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國富
根據(jù)教育部最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從2017年9月開始,小學一年級將增設科學課,并將其作為基礎性課程。2001年,依據(jù)國務院批準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我國開始進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將沿用了半個世紀的小學“自然”課更名為“科學”,起始年級也從一年級變?yōu)槿昙墶H缃窨茖W課為什么又重回一年級?新課程標準有哪些變化?針對小學低年級段的孩子,科學課要怎么教?專業(yè)師資匱乏的難題應如何解決?
現(xiàn)狀:剛進校的小學一年級學生,就如同一張白紙,對事物的認知、行為習慣、知識積累、動手能力比起其他年級的學生相差太多,老師的付出可想而知,但他們新生牛犢不畏虎、在提出問題、回答問題、說出自己觀點等方面表現(xiàn)比高年級的同學好。所以在這樣一張“白紙”上畫畫,我們不能浪費任何一張“白紙”,要探究出科學的教學方法,把一年級科學課上好,在每一張“白紙”上畫出絢麗的作品,因為在小學低年級段開設科學課程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科學興趣,可以為初高年級課程的深入學習打基礎。
孩子越大對科學興趣越淡
許多從事多年科學教育的教師發(fā)現(xiàn):有時一道探索性問答題難住了學生,“答案不是書本上現(xiàn)有的知識,但類似的思路曾講過多次。幾乎所有學生都只是照搬課本里的知識點進行分類討論,壓根沒想過去設計實驗探究。”探索性思維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有真正產(chǎn)生興趣,遇到問題才會主動去探索和思考。
而在現(xiàn)實中,中國孩子的科學興趣狀況卻令人擔憂。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中國科普研究所共同發(fā)布的“中小學生科學興趣狀況調(diào)查的五個主要發(fā)現(xiàn)”顯示,中小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隨年級升高而降低。
遵義市紅花崗區(qū)教研室孫旭亮老師曾到幾所幼兒園調(diào)查,幼兒園的小朋友他會興致勃勃地舉起小拳頭模擬地球和太陽,給我解釋為什么太陽會每天東升西落,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提的科學問題卻越來越少,對科學興趣也越來越淡。”
在教育界人士看來,科學教育長期淪為“副科”、師資匱乏、課程標準陳舊、科學教育方式不接地氣等都是導致學生科學興趣下降、科學素養(yǎng)不高的重要原因。此次科學課重回一年級、并且被列為與語文、數(shù)學同等重要的“基礎性課程”,或將有助于解決上述困境。
對策:越早介入越易種下科學種子
自去年起負責一、二年級科學課教學的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教師龔長霞認為:“對低年級段學生進行科學教育很有必要”。一方面,他們的好奇心強,對科學很感興趣,“總有學生對我說,為什么每周只有一節(jié)科學課,每天都上多好呀”;另一方面,他們雖接觸過很多科學知識,但僅從書本上獲得,而不是來自于實驗或生活經(jīng)驗,并未真正理解和掌握,也無法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
“年齡越小,對事物的好奇心越濃烈,興趣越易培養(yǎng)。在孩子已具備一定知識和理解能力基礎上,越早介入,越容易在他們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如果能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起對科學的興趣與科學素質(zhì),將會為學生以后的自主教育打下基礎,并有助于對初高中科學課程的深入學習。
此前,遵義市朝陽小學的科技興趣班主要是一、二年級學生,他們的科學興趣、探究欲望比高年級學生更強、對事物的觀察、關注更濃烈,朝陽小學科技班老師為一、二年級學生開發(fā)了科學實驗校本課程。學生每周學一點科學知識,做一個實驗作品,如水杯里的水到不出來、小噴泉等,開展一些趣味性強、容易操作的科普活動,如:做一架彈射飛機、做一個小臺燈。增設專門的科學課能使科學教育更系統(tǒng)規(guī)范,但學校原有的實驗活動不會取消,而是重新調(diào)整校本課程,使兩者有機結合。
一年級學生科學教學,要多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觀察是學生科學探究最基本的能力,任何事物的認識都離不開觀察,科學探究是從觀察開始的,一年級科學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去認識事物,初步探究事物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在培養(yǎng)一年級學生科學探究時,還應注重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愛因斯坦說:要讓學生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難。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成敗的關鍵,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提問時要注意圍繞重點、直接、便于科學探究的開展進行提問。以上是我對一年級科學探究教育的一些淺顯的認識,我將在今后漫長的科學教學工作中,多學習、多專研,找到合乎一年級科學探究學習的有效教學方法,更好培養(yǎng)他們對的科學探究的興趣,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