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濤
摘 要 移動社交類App,已經成為當下年輕人的社交活動的主要渠道。2014年至今,匿名性社交媒體在逐漸成為社交App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近期流行的社交軟件Soul就是匿名性軟件的代表產品。文章通過展現Soul的內容生產及管理程序,結合使用與滿足理論,分析該軟件的發展優勢和不足,并針對匿名化社交平臺的常見問題提出較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 社交軟件;匿名性;使用與滿足
中圖分類號 TP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9-0141-02
社交一直是人們進行自身社會化的一項重要活動。隨著互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網端的社交性活動不僅承擔著人際間交往的紐帶作用,同時也扮演著滿足個人信息及情感表達訴求的重要角色。在日益復雜的社會關系不斷向個人空間的加速蔓延過程中,拋開社會角色,回歸真實自我的媒介表達訴求已經成為人們在使用社交媒體中渴望被滿足的一大需求。
1 Soul的用戶需求與滿足途徑
各類匿名應用專注于社交領域的細分需求,通過用戶的深入使用盡可能的滿足其匿名社交的心理需求。
1.1 娛樂消遣需求
在Soul中,用戶的娛樂消遣來自于對相同興趣和性格的人群,發布的隱私信息,而獲得壓力緩解、情緒釋放以及新鮮感,享受到輕松愉悅的感受。由于Soul的入場是一個完全匿名化的過程。軟件使用中,所有的匹配均依據入場時通過問卷而構建出的用戶畫像。無論“廣場”推送內容還是用戶在“星球”中匹配,更多的是基于個人興趣和性格,忽略了現實形象和社會關系。人們通過瀏覽信息或者匹配用戶進行聊天,不斷發掘完全陌生的信息,這一過程能夠充分滿足用戶的窺私心理。
1.2 情感宣泄需求
對于年輕人而言,巨大的社會壓力和不斷縮小的個人空間,加劇了人們表達空間缺失的困境。完全匿名化的Soul,“使人們獲得表達上的安全感和場景中的陌生感”[ 1 ],個人能較少顧忌地發泄和表達內心的焦慮與不滿。從而達到宣泄情緒,減緩壓力的作用。情感宣泄的需求也是用戶使用Soul的主要需求之一。
1.3 信息獲取需求
即用戶通過瀏覽他人發布的對自己的現實生活有實際價值的信息滿足相應的社會信息需求。用戶在Soul上吐露的不僅僅只有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隱私,還包括許多個人及群體表現出的社會行為、流行文化等。用戶希望獲得信息的動因是希望通過了解周圍的人、文化環境、流行趨勢等對自己現實生活有影響的信息,以達到監測環境的目的。
1.4 匿名替代需求
即借助Soul的匿名環境擺脫現實束縛,建立一個理想化形象的動機或展示自己隱藏的一面。Soul用戶在平臺中并沒有固定的名稱或者ID信息,發布信息能夠隨時進行修改,匹配結果也能夠通過相應機制取消聯系。用戶能夠在軟件使用中進行多次的重新匿名。用戶在軟件使用中社會身份信息更容易進行隱藏。因此用戶有更多的機會擺脫現實的自我束縛。
缺乏約束的匿名狀態會使部分人失去社會責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潛意識中匿名所帶來的豁免權,會放大有恃無恐的心理。這一點也是引起匿名社交眾多亂象和潛在威脅的一大因素。
2 Soul的優化設計
2.1 拓寬渠道加強平臺的社交功能
一般的匿名社交軟件“社交關系比較難建立,用戶獲取娛樂消遣的方式非常缺乏,而窺探隱私,則是其主要的樂趣來源。”[2]基于保持用戶的匿名性的措施,例如,僅由系統隨機分配;自動銷毀24個小時之前的聊天記錄;積分制的私聊權限等。此類單一匿名化措施讓用戶比較難建立起正常的、持久的社交關系。
Soul塑造的尋找“靈魂”伴侶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志同道合的交友觀念相吻合。Soul的交友匹配路徑、交友信息以及交友的主動權都最大可能的以用戶需求為主。
用戶首先通過入場問卷進行首次的交友匹配。之后既可以通過星球匹配,匹配問卷結果更為契合的潛在交友對象。或者通過“廣場”中推薦的交友群體分享的信息,決定是否發起交談。這種交友匹配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交關系的形成概率。點亮Soulmate是針對用戶間社交程度設計的可視化衡量標準。Soulmate從灰色不斷變成金黃色,以此來表明雙方社交關系的穩定性。隨著社交關系的逐漸穩定,雙方溝通的形式也會更加的多樣。
同時,平臺不斷推送的熱點話題的討論、個人行為習慣的調查以及主題活動的開展,也都能多方面加深社交雙方的程度,從而不斷維系雙方正常的、持久的社交關系。
2.2 塑造更加全面的用戶形象
“完全匿名”的社交軟件,對于用戶的形象塑造,更多的是依賴于個體信息的展現。在Soul中,入場的問卷調查是個人形象的首次塑造,這次塑造將伴隨用戶軟件使用的整個階段。當然形象塑造并不是一蹴而就,用戶仍可以通過分享自己的個人信息、生活細節、個人感悟等“瞬間”,來進行個人形象的長期塑造。同時,積極參加社群活動,評論點贊他人“瞬間”;在Soul的投稿專欄中分享自己的經歷、觀點和感悟,讓自己獲得更多展現自我的機會,從而更加全面的塑造用戶在平臺內的形象。
2.3 平臺監督與用戶反饋相結合
Soul的低社交門檻,會給用戶帶來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為滿足用戶更加優質的社交體驗,就需要軟件能夠幫助用戶進行高效合理的信息篩選。
對于平臺來說,審核用戶發布信息內容是最基本的程序。其次,在廣場信息展示中,平臺提供了舉報的功能。舉報的對象不僅針對于社群分享內容,用戶的評論也可以同時進行舉報。另外,用戶被匹配后,可通過相關信息及個人意愿選擇是否與對方進行社交活動。設置刪除、黑名單以及舉報等可以幫助用戶免于受到對方的打擾。
這種低社交門檻與快速解除關系程序的共同作用,能夠將平臺管控和用戶需求緊密的聯系起來,為用戶提供更為高品質的匿名社交體驗。
3 Soul的可提升空間
“在線社交網絡,是一個鼓勵人們表露自我、交換個人信息的平臺。”[3]但是,這并不代表平臺內內容生產與傳播可以絕對自由的進行。平臺管理者和信息發布者對于信息內容的合法性應承擔共同的社會責任。因此,結合當前Soul運行現狀,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幾點建議。
3.1 實行前臺實名后臺匿名注冊模式,讓用戶成為信息的第一道把關人
作為信息共享發布平臺,輿論的監控,輿論場的管理是任何平臺運營者無法回避的社會及法律責任。軟件在注冊過程中并未進行用戶實名,包括核實任何登記資料的真實性、正確性、完整性等是否為最新資料。這一條款客觀上暴露出的軟件在用戶身份識別上的漏洞,放大了軟件的匿名替代功能,從而會刺激到受眾情緒宣泄和娛樂消遣的需求。
相關研究表明,用戶的情感宣泄動機越強,自我表露的性質越負面。當用戶傾向于表露內心自認為比較負面的或者有悖道德等的想法時,在現實環境或者實名社交網絡中他將面臨巨大的社會壓力,可能的風險也會增大。因此,加強用戶實名信息的核實,能夠給用戶在無形中設置一道信息傳播的底線,能夠使其成為信息傳播的第一道把關人。
3.2 強化對用戶內容生產行為的引導,增強用戶自我保護意識
隨著社交媒介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不斷加深,人們愈加關注社交隱私方面的安全問題,但是在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方面有明顯不足。這種隱私關注較高而實際保護行為不足的現象,被稱為社交網絡“隱私悖論”。年輕的信息傳播群體,受到社會經歷的限制,缺乏在社交中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因此,軟件運營者應該注重對用戶內容生產的適當引導及提醒。例如通過在界面醒目位置添加保護個人隱私信息的提示,聊天中對于敏感詞匯設置隱私保護提醒等。以此來引導用戶理性社交,提高用戶的自我保護意識。
3.3 二次傳播中,注意受眾隱私的保護
在使用過程中發現,公共專欄中所有信息都能夠進行二次傳播。這種二次傳播甚至可以進行跨媒介的分享。另外,在Soul的官方微博中,也會截取大量用戶在平臺中的信息進行傳播。所有的二次傳播,均未受到信息發布者準許,因此客觀上已經屬于信息侵權行為。從用戶角度來看,跨媒介的二次信息傳播,已經違背用戶使用匿名軟件進行社交活動的初衷。二次傳播若給發布者帶來社會層面的不良影響,可能還涉及對用戶合法權益的侵害。
因此,官方在進行用戶發布信息的二次傳播中,應設置授權過程。在用戶信息生產中,也應設置相應的傳播范圍的選擇。尤其對于官方運營者來說,合理使用用戶信息進行二次傳播,即能對用戶隱私權進行有效保護,同時還能增強用戶使用粘性以及對于平臺的忠誠度。
參考文獻
[1]焦曉潔.國內匿名社交App發展研究[J].青年記者,2015(32):62-63.
[2]周敏.匿名社交App用戶使用動機的實證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6.
[3]申琦.風險與成本的權衡:社交網絡中的“隱私悖論”——以上海市大學生的微信移動社交應用(App)為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24(8):55-6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