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田露
摘要:甘肅是花兒流傳的重要地區,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河州花兒和洮岷花兒兩種各具特色的流派。本文則以甘肅花兒中兩種流派的兩個重要地區為代表,旨在前人研究成果上進行總結和評述,并對其做對比研究綜述。
關鍵詞:甘肅“花兒”;對比;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147-01
一、甘肅花兒概述
“花兒”的定義自1925年北京大學《歌謠周刊》中袁復禮的文章《甘肅的歌謠——“話兒”》開始就一直被后人研究,現在最通用的一種定義為郗慧民的:“花兒是產生和流行在甘、青、寧、新部分地區的一種以愛情為主要內容的山歌,是這些地區的回、撒拉、東鄉、漢、土、保安、藏、裕固等族人民用漢語歌唱,其格律和歌唱方式都相當獨特的一種山歌”。至于為什么會有別稱叫“少年”則是因為青海的研究者常將“花兒”分為河湟花兒和洮岷花兒,因二者音樂旋律、語言、文學風格迥然,故也有人提出將河湟花兒改稱少年以作區分,更有人提出將河湟花兒改為青海花兒。本文筆者著重概述“花兒”在甘肅流域形成發展的特征,便采用周夢詩的說法將甘肅花兒分為河州花兒和洮岷花兒作以闡述。
(一)河州花兒
河州作為花兒的發源地,流傳于黃河和湟水的交匯的大夏河流域,即今天的臨夏。河州花兒的歌詞結構規整,每首四句,采用賦比興的手法,文調優美,格律嚴格。前兩句比興,后兩句言情;一、三句單字結尾,二、四句雙字結尾;字數在七到十字之間。在語言結構中受臨夏方言影響形成賓語不前,主謂語在后的語序顛倒的特征。李恩春將花兒分為回族花兒(即河州花兒)和漢族花兒(即洮岷花兒),所以要想欣賞河州花兒就必須了解臨夏方言的語法結構和俗語。
河州花兒曲調種類豐富,既有優美抒情的長調又有敘述應答的短調。長調如“河州大令”、“河州二令”等,節奏自由、緩慢,曲首、曲間和句間多用襯句拖腔,旋律音程跳動較大;短調則是多以活潑歡快的二拍子為主如“河州三令”、“嗆郎郎令”等,節奏鮮明、曲式嚴謹,緊湊短小。許多曲調的開始句加以漫長的拖腔作為引子,使河州花兒的音樂風格呈現出高亢、悠長、清脆、熱情奔放的同時又帶有些許蒼涼與憂傷。
(二)洮岷花兒
洮岷花兒作為僅在甘肅流傳的花兒,歷史要早于河州花兒,是西北“花兒”的先聲。洮岷花兒流行于臨潭、康樂等縣,向東一直流傳到隴南、隴西等地。洮岷花兒的歌詞的基本結構是三句一首,但結構比河州花兒自由,可以到六句不等;字數也較自由,可由六字至十一字。它采取漢族七言詩的節奏形式,每句包含四個停頓,前三頓一般各包含二字,末頓一字,采用一字尾。
洮岷花兒的曲調沒有河州花兒豐富,只有《蓮花山令》和《阿烏令》兩種。洮泯花兒旋律平直、柔和,敘述性強,一般采取即興創作,由“串把式”現場編詞。內容自由活潑、幽默風趣以敘事見長;歌詞簡煉、比喻生動;曲調純樸單調、樸素、原始,多以商、羽調式為主;音域寬廣,具有高亢、奔放的藝術風格。
二、松鳴巖花兒與蓮花山花兒特色的對比研究綜述
通過對甘肅花兒兩個流派的概述,我們將以松鳴巖花兒為代表的河州花兒和以蓮花山花兒為代表的洮岷花兒作對比研究。1983年馬瓏在《花兒源流初探》中認為洮岷花兒和河州花兒是同一祖源,洮岷花兒比較原始,它的產生要比河州花兒早些;河州花兒比較成熟,是洮岷花兒的繼承和發展。通過花兒格律的對比分析,他的結論是:洮岷花兒與北朝民歌有關系,可能產生于南北朝時期;河州花兒與詞有關系,可能產生于唐朝。
(一)兩大花兒曲調對比
松鳴巖花兒經常是以“徵音”作為調式主音,成為曲調構成的中心音且大部分采取“三拍子”和“混合拍子”。蓮花山花兒首句多在商調式的下屬音上起腔,收尾也在下屬音上作了不穩定的半終止,末句不管它起自某音,但最后在主音上做了穩定的完全終止。松鳴巖花兒曲調多達百種以上,有長調“大令”、“二令”等,短調“白牡丹令”、“大眼睛令”等,要比洮岷花兒豐富而富于變化。洮岷花兒只有兩種曲調:北路的“兩連兒”和南路的“阿歐令”,但兩種差別不大。
(二)兩大花兒的主要內容對比
1.松鳴巖花兒:(1)愛情“花兒”,有八個層次——贊美、追求、熱戀、情變、別離、思念、重逢、訓誡;(2)愛情以外富有特色的其他社會生活“花兒”,包括舊時代飽含血淚的苦歌和新社會的熱情頌歌等;(3)“本子花兒”:指成本成套帶有連續性的長篇“花兒”作品及其他。花兒的曲調稱“令”,河州花兒中“令”有近百種之多。
2.蓮花山花兒:(1)以對唱為主,多采用集體活動方式,且又大都在季節性的廟會上演唱的花兒;(2)愛情“花兒”直截了當,經常運用比喻來表達情意;(3)涉足廣泛的社會生活;(4)整花兒:指成本成套帶有連續性的長篇“花兒”作品。洮岷花兒有兩大分支:流傳在蓮花山的叫“兩連兒”;流行在二郎山叫“阿歐令”。
(三)兩大花兒唱詞的特點及主要修辭手法對比
松鳴巖花兒的歌詞分齊頭齊尾的四句式,單折腰的不完全五句式,雙折腰的不完全六句式三種,其中四句式是其最基本的句式。蓮花山花兒的歌詞分單套和雙套兩種。但不論是單套子還是雙套子,都是第一句為起興,后面便開始敘述主旨。
郗慧民把河州花兒的藝術構思概括為三種:觸物以起情的興體、索相類之物以托情的比體、敘物以言情的賦體,并進而分為十八種類型。且曲調多達百種以上要比洮岷花兒豐富而富于變化。洮岷型花兒的一般構思方式主要有六種,這同河州型花兒相比,種類顯然少多了。洮岷型花兒的藝術特點是直說性,即直接訴說心意是這種類型花兒的主要表現方式,這又同洮岷花兒主要采用集體對唱方式密切相關。
(四)兩大花兒會對比
1.松鳴巖花兒會。松鳴巖位于臨夏和政縣城南23公里的吊灘鄉小峽風景區之中,是河州花兒的發祥地。松鳴巖花兒會俗稱四月八花兒會,始于明代成化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歷4月26日-29日舉行,一般為四天,四月二十八是花兒會的高潮。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花兒本是無伴奏的“徒歌”,但在松鳴巖花兒會上就有自制的四弦子、咪咪等樂器為其伴奏,有時還會獨奏一曲,這是松鳴巖花兒會獨有的特色。其內容有對新生活的贊美、有對生產勞動的頌揚、有歷史故事、更有美麗動人的情歌。演唱曲目繁多,如“河州大令”、“河州二令”、“河州三令”、“大眼睛令”、“牡丹令”等。演唱形式以男女青年對唱為主,以音質圓潤清亮、歌詞真情動人心弦者為優勝,冠以“花兒王”之譽。松鳴巖花兒會歌手之多,規模之大遠近聞名,會期往往長達數日。
2.蓮花山花兒會.蓮花山位于甘肅省康樂縣西南部,花兒會是蓮花山地區群眾在每年農歷六月初一到初六自發組織的民歌盛會,輻射三州(地)六縣共78個會場。初一、初二在蓮花山山麓的足俗川聚會,是花兒會的序幕;初三、初四游山對歌,是花兒會的高潮;初五在蓮花山15公里外的王家溝圍著篝火夜歌;初六黎明攀登10公里的紫松山聯歡對歌、敬酒告別。歌手們高舉花傘、手搖彩扇,將洮岷花兒演繹得入神入畫。蓮花山花兒會富有風趣,整個程序分攔路、游山、對歌、敬酒、告別等。形式有單唱、個人對唱和唱班子之間的對唱。班子對唱一般由男女10人左右組成臨時花兒班子,由一個才思敏捷、嗓音洪亮、出口成詩的“串把式”負責現場編詞,這是蓮花山花兒會的獨有角色。然后由三、四名歌聲嘹亮的歌手輪流領唱,待唱到“花兒、蓮葉兒”時,所有人都同聲應和,氣氛熱烈、妙趣橫生、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三、結語
隨著“申遺”的成功,“花兒”這一西北特有的民歌得以重新登上大眾的舞臺并加以重視。在未來的日子里“花兒”的路會越走越遠、越走越長,我們應當更加珍視現有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研究。可是甘肅“花兒”的未來將會面對什么,如何傳承并發展好,依舊值得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