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波
摘要:特殊兒童的個別化教育就是承認和尊重特殊兒童個體之間的差異,使每一位特殊兒童適合身心發展的教育;同時要重視特殊兒童個體的差異,滿足個體的特殊需要,使其揚長避短。這就要求教師研究每個特殊兒童的身心特點,找準他們的教育起點,補償重點,達到每個特殊兒童都能接受的,適合自身特點和發展需要的教育。
關鍵詞:特殊兒童;個別化教育;策略
個別化教育是以適應并發展學生的差異性和個別性為主旨,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需要、興趣、身體狀況等設計不同的教學計劃或方案,采用不同的教育資源、不同的教學方法和不同的教育評價手段進行教學,是全面提高特殊教育教學質量必不可少的一種輔助措施。許多事實說明,個別化教育對社會、對家庭、對特殊兒童自身發展都有很大的作用。
在特殊教育學校,個別化教育可在課內進行,但更多的是利用課外時間,以課外活動為載體,在活動中由教師和其他同學共同對他們進行輔導訓練,開發智力,培養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往往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可是,在長期的特殊教育實踐活動中,對于個別化教育的實施引發了不少的爭議,其存在的困惑有兩方面:一是個別化教育是否是“一對一”的教育。二是個別化教育與集體教育二者如何兼顧。
從多次的交流課的聽課活動,尤其是在啟智生的教學活動中,多數教師以教學中的極端個別化作為特教中的教育特色,力求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老師的提問、指導和幫助,結果,致使多數學生長時間冷放,學習注意力轉移,造成課堂紀律混亂,個別化教育也不能很好進行。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個別化教育?在課堂中如何實施個別化教育?如何處理好集體教學與個別化教育的關系,合理有效地做到二者兼顧呢?筆者認為對特殊兒童開展個別化教育要注重以下幾個策略。
首先,要制定好切實可行的個別化教育計劃。
個別化教育計劃是根據每個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特征和實際需要制定的針對每個兒童實施的教育方案,它既是兒童教育和身心發展的一個總體構想,又是對他們進行教育教學的指南,是實施個別化教育的前提。
在個別化教育計劃制定過程中必須對每個特殊兒童有全面、系統、科學的了解,這是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前提,也是個別化教育的依據,而且越是精準的分析越能保證后續教育的質量。個別化教育計劃制定要關注特殊兒童期望,確定滿足學生需要的相關支持和服務。在制定目標時要尊重特殊兒童的個別差異,遵循特殊兒童發展規律,先制定長期目標,然后再將長期目標逐步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短期目標。目標一定要明確、具體、可操作、易評估,并且要確定好達到目標的起止時間。
二是做好教學目標的個別化分配。
一堂課的教育目標是多方面的,有知識技能、言語技能、運用技能、勞動技能、社交技能……多方面的目標,沒有一種目標對每個學生的要求是一樣的。教師在備課時應把每一個目標與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起來,看看哪些目標對于哪些學生是主目標,對于哪些學生是次目標,把握好后,在課堂中有針對性地側重貫穿落實。如在教學“跑”“跳”等動作時,除掌握必要的認讀寫——集體目標,而有語言障礙的學生會看動作演示仿說:“XX在跑” “XX在跳”應是他們的個別化的教育目標,教師在制定這些目標后,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個別要求,個別提問,讓個別教學在集體教學中不動聲色地完成,同時,讓其他學生參與評判正誤,適時挑選一兩個學生做示范,這樣既不冷落別的學生,又有利于促進學生的互動學習。
三是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團體作用促進個體發展。
某一學習任務對于有的學生較困難,而有的學生學習起來相對較容易,教師要善于促進優差的互動影響,讓個別化教育在團體學習中完成。如在教學7的識數、數數中,多數學生會了,個別學生不會,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定的幫助任務:“誰能數一遍給他聽”“誰還有更好的辦法幫助他”也可以集體反復趣味數數:“一二三四五六七,七面紅旗七七七”,這樣既滿足了部分學生的“虛榮心”,活躍了課堂氣氛,又照顧了差生,在這種富于刺激的氣氛中,差生有接受,優生也樂于幫助。
四是選擇有利時機面對面,一對一對學生進行個別化教育。
對于有的學習任務,有的學生是離不開教師手把手進行輔導的,如書寫、算理技能等,這時教師要把握有利時機一對一地進行教學,這個時機應建立在別的學生有事可做的基礎上,切忌作放羊式的冷放。如在集體完成學習任務時巡查,給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及時的幫助和指導。
另外,個別化教育是對顯示生理和心理行為的缺陷補償的過程,光靠課堂的有限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課余的個別化教育是必須的,但是,也應在教師有計劃有目的的前提下進行,其輔導的時間不宜過長,輔導內容不宜過多,輔導的方式不宜單調死板,盡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樂于接受教師的輔導,樂于去學習,而不感到是教師附加給他們的課余任務,這樣才能收到較好的輔助效果。
五是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特殊兒童發展的評價,是特殊教育領域的難題之一。特殊兒童間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因此很難用單純的統一標準對特殊兒童的發展進行科學的評價。現階段特殊兒童功能性目標的評價還是主要依據個別化教育計劃,在對其評價時要注重過程評價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既要對特殊兒童發展過程進行評價,還要對特殊兒童發展的結果進行評價。在評價的方法上注重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在評價的主體上要把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家長評價有機的結合。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導向功能,促進特殊兒童不同層面的發展。
總之,個別化教育是教師在準確把握班級學生情況,根據學生的特殊需要實施的一種因材施教,它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對此教師要有正確的認識并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在教育中不氣餒不泄氣,隨時作好階段性評鑒,找出在個別化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癥結,及時調整糾正教育方法,使個別化教育有效進行。
參考文獻:
華國棟 《特殊需要兒童的心理與教育》
湯盛欽 《特殊教育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