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6年以來,通過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積極推進去產能,大力優化產業結構,煤炭行業長期積累的產能過剩、供需失衡、企業經營陷入困境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逐步得到破解。本文從我國近年來的煤炭去產能入手,重點分析了商業銀行如何助力煤炭行業,尤其是陜西區域的煤炭行業去產能,在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 商業銀行 煤炭行業 供給側改革
一、我國煤炭行業現狀
(一)全國煤炭行業現狀
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和重要工業原料,在全國已探明石化能源儲量中,石油和天然氣僅占6%,其余94%均為煤炭,2017年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達到了60%,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資源賦存特點決定了解決中國的能源問題必須以煤為主,煤炭工業是關系國家經濟命脈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礎產業。
近年來,受經濟增速放緩、能源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煤炭行業發展面臨著產能過剩、供需失衡、企業經營陷入困境等突出矛盾和問題。2016年以來,國家啟動了供給側改革,這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創新之舉,也是適應我國經濟新常態的必然選擇。通過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積極推進去產能,大力優化產業結構,煤炭行業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逐步得到破解。
隨著去產能的推進以及供給質量的提升,煤炭行業的效益也有所增加。2017年全國原煤產量自2014年以來首次出現恢復性增長,全年原煤產量35.2億噸,同比增加1.1億噸,增長3.3%,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為2.54萬億元,同比增長25.9%,利潤總額為2959.3億元,同比增長290.5%。今年一季度煤炭經濟各項數據總體呈現良好表現,煤炭消費總量約9.2億噸,同比增長2.6%,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原煤產量8億噸,同比增加3020萬噸,增長近四成。
(二)陜西煤炭行業現狀
陜西省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工業基地,煤炭行業是陜西省的八大支柱行業之一。全省預測煤炭資源總量為4143億噸,累計探明資源量1700億噸,保有資源量位居全國第三位,探明資源量位居全國第四位。而陜北省煤炭資源儲量大、品質優、品種全、易開采,現已探明儲量1470億噸,占全省探明儲量的86%,占全國探明儲量的11%左右,且大多屬于“三低一高”,即低硫、低磷、低灰、中高發熱量的優質動力煤和化工用煤。陜北省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是“西煤東輸”“北煤南運”的重要輸出地,也是“西電東送”的重要電源點,關乎我國的能源戰略安全。
截至2017年末,陜西省共有生產煤礦219處,建設煤礦179處,合計產能53784萬噸/年。2017年,陜西生產原煤55024.68萬噸,同比增加6047.41萬噸,上升12.35%,銷售原煤53961.75萬噸,占同期產量的98.1%,同比增加5440.99萬噸,上升11.2%。
盡管煤炭行業進入結構調整期,總體持續低位運行,但陜西煤炭行業仍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一是規模優勢,煤炭資源總量位列全國第四,累計探明儲量位列全國第三。二是成本優勢,榆林區域的煤礦地質結構簡單,開采成本低,成本基本控制在100~120元/噸,在2016年年初煤炭價格最低迷的情況下,榆林區域噸煤平均利潤仍能保持在30~80元,這是榆林煤炭最核心的優勢。三是煤質優勢,榆林區域的煤炭屬于侏羅紀煤炭,是環保煤、優質煤、清潔煤,具有發熱量高和氣化性能好的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煤和氣化用煤,市場競爭力難有匹敵。四是區位優勢,毗鄰中東部用煤大省,運輸成本較低,區位優勢明顯。五是外運通道便捷,網狀交通四通八達。六是煤炭就地轉化能力強,大型坑口電廠、外送電源點項目、大型現代煤化工項目的建設,將大量煤炭就地轉化。“去產能”要去的是過剩產能,即有效需求不足的產能。而陜西煤炭具有資源、煤質、成本和轉化能力等明顯的優勢,從長遠來看,陜西將成為本次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的最大受益者。[1]
二、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情況
(一)全國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情況
2016年年初,國務院出臺了《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國發〔2016〕7號),明確從2016年開始,國家將用3~5年的時間,再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適度減少煤礦數量,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得到有效化解,市場供需基本平衡,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轉型升級取得實質性進展。自此,轟轟烈烈的煤炭去產能拉開了大幕。
隨著系列政策的出臺,化解過剩產能取得成效。2017年,煤炭行業去產能2.5億噸,2016年以來累計完成煤炭去產能5.4億噸,煤炭產能利用率達到68.2%,同比提高8.7個百分點。[2]
隨著落后產能的退出,煤炭開發布局不斷優化。2017年,14個大型煤炭基地產量占全國的94.3%,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內蒙古、山西、陜西、新疆、貴州、山東、河南、安徽等8個億噸級(省區)原煤產量30.6億噸,占全國產量的86.8%。其中,晉陜蒙三省區煤炭產量占全國的66.82%。[2]
全國煤礦數量由2015年底的12000處減少到2017年底的7000處,其中全國公告的生產煤礦4271處,產能34.1億噸/年,在建煤礦1228處,產能10.53億噸/年,平均單井規模85萬噸/年左右,大型現代化煤礦已成全國煤炭生產供應主體,產量比重占全國的75%以上,年產120萬噸及以上的大型現代化煤礦達到1200多處,產量占全國的75%以上,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不斷加快。[2]
(二)陜西省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情況
陜西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榆林、黃陵和彬長三大礦區,其中榆林市占絕大部分,屬于低硫、低灰、高發熱量的優質侏羅紀煤炭,賦存條件較好,適合大規模開采。當地匯集了央企神華集團、省屬國有企業陜西煤業化工集團以及地方企業等,大多是新建的大型煤礦,產能高,技術先進,效益好,因此陜西煤炭行業去產能的突破口在于淘汰賦存條件較差、開采時間久、技術相對落后、成本較高的渭北地區煤炭資源,而這部分煤炭產能僅3000~4000萬噸/年,占陜西煤炭總產能比重很小,大部分的陜北優質煤炭資源將保留下來。
為了落實國家的“去產能”政策,陜西省也出臺了配套政策:陜西省煤炭生產安全監督管理局組織,按照276個工作日重新確定了陜西省175個省屬及地方生產煤礦的生產能力。2016年陜西暫停了5個新建和擴大礦區的煤礦審批,全年計劃退出42處煤礦、退出產能1824萬噸,計劃未來5年退出煤礦76個,年核減產能4706萬噸。陜西省2016年實際關閉退出煤礦62處、完成煤炭去產能2934萬噸,2017年,陜西省共關閉延安車村等5處煤礦,淘汰落后產能96萬噸。淘汰落后產能,為陜西煤炭行業的優質資源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商業銀行助力陜西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
商業銀行在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過剩產能化解、產業布局調整、企業轉型升級、行業兼并重組等過程中,商業銀行作為金融服務提供者,通過積極參與供給側改革,支持煤炭行業解困發展、轉型升級,增強資金融通、扶優限劣、風險管控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助力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
陜西省的煤炭行業有著明顯比較優勢,經過本輪的去產能,落后產能的大量退出,西部的煤炭優勢將進一步明顯,新增的先進產能將主要分部在陜北、神東、黃隴、新疆基地,[3]優質煤炭資源將進一步向優質大型煤炭企業集中。陜西煤炭將發揮自身優勢,以高品質占領市場,促進陜西煤炭行業的快速發展。所以在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中,陜西區域的商業銀行應該采取更加積極的態度,助力陜西煤炭行業去產能,在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
第一,實施“有保有壓、有扶有控”的差別化信貸策略,優化信貸結構,緊扣陜西省“十三五”規劃,依據陜西省能源行業布局,加大客戶、項目篩選力度,通過優選客戶、項目,以綜合金融服務方案為基礎,全方位、多渠道、全流程服務客戶,與企業共渡難關,提高客戶忠誠度。積極扶優汰劣,提升資產質量,實行全面信用風險管理原則,分類施策有序引導“去產能”客戶壓縮退出。
第二,發揮金融引導作用,支持煤炭行業去產能、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促進煤炭行業加快轉型發展,實現脫困升級。
第三,開展全面風險排查,增進操作風險的防控技能和風險管控能力,推進分層、差異化管理,強化貸后管理,針對出現風險預警信號的客戶,密切跟蹤,一戶一策,通過追加擔保等風險緩釋措施,落實風險控制,建立實實在在的專業貸后管理團隊,將信貸管理的關鍵環節責任落實到人,確保質量穩定。
第四,對困難企業進行再評估,重新計算還款能力和還款期限,綜合運用債務重組、破產清算等手段,妥善處置企業債務和銀行不良資產,加快不良貸款核銷和批量轉讓進度,通過再融資、期限調整等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避免“死退”和“退死”,有序化解銀行信貸資產的風險。加強溝通協調配合,共同研究解決,完善風險應對預案,防止個別行業、企業風險演化為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
第五,發揮債權人委員會在去產能過程中的作用。各個債權人委員會成員形成合力,按照扶優汰劣、區別對待、一企一策的原則,研究確定增貸、穩貸、減貸、重組等處置措施,既保證優勢企業發展融資需要,又加快突圍落后企業、落后產能的困境。
第六,加強對企業貸款資金使用的監控,嚴防企業將信貸資金用于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我行信貸準入標準的客戶及項目。對于項目貸款,嚴格把控貸款資金投放與項目建設進度的匹配問題。
第七,探索煤炭行業預警分析模型,科學監控市場波動。從行業指標、區域指標、企業指標3個部分入手,建立煤炭行業預警分析模型來監控煤炭市場的波動,以滿足煤炭行業的相關性和趨勢性分析判斷,進而提高風險防控能力。
四、結語
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其成敗將關乎我國未來能源安全和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商業銀行在去產能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在政銀企發揮各自特點和作用的基礎上,各方應同心協力,挺過去產能、調結構的陣痛,完成陜西煤炭行業的轉型升級,浴火重生,在更高層次上形成和鞏固陜西煤炭行業新的競爭優勢。
(作者單位為中國建設銀行陜西省分行公司業務部)
[作者簡介:盛祥均(1968—),男,經濟師,長期從事信貸業務及客戶營銷工作。]
參考文獻
[1] 陜西銀監局.榆林銀監分局煤炭業去產能背景下的榆林銀行業實踐[J].中國銀行業,2016(05).
[2] 2017煤炭行業發展年度報告[R].中國煤炭工業協會,2018:1-2.
[3] 煤炭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Z].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2016-12-22.
[4] 肖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邏輯
[J].科學發展,2016(03):5-14.
[5] 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清華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17-22.
[6] 趙曉歡.財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現代經濟信息,2016(03):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