學生在這個年齡階段里,學生德思維方式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單一的和弦音訓練既抽象又沒有旋律的美感、學生根本不可能配合老師教學。只有將和聲訓練融入游戲活動、生活情趣之中,學會僧才有興趣參與教學活動,當我們學完音符do、mi、sol后,老師立即以拍手游戲引導學生進行和聲訓練。
學生分明是在進行拍手游戲活動,在游戲活動中進行和聲訓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接下來教師再以彩色的畫面、鳥的叫聲來吸引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合唱訓練。請看案例。
案例:

以形象圖畫和獨立視唱歌譜的形式學習歌曲,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1、引導學會僧進行紅、藍布谷鳥對唱。
2、引導紅、藍布谷鳥合唱。
3、對唱、合唱表演。
以趣味演唱的不同形式巧妙地進行和聲訓練,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同類型的合唱形式教學會讓學生產生新奇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合唱欲望。同時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訓練難度要適中,才能調動學生學習合唱的積極性。一般學生的好奇心只是一種短暫的興趣,因此,我們在選教課外合唱歌曲的時候要選擇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合唱演唱形式,多樣化地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保持和提高學生學習合唱的興趣,還可以將一年級教材歌曲簡單的改編成具有合唱元素的歌曲,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容易達到合唱訓練要球,又減輕學生合唱訓練的額外負擔。
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探索音響,對歌曲進行二度創作來拓展歌曲。如《火車開了》,老師引導學生觀察火車穿山過橋的情景片斷,從而創作出二聲部節奏。并將二聲部節奏穿插在歌曲當中,使歌曲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富有情趣。學生不僅樂于參與,而且教學效果也不錯。
總之,整個教學象是必須圍繞學生好奇、好動、好模仿的行為特征展開教學活動,而且低段和聲訓練難度不宜過大,類型不拘一格,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合唱技能,為小學中高段合唱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