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龔琳 劉曉宇 喬廷婷
摘要:探討《機械制圖》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和提高學生繪、識圖能力。
關鍵詞:機械制圖;機械圖樣;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能力
機械制圖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重要技術基礎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要把自己定位在“導游”的位置上,不能當“教練”,更不能當“保姆”。先把學生引領入門,再精心編寫實訓計劃和內容,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訓練。要把學生擺在學習的主體位置上,讓學生在一個真實的、帶有競爭和樂趣的氣氛中參與實踐。并在實踐過程中提高技能技巧,體驗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其學習機械制圖的熱情。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熟練運用各種常規教學方法,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講授與自學相結合
蘇霍姆林斯基說:“許多學生不能掌握知識,乃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學會流暢地讀,有理解地讀,還沒有學會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可見在機械制圖教學過程中,老師以“理論夠用為度”的原則,把啟發引導歸納總結等指導性的教學活動與學生自學的的閱讀活動相結合。例如,講到“國家標準”時,可引導學生先進行自學性的閱讀,再啟發學生思考制定國家標準在行業中的積極意義,最后教師歸納總結須掌握的繪圖基本知識,如圖紙的圖幅及格式、圖線的應用、比例、字體的格式等。
在教學過程中,是先講授后自學,還是先自學再講授,可視教學內容的深淺及學生的知識水平靈活掌握。對于純理論且易于理解的內容可先自學后點睛,如講授“簡單幾何作圖”時。對于技術技巧性較強的內容,如“三視圖的投影規律”,就可采用先講授后自學的方式進行。在老師講解分析之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插圖、例題,并記憶和鞏固該部分的知識點。
二、講授與小組討論相結合
這是我們經常用的一種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結合各章節的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科學地設計問題,有目的地組織各種形式的課堂討論。所討論的問題必須是教師、教材、學生三者的聯結點和學生的知識“死角”,它應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掌握新技能的興趣。所設計的問題還要有一定的梯度,能適用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同時還應具備典型性與示范性的特點,使學生能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如提出“圓錐的三視圖是圓嗎?”“作圓錐的三視圖的方法和步驟是怎樣?”等問題,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深入討論。課堂討論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可以是教師與小組代表討論,還可以組織正反方辯論等形式進行。最后由老師總結評價,讓學生所學知識得到鞏固,進而達到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的目的。
三、練習、評講相結合
因機械制圖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基礎課,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側重于學生繪圖、讀圖能力的培養。即老師可遵循“講―練―評―再練”的模式進行教學。老師在講授完定量的教學內容后,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題和精心編制的課堂練習、課后作業,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并力求在訓練中突出重點、難點。在學生做完適量的練習后,老師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評講分析,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再練”旨在通過再一次針對練習中突出的問題進行訓練,幫助學生彌補知識缺陷,鞏固所學的知識,進一步提高其技能。
這是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教學模式。在此模式的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老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關系。老師應把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結合,伴之以靈活的教學手段,使教學過程最優化。同時科學設計學生練習的內容,做到有的放矢。要及時給有疑問的學生以指導或做必要的提示,要防止學生練習出現“形式化、走過堂”的現象,力求課堂的教與學同步。
四、多媒體教學相結合
“機械制圖”的主要研究對象為圖形,課堂教學涉及大量的圖形繪制。傳統的教學手段是粉筆、黑板配合教具模型等工具,加上制作多媒體課件,將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等資料有機結合,使教學內容更豐富、表達更形象生動。在本課程的教學中,采用計算機輔助繪圖軟件及動畫制作軟件制作出教學內容素材和動畫,將逼真的三維立體圖與抽象的二維圖形相對照,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輔助課堂教學,使抽象的視圖變得直觀、形象、生動,優化了教學過程,多媒體課件僅僅是教學的輔助手段,教師不能完全依賴于電子課件,而忽略板書、實物、模型等其它教學形式和環節,教師的講解仍非常重要,只有合理地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我們應精心鉆研教材,把教材與學生實際情況相互結合,再采用靈活的教學手段,盡量使教學過程最優化。要“教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研究教學模式,創新模式,遵循模式,但更重要的是要超越模式,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才能在教學中有所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