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翠萍
【摘 要】作為獨立部門的經濟法,其法律責任的獨立地位一直受到民商法和行政法的拷問和調侃。在經濟發展新常態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語境下,深入探究經濟法的獨立性,不僅僅是對其基礎理論的創新,也從實踐角度對其調節經濟糾紛的失恰性、經濟司法的完善起到推動作用。從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為研究起點,客觀分析經濟法責任與其他法律部門的不同,為經濟發的創新和發展提出策略,為理論完善和司法實踐提供基礎。
【關鍵詞】經濟法;法律責任;獨立性
法學界對經濟法的責任獨立性一直存在爭論,一部分學者認為經濟法責任是對民事、行政以及刑事責任的綜合系統提升,絕非一般一般意義的簡單相加,但該說法使經濟法責任的創新性得到禁錮。另一種說法則推崇經濟法獨立于民事、行政以及刑事三種責任,是與之并列的責任,并且不同于經濟法規定的責任,該說法過于強調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忽視其兼容性、開放性,無法實現對傳統部門法方的精煉提升。兩種基本爭論從經濟法法理學角度看,使學者們陷入自設的法學陷阱,不利于經濟法自身的創新完善[1]。
一、經濟法獨立性的論證
(一)基于法本位-利益,探究其責任獨立性
從權利、義務、責任和利益的關系簡述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基于法本位,利益是法律權力產生的基礎,而義務和權利互補且相互依存,責任又為義務履行提供保障。四者環環相扣,成為相互制掣的系統。單獨從經濟法部門而言,特定的利益決定經濟法部門的權利和義務,同時決定其特殊的經濟法責任。從法本位產生的邏輯基礎而言,經濟法利益決定經濟法權利進而決定經濟法義務,最終產生經濟法責任。
(二)基于部門法的產生,探究其責任獨立性
特定的對象是部門法產生的基礎,基于特定調節對象,即特定社會關系形成經濟法獨立部門。但深入研究部門法的形成可以追溯其產生的原因,也可以探究其責任的獨立性。在此基于經濟學法理研究部門法產生的鏈條。經濟利益即經濟法的法本位,提示了行為人的根本動機,而動機驅動行為的產生,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構成社會關系的基礎,并在穩定的社會關系上形成社會規范,約定俗成的社會規范最終會上升為國家意志即法律[2]。按照經濟法形成的法理邏輯,利益源頭支配下的行為最終形成一定時期的社會關系,其法律內容不外乎對權權益、義務以及責任的規定,也就遵循特定的法理路線,即利益類型決定社會關系,決定特定的法律關系,而法律關系圍繞特定的權利、義務和責任以工具的形式維護特定利益。遵循經濟利益產生動機,動機驅動行為,行為產生社會關系,社會關系上升為社會規范并進一步抽象為法律,而法律圍繞權利、義務和責任,三位一體維護經濟利益。
(三)基于法律責任分類,探究其責任獨立性
1、深層劃分法律責任形式
拋開其他獨立部門法,法律從縱深方向研究主要分為補償責任、懲罰責任和強制制裁責任。民事責任從深層次角度分析,由補償和強制責任構成。行政責任責任則有補償、懲罰以及強制制裁責任深層次責任構成。刑事責任兼又懲罰和強制制裁責任構成,從責任劃分的深層次而言,同樣作為獨立部門法的經濟法其法律責任也可以由三種深層責任組合構成,但不能以此否定其責任的的獨立性,并以此駁斥經濟法責任只是對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組合。
2、經濟法本質
推究到經濟法的本質,經濟性和社會性反應其基本特征。從經濟法產生的法理基礎可知,基于社會利益直接反應經濟法的本質,當社會利益受到侵害,經濟法則會調用社會力量維護社會利益,由于社會力量的天然分散性不利于社會利益的維護,因此,需要憑借國家權威凝聚力量,也就體現懲罰性以及強制制裁責任。而經濟問題的經濟性決定其補償性責任的到位[3]。因此,從經濟法的本質來看,其社會利益的根本性、經濟性以及對公共權力的依賴性決定其責任構成必須是懲罰性、補償性以及強制性的統一。
(四)明確經濟法法律責任元素
賠償、罰款等不可在再分的經濟法責任構成經濟法的責任,并形成獨立的經濟法責任,因此,財政性或非財政性責任元素都是經濟法責任鏈上的組成環節,并不具有部門法責任的獨立性,有力的駁斥了經濟法責任是對傳統責任的簡單相加的論點。
(五)責任權利主體的多數性決定獨立性
經濟法責任權利主體呈現出多數性,因此對其法律責任的追求以及適用的法律程序明顯有別于其他部門法。同樣是欺詐罪,民法關于欺詐合同的訂立限定了特定的民事主體,即合同雙方;若欺詐信息是以短信或郵件等形式,則追究其經濟責任。不同于民事、行政以及刑事責任權利主體,責任對象的“多數”特征決定權利主體的法律責任具有獨立性。
二、經濟法責任的獨立前提以及責任獨立的必然性研究
(一)與其他部門法不交叉重疊的獨特調整對象是其責任獨立的前提
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和其他獨立法律部門不存在調解對象的重疊交叉,決定各自的獨立性。盡管民法和經濟法都涉及對經濟關系的調整。但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以經濟社會關系運行的社會公共性為規制基礎,因此,經濟法并不涵蓋對所有經濟關系的調整。其規制對象可以是政府主體為一方,企業或個人等市場參與者為另一方主體的經濟規制關系。當歸屬于經濟范疇的管理對象出現時,行政機關若參與其中其身份只能是經濟規制者而不是行政管理者。因此,經濟法和民法、行政法的調節對象界定十分清晰,不存在不同法律部門交叉,是確保其經濟法責任獨立的前提。
(二)經濟法責任獨立是發揮其調節作用的需要
不同法律部門應該在相互協調、銜接有序的基礎上確立法律責任機制。不同行為主體同時違反多個法律規范的現象十分普遍,以法律責任制度的規范性為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為提供保障,明確觸犯經濟法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通過特殊程序保障法律主體不需承擔其法律含蓋的法律責任,進一步發揮其對市場經濟的調節和保障作用。
經濟法發展到現在作為法律界的元老,其法律責任的相關理論一定會存在不適應經濟新常態的需要,存在缺位或過于狹隘的情況。只有法律責任理論不斷創新,繼承并挑戰傳統理論,不斷發展創新,對經濟法缺乏自己獨立法律責任時需援引其他部門法責任的問題進一步重視,在正確認識經濟法傳統法律責任理論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完善,順應經濟發展的要求,以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推動傳統法律責任的發展。
三、完善經濟法責任獨立訴訟程序,完善立法和為司法實踐提供支撐
經濟法解決的社會關系具有獨特性,而經濟糾紛的處理程序應當和實體法相適應。構建實際意義上的經濟審判庭應當是對經濟實體法以及程序法的構建,并進一步落實到司法實務中去。可以參照民法特別訴訟制度,設置暫時的經濟法訴訟程序,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完善經濟訴訟,擴大經濟法訴訟原告范圍、以國家以及經濟管理部門為起訴對象,并進一步明確訴訟目的是維護社會整體利益。
在法院內部依照經濟訴訟特別程序法設置經濟審判庭等專門的審判機構,審理適用的經濟訴訟和糾紛案。調節對政府經濟管理職能部門損害社會經濟利益的不當管理行為提起公訴的案件,并不斷完善經濟審判庭的受案范圍,擴大經濟法案件處理范圍,提升經濟法的可訴性。
進一步完善經濟公益訴訟制度,明確規定檢察機關、社會團體、受害人及其親屬的公益訴訟權,并以公益訴訟代表制度的不斷完善為其提供保障。并通過公益訴訟受案范圍、舉證責任、公益法庭的設立彰顯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同時落實經濟法責任保障社會以及市場經濟的公共效益。
【參考文獻】
[1]劉云珍,李鐵軍.論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文獻綜述[J].商,2012(08):132.
[2]程夏靜. 經濟法責任的獨立與類型化研究[D].武漢工程大學,2017.
[3]陶俊輝.經濟法責任獨立性研究[J].商,2016(2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