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軒
(沈陽師范大學 戲劇藝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本次調查以我校戲劇藝術學院京劇表演、播音主持和社會學專業同學為主體,采用隨機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調查對象為社會各界大眾。問卷設計共18道問題,其中1道是開放性問題,共發出問卷400份,回收317份,總樣本規模317,總有效樣本308,有效樣本率97%。
總樣本中可分為兩類不同態度的受眾群體,所以以下的調查分析也是按照A、B樣本的對比統計分析方式來進行的。
A樣本規模243,有效樣本235,有效樣本率96.7%(喜愛京劇)
B樣本規模74,有效樣本73,有效樣本率98.6%(不喜愛京劇)
1.性別分布。本次采集樣本女性多于男性,A樣本中女性占79%,這個比例顯示女性觀眾青睞于戲曲的人數多一些,這與女性性格特點更傾向于優美、沉穩的藝術類型有關。
2.年齡分布。A樣本的年齡分布多集中于50-70歲以及20歲左右的人群,呈現兩段化的特點,顯示現階段關注戲曲的人群或者為離退休的人群、或者為思維活躍、興趣廣泛、生活壓力不沉重的年輕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生活節奏自由度高,有閑時間多。這也符合藝術欣賞的基本心理條件要求,顯示現代人不關注戲曲的原因之一是社會節奏快、生活壓力大。
3.收入水平分布。本次樣本中,收入水平分布總體呈遞減趨勢分布,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占比最高,A樣本中占比54.4,%,B樣本中占比59%,顯示喜愛戲曲與否與收入層級無關。
法,就是工作方法。具體來講,正確的工作方法,就是抓核心。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都要聚焦一件事、一個主推產品。范國防在談到他的工作方法時,反復談到他的“扎根”理論。讓產品扎根,怎么扎根?就是通過大量的試驗示范,讓效果說話,讓農民認可。他總結了30多年自己的推廣銷售方法,概括一句話就是:“示范――觀摩――講課”,周而復始,不斷重復,把基層工作做實,讓產品在農民那里扎根。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1.京劇欣賞方式分布。A樣本中,多數人通過電視或劇場觀看的方式欣賞京劇藝術,分別占比43%和35%,再次是網絡、課堂體驗與廣播。所以,多多開設京劇公開課勢在必行,比如利用電視媒體的空中課堂,還有現在的微課、共享課程等多種形式。
2.喜愛京劇的理由分布。A樣本中,喜愛京劇的理由多為喜歡其表現形式和內容,或是為了提高個人修養。絕大部分人觀看京劇的目的是提高個人修養與文化素質,豐富個人的精神世界,部分人是喜歡京劇的表演形式與京劇的表演內容,還有一部分人是追隨身邊的人去觀看京劇,僅有一小部分人是為了打發時間去觀看京劇。這揭示了我國大眾認可京劇的審美境界和文化內涵,對京劇有潛在的藝術欣賞需求,我們要做的是打造適宜的途徑來挖掘大眾需求。
3.不喜愛京劇的理由

B 不了解,聽不懂表演時間長形式和內容老套 其他 總計頻次(次) 63 67 59 15 204相對頻次(%) 31 33 29 7.4 100
這個數據顯示了京劇發展不利因素之一為京劇與現代社會脫節。以上的選項都是因為京劇內容、形式的陳舊導致的與當代生活差距過大,藝術脫離了生活就會失去生長的土壤。
4.希望通過什么方式學習京劇。A樣本中,學習京劇的方式分布較為平均。
親身體驗是體驗京劇表演藝術的最佳方法,絕大部分人選擇了在課堂上學習的方法,因為京劇的教育就是口傳心授的。其次由于電視的普及也有一大部分人喜歡通過電視上的名家講座去學習京劇,這樣既免去了交通所浪費的時間做到成本最低化。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也有大部分人會選擇在線上學習,通過網絡的便利利用互聯網平臺與老師線上進行學習,同時還會留有學習記錄,方便在課下的時間里去復習之前所學習的知識。在結果中選擇自學的人是最少的。
5.了解并喜愛京劇的時間分布。A樣本中,了解并喜愛京劇的時間在五年以上的占比最多。
由于樣板戲的普及,因此喜愛京劇五年以上的占最多數。近些年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京劇,故一年左右剛剛關注京劇的人也占到了大多數,半年及以下的是逐漸開始關注京劇的年青一代。由于近些年來京劇的持續宣傳,已經具有部分規模的固定喜愛群體,他們持續關注京劇藝術時間段也隨之延長到達了一至三年與五年左右。這都要歸功于政府對傳統文化的扶持與近年來國學熱的興起,才讓京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傳統文化繼續得到社會各階層的關注與支持,肯定了我們推廣京劇工作的成效。
6.去劇場觀看的頻率分布。A樣本中,選擇去過劇場觀看的群體當中,半年一次占比最高。
7.不愿去劇場的理由。A樣本中,不愿去劇場的理由分布中占比最高的是票價過高,占比達36.6%,其次為表演質量不佳、路程遠、不知道劇場信息、環境不好及其他。
京劇的演出的票價是由演員培養的難度及劇場等諸多因素引起的。
劇場上座率不高,京劇演出的票賣不出去的原因還有:由于京劇的受眾群體以老年人為主,所以行動不便成了問題。劇場數量少,分布不合理導致的交通不便。宣傳不到位,演出信息傳播不暢。
8.了解有關京劇資訊和知識的渠道分布

A 電視 網絡媒體書籍和報刊身邊的人其他總計頻次(次) 162 109 95 102 31 499相對頻次(%) 32 22 19 20 6.2 100 B 電視 網絡媒體書籍和報刊身邊的人其他總計頻次(次) 61 36 27 40 11 175相對頻次(%) 35 21 15 23 6.3 100
多數人通過電視了解京劇的有關資訊和知識。電視和紙媒所代表的傳統媒體在京劇宣傳上還是具有優勢的,但是新生媒體中的網絡媒體已經成為京劇傳播中的強有力一員。這提示我們要注重運用網絡媒體的力量,比如我院開展的空中課堂、微課堂、沈陽師范大學戲曲網、“戲曲天地”微信公眾號等,要加大“互聯網+”京劇的工作力度。
1.對京劇發展態勢的看法。多數人對京劇發展態勢較為樂觀。即使在不喜歡京劇的樣本中,對京劇發展態勢報樂觀的看法也占據主流,說明中國百姓是支持國粹,對她抱有良好期待的。但是認為京劇情勢不好的人群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說明大眾已經認識到了京劇發展遭遇到了困難,認為京劇發展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狀態,群眾意識是清醒的。
2.對京劇藝術發展阻礙的看法

A人才缺乏宣傳力度不夠遠離生活普及不夠 其他 總計頻次(次) 87 138 102 132 17 476相對頻次(%) 18 29 21 28 3.6 100
這里A樣本和B樣本出現了差別,喜歡京劇的人把宣傳力度不夠列為第一主要原因,而在不喜歡京劇的人群中其他原因占比重最多,宣傳力度不夠只占據第三位。說明我們現在的京劇宣傳力度與戲曲愛好者的心理需求是存在差距的,我們的工作還有待加強和提升。
不管是喜愛京劇的人還是不喜愛京劇的人,對阻礙京劇發展的結論都大致是相同的,都認為是因宣傳力度與普及的不足所導致的,因此京劇應在宣傳方面下足功夫。其次人才的缺乏也是困擾著京劇一大難題,人員的質量直接決定了京劇表演的質量水平,而表演的水平直接決定了觀眾的去留,所以京劇未來的發展一定要以高、精、尖的京劇人才開展未來的變革,寧精勿濫。遠離生活也是觀眾不喜歡看京劇一大問題,京劇劇目中的內容都是傳統文化結晶,以古代生活內容為主,從表面上看是遠離生活,所以在吸引現代觀眾欣賞前需要傳統文化的普及鋪墊。
3.對京劇是否需要革新的看法。在A樣本中,多數人認為京劇不應該革新,而在B樣本中對是否應該革新的看法比例幾乎持平。
4.對京劇革新途徑的看法

A 當代服飾和妝容當代說唱形式當下明星陣容當代科技其他總計頻次(次) 34 34 18 21 7 114相對頻次(%) 30 30 16 18 6.1 100 B 當代服飾和妝容當代說唱形式當下明星陣容當代科技其他總計頻次(次) 17 18 12 11 3 61相對頻次(%) 28 30 20 18 4.9 100
無論A還是B樣本,多數人認為京劇應該配以當代服飾和妝容。
大家對京劇并不反感只是不懂、不了解,大家更希望京劇與當下接軌,并將當下的流行方式加入到京劇表演中。培養新一代觀眾群體,并創作出通俗易懂的作品,同時加大社會宣傳與普及力度,讓大眾了解京劇、學習京劇、并喜愛上京劇勢在必行。可以采取高雅藝術進校園、進社區、戲曲進中小學等方式讓讓中國的國粹可以為國人所用而不是高高掛起。在實現中國夢、恢復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在國學熱的當下,京劇以致戲曲都應抓住這個時機,利用國家的扶持政策將京劇再一次推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