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強,李佳芯
(江蘇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
虎,歷來是一種勇敢與威嚴的象征,起源于最早的幾種中原傳統文化之一,它源自于中原先人對于遠古大自然的崇拜,隸屬于古老的初民原始文化之一。[1]它區別于龍風的高高在上,更多的是那種淳樸的、堅毅的形象特征,因此自古以來在民間虎總是備為追崇。在中國民間傳統中,虎代表的是威猛和強壯,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征,因此從古至今關于虎文化的產品也多種多樣。漢、唐古墓中就曾出現過虎鞋、虎帽、虎枕之類的虎飾品,可見虎飾品早在漢唐時期就已盛行。[2]
由于人們自古以來對于虎文化的崇拜與喜愛,在中國民間很多地方至今還保留贈送新生嬰兒老虎鞋的習俗,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又造成了老虎鞋在造型、色彩上的些微差異性,但本意皆是長輩們希望孩子穿上老虎鞋可以辟邪惡、保平安。位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隸屬于江蘇省的鹽城市,在經受多年來的沿海文化的浸染后,由于其得天獨厚的地域位置和獨特的鹽文化等文化因素的影響,在老虎鞋的制作上也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風范。鹽城現有的老虎鞋除了嬰幼兒款,還有成人款以及老人款,本文主要選取的是針對0-3歲的嬰幼兒所穿的老虎鞋進行分析。
在封建的中國古代,社會生產力和醫療水平相對比較落后,那時的新生兒死亡率極高。在那種大環境下,人們就把希望寄托于神明。虎,就成了他們的圖騰崇拜對象。人們無法面對自然力量的侵襲,對于疾病又充滿了恐懼,他們本能的求生欲望使得他們將希望寄托于力量的崇拜——虎崇拜。他們期望通過虎的保護,使新生兒能夠避災去禍,平安成長,而贈與新生兒虎頭鞋的習俗也由此傳承下來。這種寄托了長輩對孩子濃烈的祝福與希望的虎文化產品,除了其獨特的驅邪避災的民俗文化含義和獨特的非遺文化價值,對于培養嬰幼兒傳統民族文化認同感具有重要的意義。
鹽城老虎鞋在造型上,主要采用了簡潔凝練的手法對虎造型特征進行提煉與塑造。在保留了虎的主要特征的前提下,結合鹽阜地區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特征,又融入了制造者大量的自我想象力和審美,使其形成了獨特的造型特點。由于是針對新生兒的鞋樣,整體造型似虎非虎,摒棄了老虎猙獰可怕的一面,保留了其威嚴與強壯,充滿了對稱均衡,多樣統一,使其在色彩、質感、形制和裝飾紋樣上具有獨特的自然美和藝術美。這種最傳統、簡單的仿生設計和美感,對于嬰幼兒審美意識的培養起到了良好的啟蒙作用。同時,虎造型所獨有的勇氣、強壯的文化寓意,給予了嬰幼兒最原始的心理安全感,對于嬰幼兒自信心的培養也有很大的輔助作用。

圖1

圖2
就新生兒而言,他們總是對對比大、顏色較為鮮艷的純色產生很大的興趣,因為這可以更好的幫助他們了解周圍的環境,更快的的認識這個世界。同時,實踐證明新生嬰兒已經能夠區分紅、黃、藍和綠四種顏色。據實驗證明,在眾多色彩中他們較少偏愛暗淡的黑、灰、棕,更多偏愛的是紅、黃、藍、綠這四種純度較高的顏色,且在這些顏色中孩子們盯著藍色和綠色的時間要明顯長于其他顏色。在這些孩子中,有的孩子對于新鮮顏色的偏愛會持續他的整個嬰幼兒階段。而這種對顏色愛好差異直到孩子6歲之后才會因為性別差異而產生區別。[3]
鹽城老虎鞋在色彩選擇上沿襲傳統的“五彩”并進一步發展,多采用原色或者復色,來追求色彩的純凈和熱烈,充斥著濃烈的生命勃發的氣息,同時整體色調多樣卻又統一。同時為了使整體色彩更加符合人們企圖通過老虎鞋傳達對新生兒美好愿望的期盼和中國人喜歡熱鬧喜慶的心理,還輔以一些金色、亮片和絲綢面料這些材質對老虎鞋進行點綴裝飾。(如圖1、圖2)這種獨特的色彩選擇和技藝手法使其和其他地區的老虎鞋產生了很大的區別,充滿了濃濃的地域特色。造型上鞋頭形似虎頭,鞋口多為圓形或者葫蘆形,虎目圓瞪,虎須呈短而密集狀,鞋幫上通常繡有龍身鳳尾或者八卦、太極等圖案。充分發揮了中國傳統民間女性的審美和想象力,表現出一個個既有概括性又有很強的可識別性和趣味性的老虎形象,簡單而又豐富,厚重又不呆板,靈活又不輕浮,這種矛盾而又統一,繁雜而又均衡的造型特點,使得老虎鞋承載了很多不一樣的寓意。[2]它是長輩對新生兒的愛的寄托,也是長輩對于新生兒期望的寄托,它承載的是上一輩的祝福和期待,是長輩的“化身”。其豐富的色彩變化和獨特的造型,使其成為了嬰幼兒認識世界的一個特殊的載體,其獨特的形式美和色彩美也使其對嬰幼兒的色彩認知和審美意識的培養有很好的啟蒙作用。
另外,眾所周知在嬰幼兒的骨骼中有很多的有機含量,且這種有機含量與他們的年齡成反比,即年齡越大含有的有機質含量越低,因此年齡越小的嬰幼兒他們的骨骼的韌性和彈性都比較好。而又因為他們的骨骼中的無機物含量較少,所以嬰幼兒尤其是新生嬰兒的骨骼很容易產生變形。鹽城老虎鞋在鞋底制作時主要分為納底和糊底,喜用千層底。通過在鞋樣上疊加不同層次的松軟不同的布料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寶寶,做到軟硬適中,給予他們最大程度的舒適感,以保障嬰幼兒的骨骼健康發展,非常適合生長發育期的小孩,滿足了嬰幼兒的生理需要。[4]
鞋的存在已有數千年歷史,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從某些角度而言它的發展也是當時社會文化背景的一個縮影,見證了歷史的變革。鹽城,地處江淮平原東部,蘇北里下河區,位于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交界之處。吳來楚往,在南北交融的中間地段,在藝術審美上形成了介于中國南北方之間,既有北方的粗獷又有南方的娟秀的獨特藝術審美風格。而就鹽城老虎鞋之溯源問題而言,由于缺乏明確的文字類資料,其具體溯源目前已無法考證。就傳承方式而言,鹽城老虎鞋的主要傳承方式為心口相傳,手把手的教授制作技法。
因此,本文在對鹽城老虎鞋進行分析時,主要拜訪的是鹽城老虎鞋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兩位傳承人。一位是生于1924年的齊紅芬老太太,是家族第四代傳承人,還有一位是生于1927年的周紀珍老太太,為家族第三代傳承人。[5]就制作風格而言,齊紅芬老太太來自揚州,其家族來自蘇州,因此齊老太所做老虎鞋就風格上而言更加偏向于南方的娟秀,更偏向于觀賞性和收藏性。而另一位老虎鞋主要傳承人周紀珍老太太所做老虎鞋,其風格更偏向于北方的粗獷,更偏向于日常化,即實用性較強。這兩位傳承人在藝術風格上鮮明的對比,也為我們對于鹽城老虎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資料。

表1
從表1從可以看出,齊老太老虎鞋造型上受蘇南影響較大,整體造型更加偏向于娟秀精巧,花樣精細繁雜,綴以各種針法,百看不厭。喜歡以白毛綴邊,炯炯有神的大眼,常用黑瞳白眼以示威儀,彩線為須,各種造型的葫型鼻,虎耳和虎尾則為金黃色,鞋幫處還繡有各種造型紋樣,繡工精湛,栩栩如生。鞋體造型多樣,有活潑可愛也有威儀霸氣,且在布料選擇上,有素凈雅致的也有精致紋樣的底紋面料,配以齊老太獨特的花樣刺繡,其虎鞋風格整體上給人以精巧、細致、驚艷的感覺,充滿了古典美。在制作技法上,首先在面料選擇上主要以棉布、綢緞、繡線為基本原料,其次在制作時要用各種色布、花布、綢緞裱糊成襁子,剪裁成鞋邦,其上繡制圖案,刺繡針法有平繡、堆繡、壓繡、盤金繡、貼布繡、齊針繡、混針繡、綴物繡等手法;接下來以碎步納成鞋底,最后將鞋邦鞋底合成一雙完整的鞋,繡上虎臉,扎上虎須,縫上虎尾,修飾整體,共十道工序。[5]
周老太老虎鞋造型上則受北方影響較大,整體造型更偏向于日常性與實用性,造型粗獷端莊,花樣精巧,耐人尋味。造型上常用紅色或黃色的絲辮盤繡飛龍于虎頭中央,黑瞳白眼上輔以亮色彩片頂上小圓珠以增加虎眼靈動性,虎須則常選用黃色亮線或開司米線,虎耳和虎尾則多用綠色。最主要的是周老太在制作虎鞋時,無論是鞋幫還是鞋帶以及虎臉處都要綴以亮片裝飾。鞋體風格獨特,虎虎生威,整體上給人以精神、豪放、熱情的感覺,充滿了力與美。[7]在制作技法上首先以棉的碎布舊料為基本材料打袼褙;其次根據穿戴者腳型大小剪出鞋樣,以鞋樣做模剪出要做鞋底部分的袼褙形狀,經過包邊、鋪底后開始納鞋底;接下來采用各色絨布作為做鞋幫的主要面料,其中以紅色絨布為多;然后用紅、綠、黃等顏色的彩綢繡虎臉,最后剪鞋帶、扎虎須、上鞋幫,做最后的美化修飾工作,共六大步驟。[6]
齊老太和周老太兩位目前鹽城最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其制作流程大體相似,鞋體造型上一個偏南方的娟秀精巧,具有更高的觀賞性與收藏性,一個偏北方的粗獷大氣,更加的具有日常性與實用性。兩位看似對立矛盾的藝術風格,卻真實的反映了處于里下河流域受吳來楚往文化浸染的鹽城地區獨特的藝術風格與審美特征,是鹽城地區真實的民俗文化的反射。
鹽城老虎鞋,在造型風格上多式多樣,兼具南北方特色,但是和別的地區的虎鞋還是有明顯的差異性。
比如較之典型的蘇南地區虎鞋,以常州許風英師傅所制虎鞋為例。其虎鞋在繡制虎臉時,采用先將虎臉及五官繪制、剪裁,黏合于布,然后繡制虎臉,這樣繡制出來的虎臉更加具有立體感且起到美化和加固的作用。喜用水滴狀眼球和菱形鼻,并會在虎頭眉中用黃色滌棉線繡出“王”字。整體造型威猛中透露著可愛,充滿了童真趣味性。[8]
再比如較之北方的老虎鞋,以山東沂蒙區老虎鞋為例。其虎鞋慣用彩色粗棉線進行刺繡,布料上也喜用對比度鮮艷的顏色以此來襯托孩子們的活潑可愛,刺繡針法也以平繡為主,虎目用打籽繡和鎖繡,虎鼻網繡,虎須則用多股五彩棉線剪成流蘇狀縫制而成。區別于鹽城區喜用鞋面色彩來分男鞋和女鞋,沂蒙區則通過虎頭的眉目鼻口的不同繡制方法來區分。比如男鞋在虎頭繡制時眉毛長粗眼大,以此來顯示男孩子的神氣與活力,女鞋則在虎頭繡制時眉短細長,眼神靈動,以此來襯托女孩子的可愛與靈氣。[9]
鹽城老虎鞋獨特的造型色彩特征,充分的展現了鹽阜地區獨有的地域文化,其鮮明的民俗特征和文化內涵很好的維護了傳統的民俗文化和虎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具有深遠的意義。同時,它所獨有的文化內涵對嬰幼兒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長都起到了良好的啟蒙作用。鹽城老虎鞋的傳承,不僅是長輩對孩子的愛的傳承,更多的是一種民俗文化的傳承,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