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軍, 張 艷, 馬 笛
(1.東華大學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上海 200051;2.唐風國際教育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北京 100022)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極大地改變了教學方式,增強了教學效果。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由于教學因素的特殊性,教學課件資源的不足,導致信息化的教學手段起步較晚。近年來,我校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取得較大發展,留學生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如何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如何更好地保證教學質量,成為我校近年來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點關注內容。唐風國際教育集團是從事漢語教學軟件和資源庫建設的專業公司。東華大學和唐風國際教育集團共同在對外漢語教學實驗室平臺的建設上進行了探索,結合對外漢語教學的實際需求,實驗室平臺開發取得了積極進展。
對外漢語教學是以其他語言為母語的國家或民族的人為教學對象的漢語教學[1]。它既不同于母語習得,也不同于二語習得,有著自己的獨特性[2]。
(1) 教學對象。教學對象多元化——教學對象的國籍多元,文化背景不同,學習需求不同,年齡分布跨度大,這給教學帶來了挑戰。
(2) 教學內容。漢語教學中的語言要素包括漢語語音、漢語語法、漢語詞匯和漢字。不同于表音文字,屬于表意文字的漢語對非漢字圈的學生存在較大難度。
(3) 教學原則。以培養漢語交際能力為目標、以技能訓練為中心、以基礎階段為重點、以語言對比為基礎從而將語言知識轉化為學習技能。
(1) 發展階段。以對外漢語教學實驗室建設為例,對外漢語教學實驗室平臺有3個發展階段:① 語音室階段,有音頻播放、聽力考試、口語訓練等。② 多媒體語音室階段,有音視頻播放、學生自助點播學習、漢語網絡考試、課堂互動交流等。③ 基于“互聯網+”的語音室階段,在多媒體語音室平臺的基礎上,逐步將內容從局域網搬到云存儲空間,師生的教學互動不再限于實驗室內部,而是拓展到互聯網連接的終端所構成的虛擬課堂。
(2) 當前的發展方向。① 學習資料的云存儲;② 學習平臺的開放性和連通性;③ 與班級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④ 不同語言背景和漢語程度的留學生學習的個性化;⑤ 學習效果評價的智能化。
從資源生產和運用的角度將對外漢語教學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師 “生產”出形式多樣的教學資源,包括音視頻資料、教學課件、試題等;將“生產”出來的教學資源進行“存儲”及“使用”。“存儲”的資源可供教師個人使用,也可以分享給其他人。“使用”是用來備課和授課。學生在此過程中也完成了對學習資源的接收、運用、存儲和生產。師生的交流貫穿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在傳統的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學所需的優質多媒體資源的制作對教師來說是不小的挑戰,由于缺乏統一的“存儲”空間和規則,大量優質的資源難以實現共建和共享,對資源的使用缺乏完整的記錄和大數據的分析,師生之間的交流和反饋形式單一不夠及時等等。而這些問題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解決,如圖1所示。
“翻轉課堂”是指將教師在課堂中講授的知識傳授部分通過信息化技術手段的輔助在上課之前完成,在課堂中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進行練習并內化知識的課堂形式[3-4]。在信息化迅速發展的今天,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可以充分發揮翻轉課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優勢,將課上、課下充分打通,真正做到“精講多練”[5]。

圖1 系統結構示意圖
翻轉課堂的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翻轉課堂實施流程
翻轉課堂不僅僅是教學順序的改變,師生角色也在變化:教師由知識傳授者轉換為指導者和促進者。學生也由較為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為主動學習者和應用者。這對師生來說都更具有挑戰性。基于“互聯網+”的對外漢語教學實驗室可以有力地幫助師生更好地適應這樣的變化:
(1) 材料制作。教師借助平臺和智慧錄播設備,通過簡單的按鍵操作,就可以實現課程的錄制、上傳與發送,而不需要掌握視頻處理等技術難點。
(2) 材料發放及學生反饋。教師將制作好的材料通過云平臺、微信、APP等多種渠道,在指定的時間,發送給指定的學生。還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進度發送不同內容的材料或是匹配不同的檢測練習,實現個性化的教學。
如圖3所示,平臺可以自動統計出學生錯誤集中的高錯題和高錯選項,能查看具體是哪些學生選擇了錯誤選項。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

圖3 學生作業平臺統計分析
(3) 課堂開展。像生詞、課文及語法這類知識性內容的學習學生可以在實驗課前通過微課程來完成,在課堂上的時候就可以直接進入到具有交際功能的任務練習上來,讓學生根據設計好的實際情景進行模擬練習,并延伸到相關內容的分享和討論上來。
(4) 課后復習及提升。
跨平臺是指“程序語言、軟件或硬件設備可以在多種作業系統或不同硬件架構的電腦上運作,既不依賴于操作系統,也不依賴硬件環境”[6]。相關應用不僅支持安卓、IOS、WINDOWS等多種操作系統,也可以在手機、電腦、PAD等多種終端里實現,支持使用者實現不同設備間的無縫切換。和傳統的教學相比,真正實現了教與學的移動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們學習的方式也在不斷變化。除了傳統的課堂學習外,在零散的時間里也可以充分運用手機、平板電腦等各種設備來進行學習,也就是碎片化學習[7]。由于碎片化學習多是學習者利用零散的時間完成,更多的是學習者在課下自主完成的,更多地帶有了自助學習的特點(見圖4)。

圖4 碎片化學習演示
移動終端可方便地幫助學生進行碎片化的學習,有以下兩方面特征[8]:
(1) 資源呈現微型化。視頻課程的時長一般集中在幾分鐘到十幾分鐘。課程內容也從傳統課堂上多個語法點及功能的綜合講解變成幾個甚至是單個語言點的講解。
(2) 學習趣味性增加。
對外漢語教學強調的是精講多練,因此教學中的互動十分重要[9]。在對外漢語教學實驗室中,借助“互聯網+”技術,不僅可以實現傳統課堂中的班級互動,還可以實現測試、班級管理的多維互動[10]。
(1) 教學同步共享。教師可以在展示屏上完成書寫,學生通過平板電腦等學生端設備就可以同步看到教師的書寫過程。師生以及生生之間還可以通過網絡完成資源共享。
(2) 練習及反饋互動。除了日常的交流對話等練習外,課堂練習也可以通過雙人協作或是多人小組競賽的形式來完成[11]。

圖5 多人協作演示
如圖5所示,教師在上教材中的“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時,選取了4位學生在各自的學生端上協作完成“一起畫夏天”這一課堂活動。
統計不僅可以看到完成作業的人數、平均分、成績等級分布等班級的概況,還可以分析出每個學生的成績曲線、學生成績與平均分對比,同時還可以對試題進行分析,可以標注出正確率及高錯題等,這些數據對于教師開展針對性的教學非常有幫助[12](見圖6、7)。

圖6 云平臺作業批閱分析(成績等級分布)

圖7 云平臺作業批閱分析(學生成績與平均分對比)
教師可以在教師端上操作,將學生提交的作業或者測試分析的結果及時地在展示大屏上顯示出來。優秀的作業也可以及時讓大家分享,這樣能激發起學生的榮譽感和學習熱情。
(3) 遠程互動。對于無法參與到課程上的同學,可以在遠程登錄云平臺,進入平臺中觀看課程直播;教師也可將課程通過微信發送給學生,在微信上也可觀看課程直播。
(1) 語言輸入。學生可以通過多種媒體終端,進行大量的語言輸入練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反復的聽辨練習,減少語言接觸時的畏懼心理[13]。
(2) 口語測評。隨著智能語音識別系統的發展,可以在APP或者云平臺的口語部分中實現初級階段的語音輸入,并由系統自動進行語音識別和打分[14]。
(3) 課堂實錄。服務于任務型漢語課堂的教學。
“互聯網+”技術在對外漢語教學實驗室中可以進行多方面的應用,打破傳統教學中的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實現可視化、碎片化、移動化的教學,并可利用大數據來指導教學,在多樣化的互動中實現個性化的教與學。運用“互聯網+”科技手段讓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保持與時俱進,充滿時代特征,吸引更多外國留學生來華學習漢語,促進了漢語的國際推廣和中外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