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要:米氏父子所創的“米點皴”技法,是融畫家個人情懷與自然、社會的契合、生活經歷、學識的積淀,也是時代的產物。米氏父子感悟自然、師自然的過程中凝練出的精煉筆墨語言,對現在山水畫有很好的啟示作用。最終山水畫的學習還是從自然中來在自然界中找語言,找到與自己內心真正的契機點,畫家通過這一點將自己內心的情感抒發出達到人與自然的高度統一諧和。
關鍵詞:米氏畫山;米點;創新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0-0158-01
一、米點技法的特征
(一)米氏畫山體先以沒骨法勾勒出山形外輪廓,再用破墨法,趁畫面未干時,用稍重的墨色橫點
水墨交相呼應,積點成面,幾乎看不見墨跡。依山形之起伏、結構之交搭處施以落墨,謂為“米點皴”又叫“落茄”點。層層烘染,墨色極為渾厚精潤。又以濕潤迷蒙中見清瑩,蘊藉中見蒼茫氣象,落點之處,依勢取形,樹木多用簡潔的濃墨勾勒,而后用大筆渾灑點葉。其問,以淡墨染煙云,表現變化莫測的云霧。山丘溝壑間樹木晦明隱現,山與云為依,云以山為體,虛實掩映、質樸生姿,將潑墨、破墨、積墨融合一體,用以表現江南山水的云霧明滅隱現、山骨或隱或現、嵐氣清潤的秀美景色。其“米點”上密下疏、上濃下淡、或縱或橫、或連或斷、或疏或密點與點之間隨意自然的留出空隙,筆筆皆見。山石之骨,樹木之廓,都在這茫茫蒼蒼的“落茄點”中溶解。
米芾的真跡已無傳世,我們可以從其子米友仁的傳世名作《瀟湘奇觀圖》一睹“米點”之風貌。這幅畫是米友仁傳世名作之一,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畫面取景于其父居于鎮江的海岳庵上的真景。全幅皆以水墨抒寫、痛快淋漓,描繪江南云山變幻萬千、江面云霧虛實空漾的奇幻之景。山巒、樹木、江水并未做精細入微的刻畫,山石輪廓以水墨層層積染,墨色的濃淡變化富有層次。以橫臥的“米點皴”展現出景物的前后層次,使得群山顯示出一種滋潤、朦朧而又圓潤的氣象。樹枝用濃墨一筆畫出,樹葉直接用大小不一的橫店點簇而成。與山石相間給畫面增添了一種混沌之感。畫中的云頭頭、云腳明滅隱現富有掩映流動之態。這種獨特的畫法與虛中見實,模糊中含變幻、簡逸中有深邃,較生動的表現了瀟湘美景的天趣盎然。
(二)米氏技法的藝術特征及審美特點分析
近代畫家黃賓虹指出:宋之畫家俱于實取氣,唯米元章與虛中取氣;然虛中之實,節節有呼吸,有照應…云山畫者,世稱米氏父子,故曰二米,其水墨皆要數十百次積墨而成每自題其畫日‘墨戲蓋欲淘洗宋時院體,而以造物為師可謂北苑嫡家。二米最大的貢獻就是提出了“墨戲”的美學思想,這種抒情寫意的畫法從院體畫重“格法”“形似”的審美理念中解放出來,寄物喻興,強調作畫“率意而為”返巧為拙,返璞歸真。以簡潔率真而又自然清新的風格與濃艷華麗的院體畫形式和格法相對抗。繪畫上提倡由重再現轉向重表現,把繪畫作為書寫心中情愫的方式,通過水墨寫意的法,直抒情懷,更多體現畫中的自我。他們筆下的山水意象,己不僅僅是自然主義的物質世界的重現,而是畫家主觀心靈、情懷的“跡化”其恣意揮灑的畫風,更是較完美的體現出文人士大夫畫家瀟灑、豁達的思想情懷。
二、米點技法對后世的影響
(一)元明清三代畫家對米點的繼承和發展
到了明代中后期,在文人士大夫畫家董其昌的繪畫理論著作《云臺別集》中提到“唐人繪畫,至宋乃暢,至米又一變耳”詩至少陵,書至魯公,畫至二米,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在北宋南方山水畫尚未被重視的時候米芾米友仁父子便異軍突起,成為這一時期南方山水畫系統的開拓者,因此也是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據一席之地。后世“山川出云為天下雨”的題材離不開取鑒米法,元代首推少數民族畫家高克恭得米家神韻,在其作品《云橫秀嶺圖》中均有體現。此外,另有后世畫家方從義、沈周、陳淳、董其昌等人,均從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繼承與發展了米氏山水畫的筆墨技法。唐代是山水畫正式形成獨立畫科的時期。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在繼承展子虔的青綠一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創造了富貴典雅的“金碧山水”奠定了山水畫青綠著色的基礎。山水畫發展至盛唐時期出現了重大變革,有青綠、水墨、疏密二體。水墨山水得以出現,歸功于王維以詩入畫創造出簡逸抒情的優美意境。他首創的“破墨”山水技法,大大發展了山水畫的筆墨意境,為水墨一體的山水畫奠定了的基礎。
(二)米點技法對現代技法創新的啟示
山水畫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國畫的精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獨特的藝術形式和強烈的人文魅力。而深入的研究傳統,體察自然,順應時代的審美要求,才能不斷的更新發展民族文化。現代山水畫在米點,,技法上也獲得了極大的啟發。大致可概括為“簡化筆墨、以書入畫”米氏父子以獨創的米點“落茄”技法,用側筆橫點造型和積點成線,積墨成塊的筆墨情趣,造成一種具有平穩感的視覺感受和平靜感的心理上感應,從而營造一種平淡天真的藝術境界。正如現代也有些畫家嘗試使用表現型、抽象型、構成型等術語界定水墨畫作品的視覺平臺,比如何加林筆下的物象并不來源于一種理論樣式,而來源于對畫家對現實世界真實感受的一種集合,所描繪的是在他們的生命里存在于深層次里的一種真實,而這種真實是具有精神價值上的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