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亞娟
摘要:中國雜技擁有悠遠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早在《山海經》中就有關于雜技的記載,作為一門表演藝術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們國家最珍貴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時至今日,雜技仍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并不斷在傳承中創新發展,呈現出寶貴的文化價值。雜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積極推動中國雜技的市場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雜技;發展趨勢;傳承
中圖分類號:J8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152-02
一、中國雜技發展概述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07年,秦代皇帝胡亥就曾在宮殿里觀看歌舞雜技。這種把雜技、歌舞、戲劇匯集起來表演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以后各個朝代。從秦漢時期開始,雜技就已備受矚目,呈現繁榮發展之勢,歷史上各個朝代也綻放出不同的雜技藝術風采。
經過長期的發展,雜技在中國不同省市形成各自的特色,如著名的吳橋雜技,濮陽雜技,堪稱中國雜技的南北兩故里。另外,山東的聊城,天津的武清,河南的周口,湖北的天門等也都是中國的雜技之鄉。
中國雜技的技術難度高,善于挑戰極限,且具備雜技世家的技藝傳承,因而體現出特有的東方文化特征,如雜技故事劇《花木蘭》、雜技舞蹈劇《夢幻西游》,都是將中國傳統文學成果與雜技藝術結合的典范。中國雜技源遠流長,不僅受到國人的欣賞,更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榮獲贊譽,屹立于世界雜技之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當代文明造就了雜技的獨特品質。雜技藝術富含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美感,在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交叉的當今時代,人們的審美意識、文化修養、藝術細胞都在不斷發展,因而也推動著雜技的創新。
當代雜技更加注重對故事情節的創造,賦予雜技表演者不同的角色身份,使雜技表演更加有血有肉。同時當代雜技還善于融入舞蹈、戲劇元素,推動雜技表現形式的創新,充分展現出當代雜技強大的生命力和生機勃勃的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后的政治發展、社會穩定、經濟繁榮,雜技演出的市場日漸興盛發達,各地政府開始按照雜技演出特殊要求,出資興建起一批專供雜技演出的大型演出場地,如:武漢雜技館、河北藝術中心、上海馬戲城、廣州長隆國際大馬戲院等等。
同時,雜技藝術家的藝術視野也變得十分開闊,他們以更加通達的藝術態度、更加全面的藝術素養和更加國際化的藝術品位在多年來的藝術實踐中,從創意、技巧、編排、道具、表演、音樂、舞美、服裝、燈光等許多方面創新出新的雜技模式,讓我國的雜技邁上了一個更高的藝術層面,實現了一個質的飛躍,成為具有鮮明民族文化特色、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現代娛樂形式。一直以來雜技藝術始終保持著雅俗共賞的審美特色,日益精妙的雜技技藝,讓中國雜技藝術走出國門,沖往世界。中國雜技藝術銳意進取,緊跟時代,不斷地向更新、更難、更穩、更美努力,現代中國雜技的繁盛使雜技一直是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主打項目,中國在世界雜技大賽的舞臺上捧回一個又一個的金牌,雜技被公認為我國表演藝術在國際演出市場中獲獎最多、創匯最多,讓每一個中國人為之自豪。
另外,精彩紛呈的雜技表演讓全球人民更加了解中國文化,不斷吸引著更多外國友人來華,為進一步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搭建了橋梁。
二、當代雜技的市場化發展
雜技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是經久不衰、代代相傳的藝術形式。當代雜技的發展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環境,積極推動雜技的市場化發展不僅是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審美意識增強,雜技更加為人們所欣賞,這是其發展的需求所在。同時還應看到,遼闊的幅員中不乏雜技發展的低迷景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雖然雜技之鄉眾多,歷史積淀深厚,但目前主要是深圳歡樂谷、上海馬戲城、北京保利劇院等有限幾個場所進行長期雜技演出,具備較大的演出規模,很多省市的雜技演出并不是長期進行,只是根據不同的節目需要、文化節日慶祝需要等而進行表演,因而當代雜技不免顯得有些蕭條。
2.中國雜技藝術風格獨特,備受世界矚目,這從古往今來的國際交流成果就能得到證明。然而在當今的世界雜技表演中,中國雜技特有的資源不僅開發利用不盡合理,更沒有形成強大的市場優勢。
比如在國際市場上競相壓低價格,演出費用很低,聲勢和知名度不及國際大型藝術團等,都給中國雜技的國際市場開拓帶來巨大壓力。
3.很多雜技之鄉人才輩出,并且具備長期的流派傳承,文化藝術結晶具有強勁的發展動能,但缺乏市場化發展的道路,只能被動接受演出邀約,或是推銷自己的節目。久而久之,演員的積極性受到影響,影響到后備人才的積累。長期的歷史積淀與技藝創新使雜技形成強大的生命力。然而當雜技不再是人們必要的謀生手段時,雜技藝術的傳承就必然要面臨新的困難。
三、中國雜技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雜技雖然并不是僅限于國內的藝術表演形式,但中國雜技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是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中國雜技藝術是當代人的重要使命。
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為包括雜技藝術在內的文化藝術事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當代雜技藝術應當始終堅持創新的創作方向,從傳統文化、姊妹藝術中汲取、吸收有益元素,借助現代媒體技術手段,在形式上不斷推陳出新,在細節上精雕細琢,在內涵上提升品質,實現雜技藝術的創新發展。
(一)繼承,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繼承是創新的源泉。在悠久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我國雜技藝術形成了很多獨特而寶貴的技術、技巧與特色。應當始終堅持“去蕪存菁、去糟取精”的藝術原則,對傳統雜技藝術中的精華加以繼承與發揚,使之成為當代雜技藝術中的“內核”和主體構成,使傳統雜技的技巧、原則、規律在當代雜技藝術中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當代雜技應當善于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有益的營養成分,這樣才能有持續開拓創新的動力和后勁。一方面,要繼承和發揚傳統雜技中的精華部分,如傳統雜技中的蹬技、頂技、手技、車技等技巧以及獨特的表演藝術風格,可以將這些巧妙地融入到當代雜技藝術表演之中,形成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另一方面,可以從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中尋找雜技藝術創作的靈感,如將一些傳統故事引入到雜技表演中,提升雜技創作的文化品質。
雜技藝術之鄉應當建立專業的雜技藝術學校,而且政府部門應給予重要的支持,不僅要發展基礎的雜技教育培訓,更要注重向高等教育邁進。雜技不僅要有專業的技術人才,還要有專業的創作人才,市場開發人才。政府部門應通過多種激勵方式,在重點的省市成立專業化雜技人才教育基地,廣泛積累后備力量。政府也應當重視保護雜技生態環境。比如中國的吳橋,其雜技節目多,門派多,絕活多,群眾基礎廣泛,雜技儼然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政府應當積極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采取主題社區、主題公園、文化節等方式,使地區特有的雜技生態文化代代傳承。
(二)融合,從姊妹藝術中吸收借鑒
雜技藝術本身就是一項融匯了多類型藝術特色的藝術形式融合是創新的重要途徑。任何一項藝術都不可能是完全孤立存在的,雜技藝術與音樂、戲劇、舞蹈、武術等姊妹藝術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雜技藝術應當充分發揮兼容并蓄、開放包容的藝術特質,從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之中繼續有益的營養成分,使之為己所用,成為自己的藝術特色與亮點,吸收和借鑒有益于自身發展的藝術元素,最終實現當代雜技藝術的創新發展。
(三)發展,借助現代的藝術手段
在雜技藝術事業中,可以設置一個個的發展目標作為藝術創新的努力方向,并在具體的藝術實踐中通過有效的創新手段來不斷地實現這些目標。現代媒體技術的發展為當代雜技藝術的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更加便利的藝術手段。要充分發揮現代媒體技術的優勢,借助絢麗的燈光、多變的音樂、精良的設施設備,實現雜技藝術的藝術突破,創造出更加絢麗精彩的藝術效果,為廣大群眾提供更高的藝術享受。
各地政府部門也應發展廣泛的文化傳播渠道,如組織大型主題雜技晚會、電視特別節目、中西文化交流活動等,使各地的優秀雜技節目向外傳播,讓更多的人有機會看到精彩的演出,領略中國當代雜技的風采,并從中帶動雜技的市場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