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華
摘要:京劇丑角繼承了中國戲曲表演藝術中的優秀傳統,并使之發揚光大,成為“四大行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行當之一。丑角藝術可追溯到夏桀時代的“倡優”,記載比較詳細的是晉獻公時代的“優施”,他以滑稽調戲為主,既能歌又能舞,得到封建帝王的封賞和任用。
關鍵詞:京劇;丑角;表演
中圖分類號:J8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162-01
優以俏皮的語言,或裝扮模仿他人來進行諷諫和諷刺。司馬遷在《史記》上所說的“談言徽中,亦可以解紛”,恰恰說出了優的這個特點。漢代的“角抵戲”,唐代的參軍戲,宋、元雜劇,明傳奇和清代的戲曲中,都有丑角藝術發展的記載與史料。
京劇丑角藝術繼承了徽劇《借靴》、《一匹布》、《打櫻桃》等;漢劇的《探親相罵》、《胭脂》、《搬場拐妻》等丑角的劇目,并吸收了昆曲京腔、秦腔丑角的表演藝術,形成了以北京京音的“京白”為主,“韻白”與“蘇白”(蘇昆)為輔的語言規范。在唱、念、做、打等綜合藝術上,日益成熟完善,形成了京劇丑行獨特的藝術風格。
京劇孕育時期和形成時期的著名丑角,是咸同時代的著名京劇丑角演員劉趕三,“清十三絕之一”。他經歷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個王朝,目睹了封建王朝的日趨沒落和昏庸無能。因此,在他的不少劇目中,自編臺詞諷喻時政。例如,《老黃請醫》、《探親家》等戲,就是其典型劇目。他常演的角色有《絨花計》中的崔八、《請醫》之劉高手、《連升店》之店家、《十八扯》之哥哥、《拾花金》之花子、《下河南》之胡倫等丑角。他開創了京劇丑婆行當,他在戲中凡唱都伴以舞蹈身段,唱舞和諧,自然天成,雖憨態可掬,而絕無丑化人物之嫌。他為京劇丑角表演藝術的長足發展,開創了可資循蹈的廣闊道路。這一時期的名丑還有黃三雄、楊鳴玉(蘇丑,以武戲見長)。
隨著京劇藝術的發展,京劇丑行在京劇劇目當中用得越來越多,表演藝術日益豐富起來。如文丑中又包括方巾丑(蔣干、張文遠等)、袍帶丑(程咬金、劉祿景)、婆子(劉媒婆、陳母)、丑旦(賽西施)等。雜、丑、平、店、腳、衙等一類角色。武丑(開口跳)如楊香武、時遷、朱光祖、胡車等人物,在武打藝術上都有新的創造和發展。
同光年間著名丑角有:羅百歲、王長林、德子杰等人,稍后有高回保、茲瑞泉、張文斌、蕭長華、趙仙舫、夏日珊等。這些名丑藝術家中,王長林文武丑兼能,戲路很寬,常為譚鑫培配戲。在《問樵》中飾樵夫。他這個角色在念做方面,與范仲禹的動作配合得十分默契。例如,在樵夫說道:“……觀見猛虎,口銜嬰孩,趕上前去,是這樣三拳兩足……”時,用跨腿、轉身、單腿抱月、踮腳、蹬步、走高矮亮相,尤其念到“三拳兩足”時,用磕腕子、碾步、擰身、塌腰、斜蹲等屬于武生表演范疇的身段動作。王長林敢于不受行當的限制,根據劇情人物的需要,大膽地吸收和創新的表演方法,是他藝術上獲得較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京劇丑行凡演這出戲,均按這個路子進行表演。
蕭長華先生是“京劇從形成到成熟時期”的著名文丑,他青年時代得與譚鑫培、王楞仙、何桂山、黃潤甫、陳德霖、楊小樓諸京劇名家同臺獻藝。在藝術上積極進取,嚴謹不茍,表演藝術十分出色。與人配戲從不喧賓奪主,鋪墊陪襯,嚴密得體,每能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在演技上不斷精進,名聲日顯。中年后,他與梅蘭芳先生長期合作,被倚為股肱,成為梅的默契相共,不可臾離的藝術伙伴。
在蕭先生八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創造出幾百個為人們喜愛的丑角藝術形象。如蔣干、湯勤、張文遠、賈桂、崇公道、王老好、漁丈人、金祥瑞、程咬金等丑角人物。他重新創造首演的丑角人物百余個。如:楊國忠、朱煥然、胡來、吳士公、吳賴、周幽王、孫秀等。他所扮演的人物忠邪善惡,面目各異;嬉笑怒罵,逸趣紛呈,都達到了形神俱妙、意韻真醇的藝術境界。
蕭先生嗓音清脆響堂,有較深的唱功底子,對丑行唱腔藝術的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例如在《審頭刺湯》中湯勤的[二黃原板]唱段中,他以孫(菊仙)派為基調,同時又吸收了汪(桂芬)腔,經融合后,形成別具一格的小花腔的唱腔風格。唱腔中的“莫老爺他待我”、“我那莫老爺”、“害得他一家人棄官逃走”、“去把杯搜”等句中,有假意的“哭腔”,有得意忘形的“顛腔”,揭露了湯勤口是心非、虛情假意的卑劣靈魂。在《秋江》、《選元戎》、《老黃請醫》、《戰蒲關》等劇目的唱腔中,都有新的創造。
蕭先生念白爽利流暢,吐字清晰明快、傳情意于輕重疾徐、抑揚頓挫之中,富有音樂性和韻味美。他在《法門寺》中扮演太監賈貴,其中的“念大狀”是戲中的重要情節,也是文丑中最具典型的念白之一。這段“引子傭京白念,除用“崩、打、粘、寸、斷”的方法之外,對于京白的字音特別講究,沒有一個倒字,不僅字音不混,而且高低相襯,聲調清朗。這個“念大狀”的節奏是:慢、中、快,要求“貫口”的敘事性、抒情性、節奏性,合而為一地構成音樂性和戲劇性。蕭先生的韻白和蘇白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
京劇丑角藝術在京劇“戲改”中的改編劇目和新編劇目中,有新的創造與發展。這些丑行的藝術家,在努力繼承和發揚京劇丑行藝術優良傳統的同時,又對京劇丑行藝術進行較大的嘗試與變革。例如,《十五貫》、《秋江》、《三岔口》、《三打祝家莊》、《楊門女將》、《徐九經升官記》、《膏藥章》等戲中,丑行人物的藝術形象,都有新的創造、新的發展,對于表現不同歷史時期的事件、人物,都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表現方法和新程式的藝術手段,為京劇丑角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