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澤
摘要:《簪花仕女圖》是唐代著名畫家周昉的代表作品,現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圖中描繪的女性人物形象是深入人心的,不僅反映了當時的審美風格與時尚潮流,還反映了女性在當時那個時代的社會地位與復雜的心理狀態。周昉用他絕妙的繪畫技巧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時代的片段。
關鍵詞:周昉;仕女;藝術美
中圖分類號:K8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0-0153-01
一、《簪花仕女圖》的繪畫內容
畫面描繪了幾名仕女內著長裙,外罩紗衫并配有可及地的大袖,肩披帛,裙腰高至胸部,以大帶系結在其小腿部,拉長了女性的腿部,頭部艷麗的牡丹盡顯貴族仕女的雍容華貴絢麗多姿。畫面中左數第三位仕女與第五位仕女都配有紫色的披帛,它是由細紗羅制成的長巾,類似于如今的圍巾,佩戴起來十分輕柔舒適,披帛的上面有各色圖案裝飾,或印染或織繡,畫面中第二位仕女的紫色披帛上就印有花卉圖案,十分精美,穿戴時披繞在肩背,剩余部分垂落下來,與外衫跟內襯相映,十分美麗。披帛形成的短的豎著的面和橫著的面,不僅打破了整體裙子過長沒有對比,而且打破了透明沙衫的垂直線條。
《簪花仕女圖》這幅畫從整體看面的作用要大于線,頭發的整塊黑色使畫面更加沉穩,左數第一位仕女的褐色沙衫與白色披帛和紅色內襯的從塊面到顏色都把握的恰到好處,而第一位仕女與其右側遠處身穿紅色沙衫的仕女,不論從顏色還是整體人物大小又形成的鮮明的對比。從整體畫面上看,唐代人比較喜愛紅色,畫中六位仕女形象都有或多或少的,或鮮艷或淡雅的紅色,但都配有黑色,右數第二位的仕女腳下有一只奔跑的黑色小狗,與她黑色頭發相呼應,如果沒有深色襯托,會使畫面看起來略燥,并且無法凸顯紅色沙衫的柔軟和彈性。
唐代仕女面部的裝飾在歷朝歷代中也是最具特色的。從簪花仕女圖的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出,唐代仕女是很少在額前留有碎發的,通常露出光潔的額頭,把頭發全部盤到頭上。因此,給面部裝飾留有發揮的空間。面部的裝飾點綴通常在眉宇之間,其名為花鈿。關于花鈿的鈿字,通常是指利用金屬片或其他材料做成的裝飾物。在唐代迅速盛行后,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貼法,甚至放眼望去花鈿在貼滿整個面部,這種貼法也成為了唐朝貴族仕女的時尚,并且會呈現出多種不同的效果。除了面部的點綴,唐代女子妝容也極具特點。眉毛通常掛掉后半部分,用黛畫出眉頭一部分;唇部為點唇,更是有多種點唇造型;面部妝容有斜紅跟面靨,通常用胭脂渲染。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把面部的空白變得豐富起來,更把裝飾構成發揮到了極致。
二、《簪花仕女圖》的生活狀態
《簪花仕女圖》中的仕女的人物形象是豐腴的,這符合唐代以胖為美的審美取向。畫中仕女們雍容華貴,酥胸長裙,身披薄薄的罩衫,白嫩柔軟的頸部肩部若隱若現,十分性感,與宋代的保守風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畫沒有花園庭院的背景,采用平鋪式的一字形構圖,更加直觀的為大家展示了中唐時期的仕女形象。畫中左起第三位仕女位于畫面的中心位置,其神態寧靜,目光落在手中的紅花上,表情似笑非笑,好像在看著手中的紅花思索些什么。左起第一位仕女的左手手指上又一只蝴蝶停駐,她的眼神看向正向她跑來的褐色小狗,似乎覺得它很有趣。我們可以從畫面中描繪的這些仕女們的閑逸片段中看出,她們的空虛寂寞,和無所事事慵懶倦怠的精神狀態。周昉運用他高超的繪畫技巧將仕女們刻畫的細致入微,運用對比的手法展現了他想表達的人物內心世界和想要反應的當前時代生活,即物質極大豐富,但精神卻愈發貧乏。
三、《簪花仕女圖》的藝術表達
整體看,這六位女性人物形象典雅含蓄,端莊恬靜。也許是為了襯托出唐代仕女們這樣的氣質,圖中總是離不開花的映襯。唐代仕女的氣質是高雅的,為常人所不及,他們在周昉所創造的仙境中,如仙女般高貴,賦有生機。
人們常說,“畫人難畫手”,周昉用寥寥幾筆,把唐代仕女的手畫的圓潤,豐厚,小手指指尖微微翹起,呈蘭花狀,無論是手拿紅花的指尖輕合,還是手拿拂塵的巧妙自如,又或是撫弄罩衫的柔軟纖白,各個姿態都把握的恰到好處,展示了宮中女性的獨特魅力。畫面中人物的面部在繪制時,眉眼自然灑脫且顧盼生姿,所流露的感情不多,但是總體給人恬淡嫻靜的感覺。耳邊絨絨的發髻分布在額前與耳后,顯得那么的青春煥發,圓潤白皙的面龐上浮起淡淡的紅暈,丹風眼更增添了風情萬種的魅力,櫻桃的般的小嘴欲說還休,眉眼中不知何種情愫。唐代雖推崇奢華的審美觀,畫面也絢麗多姿,可對于面部的刻畫并沒有過多的神采飛揚,正是這樣人物形象,打動了看過這張傳世名作的每一個人,畫中恬淡嫻靜的女性魅力是深入人心的。
四、結語
《簪花仕女圖》中體現了中晚唐時期是繪畫風格,作者對于人物形象的把握與畫面的構圖的剪裁對后世甚至日本的美人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者在繪畫過程中沒有放過任何一個應該表現的細節,當然也沒有在畫面中增添沒有必要表達的東西。作者將唐代仕女的艷麗多姿、風韻嫵媚、閑適恬淡、豐腴飽滿的形象留給了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