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我國民法體系中,僅有《民法總則》針對網絡虛擬財產進行了較為籠統的規定,除此之外并沒有其他更加明確或詳細的條款。而司法實踐中,針對涉及網絡虛擬財產的案例,由于缺乏統一的法律規定,不同法院的處理也有所差別。
關鍵詞 虛擬財產 法律保護 規制措施
一、立法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缺乏保護網絡虛擬財產的專門法律規范
網絡虛擬財產屬于一種新型財產,針對網絡虛擬財產,應當根據其獨有的特點而設置有針對性的法律條款進行規范和保護。[1]當前,我國民法體系中缺少針對網絡虛擬財產的專門性條款?,F有的涉及財產及財產權利的民法條文由于不能適應網絡虛擬財產獨有的特征和屬性,在保護網絡虛擬財產方面暴露出了種種弊端和不足。對于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應當緊密圍繞其區別于傳統財產的獨有的特點進行操作,而當前民法體系中并沒有相應的規定,因此缺乏針對性與可行性。
(二)現有規范與民事法律缺乏有效銜接
2017年6月1日實施的《網絡安全法》對網絡服務供應商的安全保障責任、網絡安全管理責任、網絡產品和網絡服務標準等作出了相應規定。[2]該法第七十四條①的規定為適用《網絡安全法》解決相關民事糾紛提供了依據?!毒W絡游戲管理暫行辦法》對網絡游戲虛擬貨幣的發行和交易規則、網絡游戲停運后用戶尚未使用的虛擬貨幣及游戲服務的處理方式、用戶權益受侵害時運營商的協助取證義務等作出了規定。然而,這些規定的實施需要依賴民事法律對涉及網絡虛擬財產的有關行為事先完成定性,進行基礎性的建設,而當前民事法律并未對這方面進行更詳細的規定。
二、司法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
當前,我國司法實務中針對涉及網絡虛擬財產案件的處理存在許多較為突出的問題,具體而言,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舉證責任的分配不盡合理
最高法對于民事案件中雙方如何承擔舉證責任等問題設置了明確的規定,其中第七條指出,②法院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對舉證責任的分配進行裁量。同時,又由于網絡虛擬財產類案件在司法實務中缺少明確的原則性指導,很多情況下只能按照現有的一般法條進行處理。然而,網絡服務供應商往往掌握了主要的信息技術及資源,同時又掌握了用戶的個人信息及網絡賬戶密碼等。這就導致用戶對信息的掌握缺乏主動權,在案件中處于證據劣勢環境。在這種情況下,用戶自行承擔舉證責任往往變得極為困難,甚至完全不可能,這就導致用戶敗訴的風險要遠遠大于網絡服務供應商敗訴的風險。
(二)缺乏價值判定尺度
現實生活中,針對實體財產的價值評判一般會涉及分析其組成成分等方式,但這種做法并不適合網絡虛擬財產。此外,由于網絡虛擬財產并非知識產權,也無法采用認定知識產權價值的方式來評估其價值。這導致在權利人遭受侵害時,其損失無法得到客觀公正的認定,從而難以維護其合法權益。
(三)虛擬財產糾紛案件的管轄權不明
我國民事訴訟對于管轄權的認定,一方面,以法院的級別進行劃分;另一方面,以地域進行劃分。但由于當前民法體系中并沒有明確規定涉及網絡虛擬財產案件的管轄權歸屬,因此針對此類案件任何一級法院都有可能以該案不在管轄范圍內而拒絕受理。即使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當事人所提出的管轄權異議也完全有理由被法院采納。同時,網絡傳輸不受地區限制,即使距離再遠也可以完成涉及網絡虛擬財產的有關行為。在有些情況下,涉案的網絡服務器甚至可能位于海外,這無疑提升了涉及網絡虛擬財產案件管轄權的判斷難度。
三、原因分析
無論是從法律文本角度還是具體案件判決角度來看,我國民法對于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存在極大的可填補余地。其原因主要在于當前理論觀點并未真正從根本上抓住網絡虛擬財產的關鍵特征,并且與立法原則及司法現狀充分結合。
(一)無法正確把握新型財產特征
網絡虛擬財產的虛擬性導致其并不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因此該類財產無法直接納入現有法律規范的控制范圍內。所以,必須正確認識網絡虛擬財產區別于傳統財產的獨特性,從其入手,建立溝通虛擬環境與真實環境之間的法律橋梁。網絡環境下的許多行為并不遵循現實規則,因此在法律層面對網絡虛擬財產進行考察時也應當適當地突破。在當前的理論觀點中少有從虛擬性這一主要特點出發進行考察與分析,導致對網絡虛擬財產進行民法保護時始終受制于現有的框架。
(二)缺乏統一的法律依據及評判標準
在立法方面,由于缺乏相對細致全面的法律條文,導致涉及網絡虛擬財產的司法活動無法有效運行。針對案件管轄權、原被告資格認定、舉證責任的分配、訴訟標的價值的認定等方面均缺乏統一的適用標準,使網絡虛擬財產類案件的處理結果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同時,由于缺乏統一的裁判標準,一起網絡虛擬財產的案件處理結果并沒有較強的參考意義和指導作用。
注釋:①《網絡安全法》第七十四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給他人造成損害的,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
②《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條規定: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依本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
(作者單位為西華師范大學法學院)
[作者簡介:楊宇帆(1989—),男,四川岳池人,碩士研究生,畢業于西南大學,助教,從事民商法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蔣馨童.論網絡虛擬財產的法律性質和民法保護[D].大連海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2] 孫佑海.網絡安全法:保障網絡安全的根本舉措——學習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J].中國信息安全,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