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麗
摘要:作業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必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同時又是學生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從設計趣味性預習作業、設計“自助餐”式作業、設計開放性作業、設計繪畫式作業四個方面,論述筆者在實踐中是如何利用網絡環境創新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
關鍵詞:互聯網;作業;有效;設計
作業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必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同時又是學生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存在著這樣一種布置作業的現象:作業內容統一,缺少分層設計;作業訓練形式單一,限制思維發展;作業機械重復,限制探究體驗;作業對象單一,缺乏孩子與父母的互動。這樣的作業設計與現今的課改要求相違背,因此,傳統作業表現出來的這些弊端,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的持續深入,會越來越明顯的顯露出來,成為束縛新課程標準改革的絆腳石。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手機、平板已經普及,各種教學APP產品(速算盒子、天天練、一起作業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正如《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應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基礎教育應緊跟時代腳步,將小學數學作業與互聯網有機整合起來,充分發揮互聯網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積極作用。筆者借助互聯網資源,不斷創新數學作業的模式,實現學生的在線學習和移動學習,這樣即減輕學生的負擔,又把學生的潛力挖掘出來,使學生學習的效能得到提高。本人結合近幾年一線教學實踐,談談是如何利用互聯網創新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一、設計趣味性預習作業
美國心理學、教育學家布魯納在《教育過程》的《學習動機》中曾經這樣闡述“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對小學生而言,趣味性的預習作業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樂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動畫視頻具有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特點,小學生都非常喜歡看。因此,筆者向學生推薦了“天天練”手機APP,這款APP適合學生在線預習和課后復習鞏固,學生可以根據“天天練”中提供的教學動畫,進行有效的課前預習。
這樣生動形象的動畫,每個小學生都不會拒絕,而且學生在觀看完教學動畫后都會很愿意的去進行相應的練習,以檢驗自己預習的情況。這樣的作業設計,學生不會感覺到很枯燥,也不會有太大的壓力,而是在很輕松的狀態下很愉悅的完成了,這樣,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就被提升了。
二、設計“自助餐”式作業
新課標指出“通過小學數學的學習,讓每個學生在數學上都得到發展,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ヂ摼W環境下,教師更應該關注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對網絡條件不同的學生,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層次不同的學生,發展需求不同的學生建立一個作業“超市”,讓學生能夠自由選取,讓基礎薄弱的學生能夠“吃得了”,讓優秀的學生能夠“吃得飽”,真正做到因材施練,使學生在原有認知基礎上,獲得更優的學習效果,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
基于以上目的,筆者向學生推薦了“作業盒子”這款教學APP,教師根據教學需求定期向學生布置一些“自助餐”式作業,方便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在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的同時,即減輕學生的書包負擔,學習負擔,又徹底杜絕了學生經常忘帶作業本的現象。例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時,由“作業盒子”APP智能組題設計如下圖“自助餐”作業。作業分為三類題:A類題:課內鞏固題,以書本知識為題源,鞏固基礎知識,以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B類題:拓展提高題,為學生提供一些開放性試題,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C類題:易錯題專練,由于各種原因,有部分題目學生容易出錯,教師可以階段性的把學生易錯題目歸類匯總,做一次易錯題專練,這樣可以降低學生的出錯率,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做題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綜合每一類題的難度,又將每類題細化為1、基礎題、2、進階題、3、培優題。這樣的“自助餐”式作業,方便層次不同的學生自由選取,即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又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效能。
三、設計開放性作業
傳統的數學作業一般是做課本、練習冊上的練習,這樣的作業會制約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互聯網的大數據能夠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學生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對素材進行再加工、整理和匯總,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潛能。例如: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從結繩計數說起》,新課之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生上網找資料,了解數字發展的歷史。同時可以鼓勵學生將搜集到的數據用圖表或者PPT等各種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來。學生的興趣一旦被激發,課堂上呈現的將是風格不同,豐富多彩的作業。
四、設計繪畫式作業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講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可以結合講授內容,設計一些簡單的繪畫式作業,將簡單、枯燥、單一的“寫”作業,轉變成學生感興趣的“畫”作業,用畫畫的方式幫助學生輕松地鞏固課堂上所學的數學知識。例如,教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圓的欣賞與設計》,教師可給學生布置一些繪畫作業,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作出美麗的藝術作品,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能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能讓學生愛學、樂學。
再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數學好玩》的《數圖形的學問》時,教師可以讓孩子們試著自己畫出一些類似圖形找規律,或者有些孩子想不到的,可以借助互聯網找一些有規律的圖形,找一找其中的規律,第二天跟孩子們一起分享。《數圖形的學問》比較抽象,學生通過課堂上的簡單接觸,再通過電腦畫一畫,或者網上找一找等活動,讓學生在找規律的過程中能嘗到成功的快樂,同時也讓學生的思維不斷地被啟發。
互聯網的大數據時代,為孩子的數學學習帶來重大的變革,作為一線教師,應該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作業設計,讓網絡融入到小學數學作業中,讓本來抽象、枯燥無味的作業,變成動態的,有畫面感的作業,學生學習的欲望不斷地被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不斷的被調動,學生的潛能不斷地被挖掘,學生學業負擔不斷地被減輕,從而實現學生的最大效能。
參考文獻:
[1]黃鶯.淺談作業布置的技巧與批改(J).科學咨詢.2010(9).
[2]王軍華.優化作業設計促進學生發展(J).新一代(下半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