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瓊 劉曉娟 劉安芳 楊蓉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為了適應國際貿易和質量、環境、職業健康管理的發展需要,陸續發布新版標準。新版質量管理體系標準、環境管理體系標準和職業健康管理體系標準均在標準里系統引入了“風險思維”,將會積極推進世界各國采用ISO標準的組織,全面、有序地開展風險管理研究和管理實踐,企業管理升級到風險管理已成為必然趨勢。卷煙工廠如何有效推進風險管理并促進績效水平持續提升,筆者認為首先應充分理解風險及風險管理過程的基本要求,在質量體系、環境體系、職業健康安全體系管理過程中充分識別風險管理要求,科學評價風險、有效應對風險,構建完善的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可為企業提供并創建一個永續經營的良好風險管理環境。
一、開展風險管理宣貫和教育工作,全面強化工廠全員風險管理意識
由于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管理體系對引入風險管理思維提出了系統性的要求,同時國家依法治國、依法管企的法治治理的環境基本形成,樹立法治意識、強化風險意識刻不容緩。工作應系統策劃風險管理知識培訓,重點培訓高層領導、中層管理人員以及從事企業外部溝通活動較多且與法律法規相關的管理骨干。培訓內容應當選擇企業經營活動中的重要法律法規、行業要求、地方標準、風險管理工具和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培訓方法可采取專家解析、外出觀摩、內部交流等方式。
二、在組織內合理確定風險管理運行機制,構建風險管理運行模式
首先應確定工廠風險管理職能管理部門,識別風險區域、部門、崗位,系統梳理和完善組織內各單元的風險管理職責和任務,確定工廠內風險管理的隸屬關系和風險管理要求,建立風險管理運行機制。運行機制應確定風險管理的主要職能和職責、開展風險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措施、相關區域和人員的基本管理要求、風險運行管理方式、評價風險有效性的方法和手段等等,同時應確定風險管理目標和推進資源需求與技術支持,確保風險管理活動有序開展。
三、建立以流程思維的風險管理方法
一是通過流程思維,為工廠構建流程框架和流程體系,逐級逐項識別、完善流程,按照過程方法建立完善的流程管理體系和流程清單,詳細梳理流程的輸入和輸出,重點梳理流程的跨職能和跨崗位節點、知識點、風險點和績效關注點,為系統識別企業風險提供基礎框架和詳細列表;二是通過流程梳理,繪制流程分析表和流程圖,分析每個流程的運行環節,在每個運行環節上識別和定義風險大的可能性;三是通過流程識別和定義的風險,應用風險評價技術評價風險程度,并提出風險控制方案。
四、構建風險管理框架
在工廠內學習、理解并采用GB/T24353-2009《風險管理原則與實施指南》,該標準適用于組織的全生命周期及其各階段,也適用于組織的各種活動,包括流程管理、職能行為、項目管理以及產品、服務、資產、運作和決策等有關的各項活動,提供了風險管理的通用指南,主要闡述了風險管理8個基本原則、風險管理過程、風險評估、風險應對、監督和檢查、溝通和記錄、風險管理實施等管理要求。認識和理解風險管理框架及風險管理原則、框架和過程關系圖;可以幫助推進風險管理的組織和從事風險管理研究的人員,建立科學的風險管理思維和風險管理方法。有利于組織在任何范圍內和具體環節中以透明和可靠的方式實施風險管理。
五、績效驅動引領風險管理深入推進
當風險管理作為工廠的一項重要的基礎管理工作推進時,對風險整體管理過程應提取關鍵目標指標,實施績效管理。如風險知識培訓覆蓋率、流程清單完整性、風險措施針對性、風險控制有效性、不可接受風險發生次數、一般風險重復發生率、變更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響應時間等,通過績效驅動可推動工廠風險管理效果,提升工廠風險管理水平。
六、推進風險思維的關注點
一是將高層領導的風險意識強化、認識風險的能力、合理配置風險控制所需資源、降低和消除風險的決心以及評價風險控制效果等方面作為在工廠推進風險思維的首要要素。
二是將風險管理專業隊伍建設作為工廠風險管理常態化工作予以實施和固化。離開了專業的風險管理隊伍和專業知識的支持,風險管理可能變成一陣風,更可能因為風險失控,給工廠帶來較大損失而倒閉。因此工廠應實施風險管理隊伍建設。
三是將法律法規、行業要求、顧客要求、地方政府要求、員工不可接受的風險以及頻發的質量、環境和安全事故作為重要風險進行控制和管理,避免工廠出現不可接受的風險。
四是將風險管理過程作為一個完整的管理系統進行管理。應對風險管理過程的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價和風險處理過程實施科學的風險管理技術,建立適用于工廠內外部環境的管理準則和方法,及時響應外部環境變化和內部管理需要,關注內外部溝通的有效性。
五是將風險管理文化的形成作為推進風險管理的主要成果加以實施。因為只有借助成功的風險管理機制和有效的風險控制效果,才能說明工廠是實實在在的關注風險,針對工廠邊界外的管理活動的持續有效,展現了工廠對社會、行業、地方、顧客、政府、供應商、員工等方方面面的需求采用了風險管理措施,就是一種風險管理文化,需要工廠不斷沉淀并持續推廣。
(作者單位為陜西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延安卷煙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