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娟
摘要:文化館是群眾文化工作的龍頭,在群眾文化中具有主體地位和輔導作用。文化館專業人員應當發揮自身的業務優勢,提供專業化的輔導,以滿足基層的文化需求。本文分析了文化館在群眾文化輔導中的作用,并探討了更好地發揮文化館在群眾文化輔導中的作用的措施。
關鍵詞:文化館;群眾;文化活動;作用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200-01
文化館的輔導工作是對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示范性輔導、指導性輔導和導向性輔導。輔導工作的這些性質主要通過文化館本身所開展的文化藝術活動體現出來的。在新世紀,我們群眾文化工作者要牢牢把握社會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應以社會主義文化工作者的高度責任感弘揚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旋律。
一、圍繞科技創新和運用創新群眾文化工作
廣大人民群眾是科技創新和科技應用的主力,決定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的成敗,決定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關鍵一步的成敗。現時我國就業的勞動群眾,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8000萬大學畢業生勞動者,以后每年還要新畢業各類大學畢業生(國內、海歸與高自考等)900多萬人,這是國家科技創新的主力隊伍。二是五六億初中、高中、中專畢業生水平的勞動大軍。經過過去30多年的實踐歷練,這支勞動大軍的科技素質、科技應用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把科技創新成果向實際運用方面轉化,主要靠這兩部分勞動者來承接。科技創新是全方位多層面和諸領域的,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同樣也是如此。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方面的創新,農林水牧草漁和服務業各方面的創新,歸根結底要落實到億萬勞動者的實際應用中。提高億萬勞動者的科技創新能力、科技素質和科技應用能力,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基礎。發展和創新黨的群眾文化工作,一要為廣大的科技工作者提供精神力量。二要不斷豐富廣大科技文化工作者的精神文化生活。經常組織國家一流專業文藝隊伍深入一線進行創作,進行演出,反映創造者的奮斗,反映偉大的時代精神。經常組織廣大科技文化工作者開展文化文藝體育活動,愉悅身心,鍛煉身體,始終保持離揚的銳氣和蓬勃的朝氣。三要加快發展新時期的職業教育。
二、進一步實現文化館的免費開放
促進文化館免費開放,就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斷推進文化館的體制機制創新。深化對文化館功能定位的理解,繼續創新發展思路。研究構建文化館的新型體制,在績效管理方面,缺乏對文化館全面、科學的評估標準和方法,以行政性評價為主,法制化管理的手段比較缺失。應探索更加科學、分類指導文化館績效評估體系和評估辦法。研究建立更具活力的文化館運行新機制,文化館現有的運行機制還不完全能適應新形勢和事業發展的新要求。
三、提升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
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如果沒有日益提高的科學文化素質,群眾就難以適應“新四化”的需要。為此,各地黨組織要以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為契機,大力推進成人教育、網絡在線學習、科技培訓和終身教育,大力發展基層教育、科技、文化事業,有規劃地常年培訓群眾新知識、新技能。開展多種形式的宣講、教育活動,提升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如內蒙古自治區黨組織近年來開展了基層大講堂建設工程,通過“群眾點菜、專家配菜”等方式,開設了形勢政策教育、道德文明、法律法規、科學技能、傳統文化、社會保障、投資理財、養生保健、婚姻家庭等多方面的課程,滿足不同層次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的多樣化需求。同時,在宣講形式和方法上,充分考慮群眾的實際理解能力、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用廣大群眾身邊的事例,用人民群眾愛聽的語言,把理論政策和先進文化簡明扼要、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來,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不斷提升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
四、提升群眾的身體心理素質
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離不開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心態,這是創造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沒有全民族身體健康素質的不斷提高,就沒有社會主義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沒有人民群眾心理健康素質的不斷提高,就沒有和諧穩定的社會,國家長治久安也實現不了。因此,必須大力發展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和體育事業;必須在基層文化建設中,發展基層思想服務、情緒疏導、心理健康服務事業。基層黨組織要肩負起這一歷史責任,組織群眾廣泛開展各種體育活動,開展思想、精神、心理服務。例如,積極組織各種體育比賽,推動全民健身活動;推動健康講座進社區、心理思想精神服務在社區,為群眾提供免費體檢、社區居民健康基線調查,為群眾提供經常化的心理思想精神服務等,以強身健體,提高健康意識,提升群眾的身體心理素質。必須充分發揮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激發其使命意識、責任擔當意識,牢固樹立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勇于超越、找準方向、抓住不放,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勇于創造引領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我們要不斷探索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規律,做到以為他們提供文化服務為天職,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促進群眾文化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