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初期,政局剛剛穩定,疆域基本繼承的是后周的版圖,經過太祖的南征北戰,先后滅掉南唐,南漢,后蜀,奠定了宋代最基本的疆域。再經過太宗對吳越,北漢的征伐,進一步鞏固了北宋的疆域。到真宗朝時期主要是堅守前兩朝的疆域,不謀遠略,只是守成。
關鍵詞:宋代初期;疆域;思想
一、務實的邊疆思想
宋代不像漢唐帝王那樣,謀求遼闊疆土,擴大政治版圖,以來顯示自己功業成就。宋代所處特殊時代,逐步形成務實思想,不謀求大而多廣的疆域,而是以現有的疆域能夠很好治理。把這種思想叫做務實的邊疆思想。“南丹州蠻,溪峒之別種也,地與宜州接,丙辰,酋帥莫洪嚥,自稱節度使,遣牙校陳紹規奉表修貢,求內居”。對于西南地區內附的地方政權,宋王朝的態度并不積極,宋代君臣考慮,西南土地貧瘠,民風彪悍,大臣上表,不應答應他們的請求,收之無益。時左右拾遺,知相州田錫言:“沙漠窮荒,得之無用,夷狄遺種,殺之更生,勞動而無之功也。”出于穩定考慮,宋太祖承認了莫氏在南丹的地位,但宋太祖也并未給予南丹州任何官方的書面憑證,雙方還只是停留在口頭的協議而已,得不到官方的憑證。宋代君臣的這種邊疆思想僅僅是處于對利益的考慮,盡管是廣大的土地,并不盲目接受,好大喜功。另一方面邊疆地區少數民族歸附反反復復,容易造成起義及其兵變,因此宋代的君臣邊疆思想始終都很務實。
二、用兵西北無暇顧及
由于宋代特殊的環境,周圍都是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西北的西夏,北方的遼國,都對宋形成巨大的壓力,和遼夏的關系不穩定,時和時戰,是宋代把主要的精力都用來對付遼和西夏上,對于西方和西北方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資,是宋王朝無暇顧及西南少數民族政權。太平興國五年,太宗趁交趾政權出現內亂,出兵越南,企圖重新掌握交趾,但戰爭失敗,使得宋朝對于在嶺南地區一直推行“安邊弭兵”政策,以緩和關系,到儂智高叛亂后才有所轉變,受此影響,太宗,真宗時期對宜州的治理非常謹慎。由于北方和西北方嚴峻的邊疆問題是宋代把主要精力放在對付遼和西夏上面。“國家比以西北二邊為意,而鮮復留意南方,故有今日之患,誠不可慮也。臣頃從事宜州,粗知蠻本末。安化地幅員數百里,持兵之眾,不過三四千人。然而敢肆侵擾者,非特特其險絕,亦有往者守將失計,而國家姑息之過也……朝廷倘不以此時加兵,則無以創艾將來,而震疊荒裔……計若此出,則不越一年,遞寇必就殄滅。況廣西溪峒,荊湖川陜蠻落甚多,大抵好為騷動,因此一役。必皆震詟,可保數十年書俶擾之慮矣。”
三、崇文抑武的文化觀念
文人治國,從來缺少勇武之氣,即使邊疆的將領也大多由文人充任,文人從內心里鄙視武將。武將的升遷和文官相比需要時間更長,要求更為嚴格,同等品階的文官高于武將,在社會形成一種風氣,即寧當低品階的文官也不愿意轉為武將。由于武將受到鄙視,和輕視,在社會中基本上是文官擁有朝廷的話語權。文官的軍事素養往往都很差,所以朝廷的軍隊作戰能力更加低下,更加加重了文人的軟弱之氣,習武被視為一種恥辱。疆土思想,一方面是對祖宗疆土的守護,不允許失之寸土,保證祖宗遺留下來疆土的完整性,但另一方面,只是重視守護卻不積極的開疆擴土,即便是有其他少數民族政權要求內附,大臣積極反對。宋代文臣都只是一味的固守,固守祖宗遺留下來的。由于這種思想的左右,整個宋代士大夫都沒有積極的鞏固和開拓邊疆。文臣是宋代統治的主要力量,這一影響逐漸延伸到宋代皇帝,由于太祖太宗的積極地開疆擴土,奠定了宋代的基本疆域,一是思想的轉變變,另一方面是對祖宗疆域的影響。
四、邊疆治理成本
宋人的邊界概念表現為多層次,既存在以朝貢體系制度的維持的天下的邊界,也存在現實疆域邊界與理想疆域邊界,既存在宋與周邊政權的邊界,也存在羈縻州的邊界。治理邊疆需要很大財力的支持。宋人對于邊界糾紛所采取的措施,一方面以盟約,圖籍等為據,或行牒以止之,或以理據爭,另一方面加強巡防或明疆界以防侵界。這其實都是邊疆治理成本的體現。真宗與大臣的對話中指出:“所可慮者,關南之地曾屬彼方,以是為求,必須決議。朕當治兵誓眾,躬行討擊。若果方法得當則可使其順其意思為宋代發展貢獻,如果方法不當則可能引起反噬效果,是宋代的西南后方產生不穩定因素,不利于國家的穩定長遠發展。還有一層對于西南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內附的謹慎性。南丹州蠻內附,但是宋代統治著采取謹慎的態度,逐步的實現,是對于邊疆穩定性的考慮。蠻族的內附帶有不確定性,他們土地貧瘠,生產力低下,生活水平極低,他們的內附帶有一定的條件性,即希望宋代政府能給與一定物質需求,滿足談們的需求則會使其順從中央政權,如果不能滿足他們提出的要求,則會時降時叛,反反復復,朝廷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來解決問題。宋朝每年要花費百分之七十的國家財力用來養兵,以應對來自邊疆問題。對待西南邊疆如果不實行安邊弭兵和羈縻政策,那么宋政府將不得不準備一直常備軍來時刻盯住西南地區,以監視防止出現武裝叛亂。從以上方面考慮邊疆的治理成本使其統治者不得不考慮羈縻和安邊弭兵的政策以適應邊疆的發展和穩定。
五、重內輕外思想
實行官職差遣分離的制度,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差遣治內外之事。 通過官職差遣的分離,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加強君主專制。宋代通過各種措施來加強君主專制,但是卻忽視了外部的治理,加強中央權力。卻忽視了地方的治理,雖然為了加強地方的通知而專門設置了轉運使,安撫使等,但是過于對地方管理,財權,軍權的收歸也導致了邊患,在北宋多數的對外邊界問題上,宋代往往處于被動挨打的處境,以至于在靖康之變中,金朝在短時間內打到北宋都城汴京,沿途邊鎮無力抵抗,重內輕外的治國理念貫穿于兩宋時期。軍隊數量以及在內外的安排上,北宋初軍隊八十萬,分別保證京城禁軍四十萬,外部駐軍四十萬,使內部叛亂可以引邊鎮軍隊平叛,邊鎮軍隊叛亂可以出京城禁軍平息叛亂,使內外互補,但實際上這是不均勻的,京城地方那么小但是軍隊數量和外部的邊鎮軍隊數量一般,可以看到重內輕外的思想體現。
結語
宋代經濟高度發達,行政體系逐漸走向成熟完備,中央集權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從理論上講這一切變化都應促使宋代邊疆問題上的強硬,事實上恰恰相反,宋代其他方面高度發達,但是邊疆問題一直是困擾宋代的主要問題,在邊疆問題上主要采取守勢。務實的邊疆思想,謹慎的邊疆態度,祖宗疆土思想,都影響著宋代的統治者。從這些方面我們不難看出,宋代的歷代統治者,以及士大夫政治,文人治國,缺少勇武之氣導致宋代對待疆土不謀遠略,固守祖宗疆土。簡單的分析了宋代疆土思想,找出宋代不謀遠略的原因做一說明。
參考文獻:
[1](清)徐松輯,劉琳,刁忠民,舒大剛等點校.宋會要輯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6.
[3](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作者簡介:常偉,男,1991.08.23,河南盧氏人,河南大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宋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