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友興

郭瑛與董文軒于1979年12月登記結婚,因雙方不能相互理解,有了矛盾不溝通,夫妻感情一直不穩定。1989年,郭瑛起訴離婚,后經法院調解,她撤回了起訴。2010年8月17日,雙方協議離婚。離婚3年后,雙方于2013年11月6日復婚。誰知,復婚第二天,兩人又協議離婚了。
2010年7月11日,從事建筑施工的董文軒作為承包方,從發包方許勇、李濤處承接了一座寺廟的建筑工程,之后聘請徐斌等人修建寺廟。2010年8月8日,徐斌在修建寺廟的過程中,因所踩鈴木折斷,他從高處跌落摔傷致殘。事故發生后,因賠償問題無法協商一致,徐斌遂向法院起訴,要求董文軒、許勇、李濤連帶賠償其醫療費、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等11項損失共計112萬余元。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董文軒作為雇主,應對徐斌受傷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許勇、李濤作為工程發包方,將工程發包給沒有資質的董文軒,應當對徐斌受傷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遂于2011年5月23日作出了判決,判決董文軒、許勇、李濤連帶賠償徐斌11項經濟損失共計50萬余元。
判決生效后,董文軒、許勇、李濤未在指定期間履行金錢給付義務,徐斌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因董文軒、許勇、李濤沒有什么財產,致使執行款不能及時到位。徐斌認為自己在2010年8月8日發生事故時,董文軒與郭瑛沒有離婚,但在事發后第九天,董文軒就與郭瑛協議離婚,且兩人共有的房屋,董文軒只分得一個房間,面積為16.5平方米,其余面積為112.47平方米的五個房間全部歸郭瑛所有,夫婦二人有逃避承擔責任之嫌,徐斌遂以董文軒對其承擔的賠償損失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為由,將郭瑛告上了法庭,要求判令郭瑛與董文軒共同承擔賠償之責。
郭瑛答辯稱,她與董文軒早就不在一起生活了,徐斌在起訴董文軒的時候就沒有提到她的連帶責任,現在要求她承擔連帶責任是因為對方得知她獲得了征地房屋拆遷補償。
一審法院認為,本案中的債務雖發生在郭瑛與董文軒夫妻關系存續期間,但系徐斌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而引發的侵權行為之債,董文軒作為雇主承擔賠償責任是基于法律的規定,郭瑛并非徐斌的雇主,且對徐斌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也無過錯。董文軒承擔賠償責任并非其與郭瑛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二人合意舉債,而系夫妻一方的侵權行為引起的,郭瑛也未因該侵權之債獲取利益,故不屬于郭瑛與董文軒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徐斌要求郭瑛對董文軒因侵權產生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無法律依據,不予支持,遂判決駁回徐斌的訴訟請求。
一審判決后,徐斌不服,提出上訴。二審法院經審理后,維持了一審判決。徐斌還是不服,向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了再審申請。
省高院經再審認為,徐斌主張要求郭瑛與董文軒承擔連帶責任的債務,系董文軒因雇主行為而依法對徐斌承擔的侵權之債,該債務產生于董文軒與郭瑛夫妻關系存續期間,且董文軒承包修建寺廟的行為系生產經營行為,所得的收益依法屬于其與郭瑛夫妻共同所有,根據權利義務對等原則,郭瑛從該經營行為分享了利益,也應當對該經營行為所致債務承擔相應的義務。故本案中,董文軒對徐斌擔負的債務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
省高院遂作出判決,判決撤銷了一、二審法院的判決,改判郭瑛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夫妻一方因生產經營行為產生的對外侵權之債,不同于夫妻一方因家庭共同生活所需借貸所產生的對外之債。前者是由生產經營行為衍生出來的債務,對夫妻共同財產帶來的后果只能是減數;而后者借貸之債,對夫妻共同財產帶來的后果,借款時是加數,歸還時是減數,一借一還,終究平衡。正因如此,兩者存在很大的區別,對侵權之債能否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社會上一直存在不同的觀點。夫妻一方的生產經營行為,對夫妻共同財產的增加具有預期性,因生產經營行為產生對外侵權之債,并非必然,而是一種風險。不參與生產經營的夫妻另一方,在分享夫妻一方因生產經營帶來的夫妻共同財產預期效益時,也應承擔因生產經營行為產生對外侵權之債的風險。
李明與張娟原系夫妻,后于2016年3月1日協議離婚。李明有幾位同學在證券公司上班,他們常常接受他人的委托,幫助他人炒股,掙到的錢平分。李明接受同學的委托,幫他們撮合委托理財事宜。
潘妤是李明的朋友,手上有些資金,得知李明能介紹理財高手幫助理財,就托李明幫忙。在李明的撮合下,潘妤在2014年以前多次委托他人炒股,從中掙得了不少錢。
在與同學的交往中,李明耳濡目染,對炒股也頗感興趣,漸漸摸到了一些門道,自我感覺不錯,也想嘗試接受他人委托,幫助炒股。2014年6月,潘妤委托他人理財的合同到期,便委托李明幫其介紹理財高手,李明說:“你別委托別人了,我幫你理財吧?!?/p>
2014年6月17日,李明與潘妤簽署了一年期委托理財協議,潘妤在自己的炒股賬戶中注入10多萬元,然后將賬戶及密碼告訴李明,由李明使用潘妤的賬戶及資金進行炒股,雙方約定收益平均分配;李明承諾如發生虧損,將資金補給潘妤。
李明通過“杠桿炒股”操作大膽理財,僅用一年時間就為潘妤賺到了360萬元。潘妤也信守承諾,在合同到期后,按照合同的約定,將180萬匯入李明的銀行賬戶。
合同到期后,李明與潘妤又于2015年6月17日簽訂了一份內容完全相同的協議,只是這次潘妤投入的資金為200萬元。然而這一年股市動蕩,李明敗走麥城,虧損了194萬余元。
由于虧損數額巨大,李明一下子籌集不到這么一大筆錢來補足潘妤的虧空,雙方發生糾紛。此時李明已與張娟離婚,潘妤認為,合同簽訂時二人并沒有離婚,便將李明及李明的前妻張娟一同告上了法庭,請求判令李明與張娟共同支付虧損款194萬余元及相應的利息。
李明對潘妤的起訴沒有意見,但認為這是他的個人債務,與張娟無關,他個人愿意承擔該債務。
張娟辯稱:1.其并不知曉雙方簽訂委托理財合同;2.其因與李明感情不和,于2016年3月解除婚姻關系;3.李明僅代為炒股,并不實際獲取原告資金,且雙方結算發生在婚姻關系終止后;4.該債務并非為家庭生活或經營所負。綜上,該債務系李明個人債務,不應由其承擔還款責任。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一、從委托理財協議來看,雖簽訂時間在李明與張娟的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內,但是均系李明一人參與、一人簽字確認,并無張娟簽字認可,且被告張娟事后亦不予追認。二、從委托理財協議的內容看,李明的債務源于對證券投資本金的安全保證承諾,該條款通常被稱為“保底條款”,鑒于李明自愿承擔潘妤全部損失且依本案審結情形不會侵犯第三方利益,故由李明承擔損失。李明對“保底條款”的承諾,實際上將高風險轉化成配偶一方對委托方的保證,損害了妻子的權益。三、李明雖曾于2015年獲得過一次原告分配的收益,但是該款直接匯入李明的銀行賬戶,不能直接得出張娟據此受益,結合被告張娟具有正當職業等情形,現有證據尚不能證明該債務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
綜上,法院判決李明向潘妤支付194萬余及利息,駁回潘妤對張娟提出的訴訟請求。
證券投資損益具有高風險性、不確定性,委托投資協議中的“保底條款”是將高風險轉嫁于受托方。夫妻一方未經配偶同意對外承擔保證責任的,配偶不負有該保證義務。(文中人物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