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朋
摘 要 “新聞扶貧”是我國扶貧工作的一大創舉,深化新聞扶貧實踐是傳統新聞媒體拓展公共服務的有效形式,有助于在新的媒介環境下改進新聞生產,推動新聞改革,重樹媒體公信力。
關鍵詞 新聞扶貧;媒體社會意義;全媒體融合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9-0018-02
1 新聞扶貧——拓展傳統媒體公共服務有效形式,探索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全新模式
新聞扶貧就是媒體公共服務較為成熟的“切入點”和“試驗田”,更是媒體公共服務方面的一大亮點,是“我國扶貧濟困工作的一大創舉”,充分體現了我國媒體新聞理念的群眾觀和社會主義新聞制度的優越性。
每年新春佳節,湖南衛視在黃金時間的《湖南新聞聯播》和其他融媒體終端,從臘月廿九到正月初三連續5天直播一個鄉村的春節特色文化以及文化遺產,無論是立意或是新聞效果,都實現了新的突破,開創了集文化傳承、旅游扶貧于一體的新聞扶貧新模式。
1.1 新聞扶貧——發揮媒體傳統優勢的“催化劑”
我國新聞媒體的新聞扶貧活動自上世紀80年代末就已陸續開展,20多年來,不斷有新聞媒體組織“新聞扶貧”系列報道,開設扶貧新聞專版,積極為推動貧困弱勢群體脫貧致富出謀劃策,深化了新聞媒體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
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連續6年的“新聞扶貧”模式,是最有說服力的成功探索。6年來,每年選擇一個特色村寨進行“新春走基層”現場直播,助推鄉村旅游發展,創造性地提升了“走、轉、改”的實際效果。每年新春佳節,直播團隊扎根一個貧困鄉村,開展“新春走基層”大型直播,從2013年的《直播湯湖里》,2014年的《直播呂洞村》,2015年的《直播惹巴拉》,2016年的《直播香草源》,2017年的《直播蘇木綽》,到2018年的《直播奉嘎山》,每年的直播點都選在湘西、湘南、湘中等集中連片貧困地區。
電視新聞人與當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以連續直播為載體,串聯起當地的民俗、文化、傳統、地理、歷史等元素,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發展。
1.2 新聞扶貧——推動媒體新聞改革的“孵化器”
在意識形態需要和商業壓力之下,堅持保障社會公共利益,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應有之義。近些年,在新聞事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以新的思路重新發現、挖掘新聞扶貧,將新聞扶貧作為新聞改革的“試驗田”,或許可以尋求一種自下而上、由點而面的改革模式,新聞扶貧具備新聞改革的理想氣質和現實基礎。
新聞的力量來源于真實,電視新聞則是在此基礎上,運用鏡頭語言實現了真實的場景化和情景化。湖南衛視“新春走基層”系列直播是一個全景式素描,這個素描讓新聞更真實、更溫暖;6年來對“新春走基層”直播活動的堅守,讓湖南衛視在新時代“走”出深入基層的新常態。
1.3 新聞扶貧——適應新媒體大環境的“組合拳”
新聞扶貧有助于傳統新聞媒體適應從“受眾時代”向“用戶時代”的轉型。開發新聞扶貧的素材資源、節目內容和內容平臺,有助于圍繞貧困話題和貧困群體資助,增強新聞在貧困社區和貧困人口中的影響力,凸顯新聞的社會效益。新聞扶貧有助于傳統新聞媒體由內容生產者到平臺整合者的角色轉變。普通公民借助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體”進行新聞采寫發布,帶來了公民新聞的繁榮,新聞寫作不再只是新聞記者的專利,傳統新聞媒體不單要做內容生產者,更需要做資訊整合者。
2 新聞扶貧——實踐探索出真知,媒體責任得彰顯
2018年2月,湖南衛視“新春走基層”《直播奉嘎山》團隊,走進了國家級貧困縣——地處湘中腹地的婁底新化縣,從2月14日到18日,在該縣奉家鎮下團村進行了為期5天的“新春走基層”直播,《湖南新聞聯播》每天用15分鐘左右的篇幅連線直播。5天的直播主題依次為:“回家的誘惑”“團圓的味道”“幸福的歌聲”“拳開新氣象”和“喜看新變化”。根據婁底市新化縣委宣傳部統計,2018年2月15日—20日,奉嘎山共接待游客3.88萬人次,同比增長201.7%;旅游綜合收入約2 808.8萬元,同比增長228.8%。
《直播奉嘎山》呈現出全新的媒體特征:
1)堅持“新聞扶貧”,彰顯媒體責任。《直播奉嘎山》節目組扎根新化縣奉家鎮下團村,從前期踩點到節目播出歷時3個多月,主創團隊深耕細作、深入群眾,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精準扶貧的宗旨。如2月14日(大年二十九)分會場,連線了“油溪橋村”抓團魚現場,講述了該村群眾脫貧致富的故事;2月16日(大年初一)分會場,連線當地婦女演唱“天門蔬菜歌”,講述當地婦女山歌新唱、推介當地特色蔬菜的故事。采用全景式直播的形式,記錄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新氣象、新風貌,為新化旅游注入強大的文化內核。
2)堅持文化創新,打造“新聞連續劇”。《直播奉嘎山》在堅守中大膽創新,涌現出許多新亮點。首先是延續了“大片模式”,采用“新聞連續劇”“原生態”“多機位”“燈光視覺”等手法,堅持每天一個主題、一個VCR故事和一輪節目組合形式進行衛星直播,首次采用“1+5”立體模式——設置1個主會場,5個分會場。其次是打造南方“廟會”概念,讓當地群眾共同參與。直播中運用了“彈幕直播”“無人機航怕”“場景直播”等新技術,通過“技術+藝術”的手段,增添直播畫面的藝術感和觀賞性。
3)堅持融合傳播,擴大節目影響。《直播奉嘎山》堅持立體融合傳播體系,實現多媒體融合傳播,有效地擴大了節目的影響力。節目聯合湖南國際頻道、湖南都市頻道和新媒體芒果云同步直播,新西蘭TV33、美國漢天衛視等10余家海外媒體也擇機播出有關內容。央視國際頻道、央視新聞頻道、芒果TV、紅網時刻、新湖南等媒體聯合報道;人民網、新華網等媒體給予重點關注。截止到2月21日,節目網絡點擊量和閱讀量就超過5 000萬人次。
特別是自媒體的傳播成為最大亮點,從2月5日至2月18日,湖南臺新聞中心的芒果云共圍繞新春走基層《直播奉嘎山》活動進行了19場手機直播,累計總時長31小時。截至2月21日,累計點擊量超32萬人次。節目組邀請了4個國家、5家境外媒體的12名外國嘉賓來奉嘎山過大年,讓嘉賓在節目中體驗了制作新化美食雪花丸子、吃年夜飯、參加“送春牛”等特色年俗活動,增加了節目的趣味性和國際視野。
3 新聞扶貧結碩果——“精準扶貧”成為時代最強音,“新春走基層”走出新天地
2018年3月10日,湖南廣播電視臺在北京舉辦了一次以“‘新春走基層系列直播創新暨‘新聞立臺”為主題的創新研討會,邀請了數十位在京的業界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新聞扶貧”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基礎。
6年“新春走基層”系列直播,讓湖南衛視的新聞節目更有溫暖的力量。湖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蔣祖烜認為,湖南衛視堅持6年“新春走基層”直播活動,從過去的走一走到堅守,每次前前后后需要兩個多月的時間;從錄制到吃住,從記錄者到參與者,幫助一個地方提高知名度和改變這個地方貧困的命運,這是“新春走基層”最大的意義所在,更是新聞扶貧的成功探索。
中宣部新聞閱評組組長曹煥榮表示:“湖南衛視的走基層直播活動,代表了新聞媒體的初心,更意味著媒體人的擔當。”湖南衛視堅持到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做直播,一做就是6年,而且把它當作一個精品在做,非常了不起。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宣傳處處長李忠志以3個“味道”來評價湖南衛視的“新春走基層”直播,一是“泥土”的味道——來自最基層的冒熱氣、鮮活的、生動的作品,是“新春走基層”直播活動中所有作品共同的特點;二是時光的味道——新聞很多時候是靈光一現,但更多的時候是沉淀,一個新聞直播連續做幾年,味道就出來了,像一壇老酒發出淳厚的味道;把一件事做3年5年甚至10年,就是一幅“清明上河圖”,成就一幅傳世之作。三是思想的味道——湖南衛視出品了很多“新聞大片”,不在于規模、投資,也不在于技術,而在于有思想、有靈魂。
新聞是媒體的硬實力,也是新聞隊伍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集中體現的平臺。湖南衛視“新春走基層”直播活動用鏡頭直擊田間地頭和當地文化,有著很強烈的真實感和新聞的質感。無論是做新聞記者或是做好扶貧工作,首先要做到“腳下有泥土,心中有大愛”,這也是優秀新聞人職業操守的重要體現。
參考文獻
[1]王建,趙靜,王玉平.西部農村的信息貧困及農民信息權利維護[J].圖書情報工作,2007,51(10):84-87.
[2]李從軍.消除貧困媒體應有更大作為[J].中國記者,2012(1):8-9.
[3]夏倩芳,王艷.公眾眼中的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現狀評價及未來期待[J].現代傳播,2012(10):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