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間:辦公室進化史》
作者:[美]尼基爾·薩瓦爾
譯者:呂宇珺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5月
金句:
1.光榨干員工的語言能力還不足以讓企業滿足,它們開始設想模式化員工的個性。測驗除了試圖選出更為保守、更為謹慎、更為謙遜的“他人導向型”候選人,還制造出了一種霍桑效應:測驗這件事本身變成了揣摩公司偏好的一場游戲。
2.新生的中產階級有著無可救藥的中庸:他們不可能表現出明確的政治主體姿態,他們只可能跟隨著政治力量的贏家。
作者簡介:尼基爾·薩瓦爾,印度裔美國人,現任職于美國《n+1》雜志。自2004年起開始研究辦公室起源,從事過勞工相關研究。
薦書人說:尼基爾·薩瓦爾通過追溯大量的文獻資料,結合各種影視劇中的場景,以通俗易懂、麻辣又不失幽默的語言,重現了辦公室在近現代的進化史。在“隔間”這一方微縮景觀中,有佝僂著身體的“賬房先生”,有不知名的小辦公室職員,有中層管理者,以及設計師、建筑學家、現代管理大師的身影。這里不僅有隔間的伴生哲學“辦公室政治”,還有與女性一同進入職場的“性騷擾”,以及“白領”與老板們在工資利益方面的博弈。光影交錯中,這里一會兒是老式打字機發出的噪聲,一會兒是現代輸錄設備高效轉化的情景;一會兒是逼仄狹小的空間,一會兒是開放式的大辦公區,一會兒是一個個獨立的小辦公間,一會兒又是虛化的空間。不論是實體的物質,還是無形的辦公室文化,都在慢慢演進。這種“進化”并不僅僅是時間、空間和物理意義上的進化,更重要的是身在其中的人的角色、社會地位、思想變遷,以及與周遭世界關系的“進化”。透過辦公室的進化史,側面反映出的是一部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史。(胡艷麗)
《哈佛商學院最受歡迎的領導課》
作者:[美]羅伯特·史蒂文·卡普蘭
譯者:蔡惠伃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金句:即使是街角餐館也有愿景。
作者簡介:羅伯特·史蒂文·卡普蘭,哈佛商學院高級副院長、管理實務課教授。近幾十年來最有影響力的管理學家之一,曾參與創建平衡記分卡等管理概念。
薦書人說:這本書比較完整地搭建起了一套有關領導力的理念和實務訓練體系,包括設定愿景、時間管理、有效反饋、接班規劃與工作授權、發揮典范作用等,匯集了卡普蘭教授多年管理學研究和領導管理實踐的經驗精華。可以說,這本書捍衛了管理學、領導學的地位。卡普蘭教授認為,盡管當今商業領域以及政治、社會等方面的不確定性變得更為突出,但人們仍然希望有所歸屬,使得自己的職業選擇獲得意義。或者更為具體來說,在獲得金錢報酬的同時,能夠同時贏得“比金錢更重大、更有意義的事物”。
這本書的一大亮點是,闡述了流行的導師制并不適合企業。卡普蘭教授認為,領導者要幫助自己的團隊伙伴和員工成長,這樣才能讓團隊真正發揮出協作的威力。教練制不同于導師制,導師的作用是提供咨詢,但并不負責具體指導行動,而教練需要更為及時地對指導對象的行動過程進行點評,而不是拖到年終測評、離職測評時再給予評價。(鄭渝川)
《與運氣競爭:關于創新與用戶選擇》
作者:[美]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泰迪·霍爾、凱倫·迪倫、戴維·S.鄧肯
譯者:靳婷婷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18年5月
金句:偉大的創新者不會僅著眼于現狀,并推斷現狀就是未來最準確的預測標準,他們會鼓勵自己超越根深蒂固的認識,并思考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而更好的方法是存在的。
作者簡介: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哈佛商學院商業管理教授,《創新者的窘境》《創新者的解答》等書的作者。泰迪·霍爾,劍橋集團負責人,尼爾森公司突破性創新計劃領頭人。凱倫·迪倫,《哈佛商業評論》前編輯。戴維·S·鄧肯,Innosigh資深合伙人,創新策略和發展方面的思想家兼顧問。
薦書人說:大數據時代,對消費者的行為分析更加清楚明確,通過成熟的產品體系以及圍繞銷售為中心的數據跟蹤體系,可以尋找數據分析背后的相關性。問題是,這種相關性背后是否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因果關系?克里斯坦森等人認為,盡管很多數據反映用戶的需求變化,但其實已經過濾了用戶“雇用”企業產品或服務的背景,過濾掉了情感和社會因素,甚至一些關鍵性因素。本書所強調的是,用戶需要的不是簡單的重復購買,而是將產品和服務帶入生活,來實現某種“進步”,并將這種進步稱為用戶“需要完成的任務”。這種理論為創建以任務為中心的企業提供了實踐依據。(謝祥)
《平臺壟斷:主導21世紀經濟的力量》
作者: [美] 亞歷克斯·莫塞德、尼古拉斯·L.約翰遜
譯者: 楊菲
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8年5月
金句:平臺已經很快成為經濟的主導——而且還將持續發展。事實上,平臺企業的影響力在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還將持續增長。
作者簡介:亞歷克斯·莫塞德,Applico的首席執行官和董事長。尼古拉斯·L.約翰遜,Applico平臺負責人。
薦書人說: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正在接觸一個平臺的世界。無論是我們熟悉的淘寶、天貓、京東、蘇寧,還是我們日常使用的滴滴、美團、今日頭條,我們的生活已經被平臺徹底覆蓋。平臺連接了消費者和生產者,我們不再由一家機構提供商品與服務,工業時代陳舊而落后的生產模式已經被徹底地顛覆。當我們看到一家家日本巨頭退出中國的時候,我們以為它們是因為中國逐漸變貴的人工和土地價格,然而它們可能真正失敗于不懂得什么是平臺。(江瀚)
《大國根基——中國農村改革40年》
作者:宋洪遠
出版社:廣東經濟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18年4月
金句:中國的改革發端于農村并率先從農村取得突破。波瀾壯闊的農村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為農村經濟社會帶來歷史性的變化。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國民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
作者簡介:宋洪遠,現任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中國農村發展研究與政策咨詢工作,參與起草《糧食法》和《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白皮書。
薦書人說:改革40年來,農村變化翻天覆地:1978年,中國農村人口為9.3億人,年人均純收入165元;2017年底,農村人口為5.8億人,人均純收入13 432元。單從靜態數據看,40年間3.5億農民實現洗腳進城,收入增長81倍。本書既總結了農村改革40年的成就和經驗,闡述了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目標和思路,提出了著力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舉措,同時又認真總結了改革過程中的困難還有失誤,尤其敢于直面問題。有道是,“農業穩則天下穩,農民安則天下安”。發軔于1978年的中國農村改革,本質上是破解“三農”(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不回避問題,改革才可能更有針對性。在本書作者看來,正是因為敢于直面農村問題,才有了農村史詩般的改革,改革才可能取得空前進步。農村改革是中國改革的重頭戲,但也只是中國宏大改革序章的重要一環。改革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沒有休止符。總結40年的改革得失,就是為了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積攢經驗,以便在未來發展中勝不驕,敗不餒。(禾刀)
《復雜經濟學:經濟思想的新框架》
作者:[美]布萊恩·阿瑟
譯者:賈擁民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5月
金句:經濟行為主體,不管是銀行、消費者、企業,還是投資者,都會不斷調整自己的市場行為,購買決策、價格,并作出預測,以便適應所有這些市場行為(或決策,或價格,或預測)所共同創造的市場形勢。所以,復雜經濟學是看待經濟的一種非常自然的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已經存在200年了。
作者簡介:布萊恩·阿瑟,著名經濟學家,研究經濟正反饋機制的先驅。
薦書人說:傳統理論所推崇的是均衡理論,強調的是完全理性、均衡、收益遞減等現象,而如今討論得更多的則是行為理性、非均衡、收益遞增,以及根本不確定的問題,行為經濟學正是研究領域之一。本書作者阿瑟所倡導的復雜經濟學,超越均衡層面的經濟學理論,反映經濟不一定處于均衡狀態,而是在一個復雜性的系統之中,行為主體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行為和策略,并就共同創造的結果作出響應。本書是作者研究復雜經濟學的論文合集,反映復雜性思維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復雜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觀點具有前瞻性,涉及領域之廣,研究難度系數大,一時難以被主流經濟學接受,但不可否認在實踐中廣泛存在。(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