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蓉
【摘 要】亞當·斯密構建了以“經濟人”為核心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分析框架,基于當代市場經濟環境下對其進行進一步解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斯密的經濟自由思想給我國提供了重要啟示:市場機制是現代市場經濟中最有效的運行機制,尊重私人利益、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能動作用,明確政府對市場經濟發揮的職責和作用。
【關鍵詞】經濟自由;看不見的手;市場經濟
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在政治與經濟學術界中有著巨大的時代影響力,是一部研究國民財富性質及其財富增長和整體經濟運行的曠世著作。他在政治經濟歷史長河中第一個系統論述經濟自由主義的理論淵源、思想基礎及其理論含義。并且以研究國民經濟狀況為基礎開辟了獨特的思想理論和經濟政策。亞當斯密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對于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也有著重大的意義。
一、利己主義——經濟自由思想的出發點
亞當·斯密把利己主義作為其經濟自由思想的理論起點,認為人類所進行的一切生產活動的根本目的都是在于對個人利益的追逐,追求個人利益是人類活動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所在。并且他認為每個人的自然努力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根源,同時也是個人從事經濟活動的心理動機。斯密始終堅信正是基于人類的利己主義思想,社會會因此形成一種自發的經濟秩序引導國民財富的自然增長。
在斯密看來,人不是獨立于社會中的個體,個人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依存于其中,個人享有自由并同時相互依賴相互協調。雖然每個人的利己需求會形成沖突,但是他們必然要通過相互協調狀態來達到個人利益最大化。在此基礎上,斯密形成了分工和交換理論。“勞動分工的益處是人類智慧的結果,人類智慧預見到分工會產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來實現普遍富裕。它是人性中某種傾向緩慢而逐漸造成的必然結果,這種傾向就是互通有無,物物交換,相互交易”[1]。透過人性的心理動機的驅使,每個社會個體都期望在市場交換中獲得對自己更有力的社會條件,從而在這種市場規律的隱性作用下促使社會分工的日漸形成。而在此基礎上,循環式的進一步擴大分工體系、細致分工結構,從而使市場經濟自發性的擴大成長。產生這種現象都是靠著一種自發形成的自然秩序引導的,這便是“看不見的手”的力量。
由此可見,斯密強調的利己主義的核心就是在市場交換平等的前提下“利己”和“利他”之間的統一。每一個人都是以利己之心為動機從事經濟行為,而經由價格機制的引導,走向私利與公利的調和[2]。
二、“看不見的手”——經濟自由思想的核心命題
斯密對他所提出的“看不見的手”這一名詞并沒有在《國富論》中做出詳細解釋,但是他對于這一概念總結出了一個理論分析體系:社會主體為獲取最大化的個人利益進行的利己行為最終得到積極效應,且意外中增進額外利益。斯密就是從這樣一種理論框架中得出社會中的每個個體都是利己的。然而個人利益是如何在經濟活動中自發的促進社會利益的增加呢?這便是在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看不見的手”這一價值規律在經濟活動中的自然調節所起到的作用,也就是斯密所推崇的自發的經濟秩序。
“看不見的手”是以個人追求自身最大化利益這一利己行為的基礎上提出的。對于自利動機的行為不但沒有產生不良后果損害社會利益反而促進了整體利益的增加,促進國民財富的增長,這都是由市場自發形成的經濟秩序的引導而在經濟社會中所產生的一系列效應。如此可見,斯密所提出的“看不見的手”實則就指的是就是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
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弱化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問題,似乎市場環境更是隱形賦予了社會主體對個人利益追逐的積極意義。并且利益雙方因此會產生一種交換行為的一般規則,并且自發自覺地遵守,即表明:市場自然衍生秩序。因此,實行經濟自由主義,對市場環境中個人的經濟行為自由放任,避免國家政策進行過度干預。
三、最小政府——“守夜人”角色
最小政府就是這只“看不見的手”的理論結果,也是讓其充分發揮作用的前提,政府在實質上是維護資產階級地位,保護資產階級財產不受侵犯的工具。因此,亞當斯密認為在遵守市場一般規律的條件下,在實施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的前提下,政府扮演了“守夜人”的角色。在《國富論》中的關于政府職能的表述為:“第一,保護社會,使不受其他獨立社會的侵犯。第二,盡可能保護社會上各個人,使不受社會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壓迫。第三,建設并維持某些公共事業及某些公共設施。” [3]由此可見,政府所需發揮的職能只是使市場有計劃有秩序的平穩運行,使得個人與社會利益在良好的健康的自由競爭環境中實現利益最大化。當市場失靈時,政府能夠有效控制市場穩定,發揮其基本職能進行良好干預。雖然這在某些方面對個人的自由權利有一定的抵抗,但是它也應當在必要的時刻發揮作用來抵御各種傷害,而正是這種市場與政府之間的調和使得斯密的經濟自由主義不再陷入極端的困境。
四、經濟自由思想對中國市場經濟的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階段,我們取得實際且有效的成果,市場經濟的活躍性日漸顯現。在實行計劃經濟的年代,我們并不接受社會個人具有利己的特質,也并不接受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給我國帶來的優越條件。即使我國在建國初期得到迅猛發展,但是實行市場經濟的舉措也日漸浮現出了隱性問題。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運行的基本形式,這無疑是給我們了一個更為艱巨的挑戰,我們不僅要充分適應市場的自發機制,也需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顯現出來[4]。
首先,發展市場經濟,要充分發揮“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平穩運行,我們必須要結合自身發展條件做出相應的積極措施鞏固市場的穩定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市場化進程加快,市場經濟依然受困于各種矛盾問題:政府無法充分發揮彌補市場失衡的職能、供求關系緊張、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因此,確定市場在社會主義制度中的主導作用,合理配置社會資源,整頓和優化市場秩序,建立一個良性循環的市場大環境,才能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潛力及上升動力。
其次,要承認私人主體在經濟生活中的利己性,并積極調動私人部門參與經濟建設的積極性,這是市場經濟迸發活力的根本保證。就我國當前經濟發展形勢而言,面臨著經濟增速放緩、供需結構失衡、區域發展不平衡、創新能力弱等一系列問題。因此,要激發私人部門參與經濟活動的積極性,降低中小企業和民間資本的準入門檻,為其提供一個開放、自由和公平的平臺。
最后,應合理協調市場和政府的關系。尊重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也十分需要政府發揮協調和輔助作用。以積極正確的態度對待政府與市場之間的平衡關系問題是自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來的重要關注點。市場和政府兩只“手”的關系,必須要做出更加合理的界定[5]。因此,就我國目前經濟的發展趨勢來看,實施科學的宏觀調控必須要理清政府和市場之間的協調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更好的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1]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商務印書館,1974:12.
[2]胡曉華.論《國富論》的經濟自由思想及對當今中國的借鑒意義[J].經貿實踐,2015(07).
[3]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商務印書館,1974:252-253.
[4]鄧魁.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新論[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3).
[5]張海鑫.我國資源配置中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歷史演變及其啟示[D].遼寧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