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學莉
摘要: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改革,是適應當前市場需求,培養復合型、專業性人才的重要關鍵措施。現今社會對于藝術設計人才的期望,不僅是要求他們有著較高的理論知識,還要求其實踐能力需要達到一定的高度。但是從實際的角度來講,不少高校的藝術設計教學改革深度還有待提高。為此,本文從實際出發,結合本人的一些思考,對新時期高校意識設計教學改革途徑進行探究。
關鍵詞: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J5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236-01
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改革路徑,不應當將思維固守其表面的一些改革,還應當將著重點放在更加多元化的方向上,不僅要保證教育思維以及方式的改變,還應當重視實踐教學的要求,同時還應當結合實際情況把握準去的藝術發展脈搏,制定良好的課程設計,并重視相關考核機制的構建,最后將改革的重點放在教師實際能力的提升上,這樣才能夠更好的落實教學改革,最終提升學生的技術設計綜合能力。
一、注重教學思維與方式的轉變
藝術設計類課程的教學,其本身就代表著一定的抽象性色彩,而單純的直觀性理念與知識教學,是無法讓高校學生具備這種抽象性的意識的。因此,在針對這項教學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應當轉變傳統的教學思維與方式,將現代化的、系統化的教學思維與方式引入其中。首先,因為這門課程的綜合性,教師要重視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主體性、實際性的發揮。在實際教學中,注重學生在教學中的表現,教師應注重自身的引導性工作,結合一定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的思考。
二、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性
上文已經提到過,這門課程是綜合性、抽象性強的一門學科,想要讓學生更好的去學會其中的奧秘,是需要學生經過大量的實踐才能夠領悟的。縱觀國內外的設計大師,他們大多從年輕的時候就熱衷于實踐,并在大量實踐經驗積累下,才完成的一次次創新。在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也應當遵循這種過程。應當轉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格局,在保證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讓他們的實踐得到培養。比如說,將實踐性教學的比重增大,與校外企業聯合,讓高職學生去親身體驗藝術設計,這對于學生在今后走向社會、走向崗位都有著一定的幫助。
三、注重藝術設計課程的定位
由于很多學校對于該門課程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誤區,把該門課程的教學定位為混雜性質,從而使得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不夠好。實際上,藝術設計課程包含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藝術設計等多個學科的領域,具有文理兼具的特性,它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為社會提供高級的能工巧匠,應該來說,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應該占據一定的地位。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意義上對于該門課程的認知和定位,把它看作是一門高尚的學科,并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模,尤其要提高生源質量,重新定位該門課程的教學方向,從而真正為社會輸送出具有高級技能的綜合素質人才。
四、建立健全相應的課程考核機制
藝術設計課程的教學中,由于其教學體制的原因,導致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欠佳。因此,該門課程的教學中,應該根據自身專業的特殊性,改進現有的學制設置情況,制訂出符合該門課程人才培養需求的施教機制和教學手段,建立健全相應的人才認證考核機制。這就是說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應該把原先的學制設置改成沒有固定學制的設置,讓學生在入學以后就積極參與到社會學習與活動中去,學生的學期時間長短可以根據學生的社會實踐進行靈活變動。而該門課程教學應該實行以實際動手為主的多樣化教學形式和靈活多變式教學手段,并輔之以嚴格的考核機制與管理機制。
五、提升師資隊伍建設質量
藝術設計課程的教學中,應該切實提升該門課程的師資隊伍水平,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提升該門課程的教學質量。這是因為該門課程的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理論知識結構與實踐技能,他們是整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傳授者和參與者。必須盡快改善辦學條件,不僅提供給這些教師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設備,比如說多媒體教室、實驗室外,還要給他們配備多功能模擬實踐式教室、研究所式教室、車間作坊式教室、工作室式和公司式等的教學場所,讓他們能夠有效利用各種教學空間來做好該門課程的教學工作,真正發揮出他們在該門課程教學中的主導者作用。
六、結語
總的來說,新時期的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改革,應當以時代背景與社會需求作為重要的關鍵,倡導“以生為本”“以學生作為主體”的理念,圍繞學生進行相關改變。這樣才能夠讓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改革有效,并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