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靜
新課程改革對各學科都提出的新的要求,語文學科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注重發展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同時還得多注意觀察周邊事物。“語文課標”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并把教學目標規定為“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位置,是對傳統語文教育輕視人文教育的有力抨擊。目前全國各地高考后總結出來的規律是必須學好語文,語文是萬科之源,同時學語文要從小學抓起,以下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提出我淺顯的看法,僅供參考。
一、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也一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小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不長,自控能力比較差,只有提高興趣,才能關注學習,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主動積極的參與學習,學習狀態也會輕松愉悅,只有學生主動學習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著名教育家贊科夫曾經把興趣看作是學習的重要動力之一,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學習積極性的最現實、最穩定的因素,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興趣是他們從事學習的一種強大的內驅力,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從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入手,這就要求語文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學生能夠敞開胸懷,暢所欲言,跟上老師的思路,同時能夠發揮主動性,勇于探索,敢于發言,敢于質疑,大膽創新,在備課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活動,如游戲,講故事等等的途徑傳授知識,讓學生在體驗中收獲,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會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新課程改革對師生關系做了明確規定,要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的中心,是知識的擁有者、道德的裁判者。是一班之長,始終是一言堂,這樣的教學模式,使教師高高在上,氣勢上凌駕于學生之上,學生地位非常卑微,沒有得到教師的尊重和關愛,師生關系僵化,沒有互動和交流,教師在講臺上夸夸其談,強制的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聽的滿堂灌模式,學生表現的呆板,無助,缺乏熱情,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講解,教師包辦代替,課堂氛圍死板單一,學生思維得到束縛,沒有拓展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因此,必須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溫馨、愉悅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新課程改革要求,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創造新型的師生關系,新型師生關系要求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只有這樣,師生之間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的關系,才能適應創新教育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的角色要進行換位,要從傳統的傳授者轉向現代的促進者。具體來說,教師應是開發者、引導者、組織者,而學生則是學習者、發現者、研究者、創造者。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與學生溝通,研究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點,了解其認知規律和興趣點,與學生交朋友、談心,進行書信交流溝通,使課堂氣氛和諧民主,給學生創造創新的環境,使其具備創新的品質,并根據學生的特點制訂方案措施,遷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樂學、愛學為舟,促使學生到達學會的彼岸。
三、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首先要得有一桶水,隨著新課改的發展,一桶水已經滿足不了新課改的要求,教師原有的知識水平遠遠滿足不了現在學生的需求,這就要求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專業素養。教師專業素養的高低決定著教育質量的高低。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專業素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創新、不斷提升的內化過程,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動態過程,是教師個體和群體共同追求、奮斗的前進歷程。它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教師的科學文化素養、教師的能力素養、教師的道德素養和教師的人格素養。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在知識結構方面必須具備淵源扎實的專業知識,廣泛深厚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在能力方面要勇于探索銳意改革,錘煉高超的教學藝術,同時,還用具備高尚的人格,時時發揮表率,處處為人師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學生心目中,教師猶如知識的化身,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是教好學生的前提條件,這就要求教師要知識淵博,見多識廣。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專業素養,同時要定期總結經驗,不斷提升,打造特色,教學之余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師。
四、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把合作學習作為一條重要的理念提出來,認為在語文學習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目前,合作學習是課堂上采取的主要學習方式,尤其是語文課堂,老師把全班分成若干個小組,幾名座位臨近的學生坐在一起,老師分配學習任務,要求小組成員通過充分交流、討論、合作來解決問題,匯報小組的討論結果,最后老師和其他組同時給與點評反饋和總結,在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開動腦筋,大膽發言,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動腦思考、暢所欲言、教師總結的環節中完整學習任務。這就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是整個課堂的掌控者,一言堂,一人扛的弊端,還主體給學生,還課堂給學生,改變傳統課堂學生懶、散、靠、等的局面,變“要我學”變“我要學”教師是主導,起到點播作用,同時,小組成員中,能夠互相幫助,互相探討,也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最后教師將各組反饋上來的問題統一在班級解決,實現題組內消化,大問題教師解決。在分組問題上,教師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讓學生在互相了解和信任基礎上合作,這樣教學質量才能得到高效。
五、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近幾年高考語文卷面逐漸加大了學生的閱讀題型,對于缺乏閱讀能力的學生來說非常吃力,往往在語文學科上很吃力,由此可見,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已經是大勢所趨,這就要求學生從小開始培養閱讀能力,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我們一線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只要我們明確閱讀教學目標要求,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積極開發一切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注重培養個性化閱讀模式,持之以恒,爭取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在小學階段,學生接觸閱讀,老師一定要有耐心的引導學生讀通讀懂,并陪伴學生閱讀,閱讀以后給學生解釋,并陪伴學生做習題,讓學生覺得閱讀并不可怕,帶著學生掌握敲門。閱讀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師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法,調動學生積極動腦動手,逐步領悟閱讀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尤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對語文教學質量具有極大的影響,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讀”,特別是朗讀和默讀,是非常關鍵的,這直接影響他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因為讀得多了,領悟的能力自然也就有所提高,對寫作會大有裨益,我們在教學中要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增強語言交際和表達能力,從而受到情感熏陶。完全靠課堂閱讀還不能滿足要求,還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使學生有一定的閱讀量,日積月累,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上能積累一定的經驗和素材。
以上是本人在多年一線小學語文教學中所積累的一些提高小學生語文教學效率的粗淺經驗,還很不成熟,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任務任重而道遠,各位同行,我們聯合起來,致力于小學語文教學,適應新課改的要求,為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奉獻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