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蘇雅拉圖
摘要“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實際上是同一群體兩種不同的社會身份。當前,我們已經形成了全社會關注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氛圍,并建構起了相應的制度機制;但是對于隨遷子女身心健康的關懷則還不夠。調查民工隨遷子女身體健康狀況,并尋找原因,然后給出建設性的意見,便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關鍵詞流動民工 隨遷子女 身體健康
一、引言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均衡和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滯后,是一系列農民工問題產生的最主要原因。受較發達地區的經濟收入及其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人居條件的吸引,農民工們已經逐步拋棄之前安土重遷和落葉歸根的傳統觀念,轉而更多地選擇遷出農村老家舉家搬到易地定居,這就引出了隨遷子女系列社會問題。從“留守兒童”變成隨遷子女,從偏遠、閉塞、落后的農村步入發達、開放、奮進的城鎮生活,新舊環境巨大差異下,孩子們身心健康的重大轉變必須引起社會高度重視。
二、民工隨遷子女群體身體健康概況遇到的挑戰及原因
(一)農民工隨遷子女群體身體健康概況
筆者以呼和浩特市新城區4所農村(郊區)學校學生為基礎,結合國際國內權威的兒童健康體質相關指標體系,得出農民工子女身體整體上處于基本健康狀態,但存在大量可能引發健康風險的因素的結論。具體而言,內科方面,心肺肝脾功能整體上農村學生要比市區小學好,尤其是心率農村學生就基本在正常范圍內,而市區有超過5.8%的學生需要進行二次復查,并最終確認有2.3%左右的學生心肺肝脾功能存在健康隱患。其次是眼科和口腔科,重點在視力、沙眼和結膜炎以及牙周炎和齲齒問題上。城市小學生平均視力在4.9左右,而農村學生視力則九成以上在5.0以上,凡是眼病方面,尤其是沙眼病的常見性疾病,情況卻又剛好相反。同樣地,體檢數據顯示,農村小學畢業生牙齒患病率遠遠超過城市。體態體型方面,無論是身高、體重、外形、器官搭配,還是膚色,城市學生都比農村學生更加健康和諧u·。然而,身體機能尤其是體能方面,從短跑、立定跳遠兩項數據及其身體的敏捷程度等直觀性指標都能發現,農村孩子又要比城里孩子優秀。
(二)農民工隨遷子女身體健康遇到的挑戰
一般而言,只有人居環境較好的城鎮才最可能成為農民工們遷入的首選地。而據不完全統計,超過90%以上的農民工會選擇務工所在地比較靠近的城鎮,僅有少部分選擇回家鄉所在的城鎮安家。這就是說,農民工隨遷子女進入到新的生活環境的形式是劇烈而非滲透式的。城市生活要求勤洗澡、刷牙、常剪指甲、理發、換洗干凈衣服。但很多隨遷子女由于隔代監護,在農村的生活中卻并未養成上述習慣。而周所周知,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對抗疾病的最好辦法。由于農村現代工業不發達,相應的病原體也就少得多,因此孩子們在農村生活,即便不是特別講衛生,可能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也不是很大,出現問題也可以通過自身抗體化解,最多吃幾顆藥就解決問題。但是城市現代工業發達,生活垃圾多,人口密度大,空氣流動不暢,因此不講衛生發生病變的幾率就要大得多,加之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相對滯后,跨省遷移的民工子弟醫療保障相對脆弱,這就給他們的身體健康積累了巨大隱患。
(三)農民工隨遷子女身體健康存在問題的原因
父輩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經濟社會發展的地區差異造成了“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社會問題,隔代監護是隨遷子女在“留守兒童”時期身心問題所以大量產生的重要原因。從生理學的視角來看,留守兒童所以會出現病變性的、形態性的健康問題,起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衛生保健,不良習慣,營養不足,計劃免疫,意外傷害和傳染性疾病。衛生及其習慣問題,根本在經濟。筆者在走訪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孩子長達三四個月不洗澡,不洗澡、不刷牙更是常事,其最主要原因就是洗澡不便。因此首要是提升物質條件。不為“無米下炊”了,物質生活豐裕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其次是宣傳教育問題,農村小學應將衛生教育課程常態化,大力培育孩子們講衛生的良好習慣。針對營養不足的問題,國家開啟了九年義務教育,并提供生活補貼,但是孩子們畢竟是快速長身體的年齡,對富含各種營養的食物的攝入量要求是很大的。一頓營養餐絕對解決不了孩子們營養補給的問題。落后的醫療條件和監護不到位也是孩子們出現疾病感染的常見原因。
三、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身體健康問題的對策思考
農村的生活可能是無計劃或半計劃的,相對比較隨意而疏于緊湊。由于父輩外出務工,爺爺輩因為年齡和身體原因基本已經全部或是部分地喪失了從事農業的能力,因此,隨遷子女們的“留守兒童”時期除了在學校學習之外,大部分時間最多做點家務,其余是閑暇時間。因為是隔代監護,孩子們能夠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安排自己的時間,而不必被周圍的環境和父輩所壓制但是進入城市生活以后,他們必須快速融入城市里同齡人們有計劃、有目的而緊湊的生活模式。再來說行為習慣方面,最突出的莫過于個人衛生和日常作息時間的安排以及南此延伸出去的公共場所的行為變遷。因此,培養他們像城里面的孩子那樣更加注重個人衛生,堅持每周洗澡、每天刷牙,有規律的參加體育鍛煉,學會午休,不隨地吐痰,盡快適應城市交通等都必然給孩子們的身體健康帶來有利影響;同時國家層面也應當加速戶籍制度和醫療體制的改革,從制度上化解民工隨遷子女的健康困境。
四、小結
實際上,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是同一社會問題的兩個方面,其普遍存在都植根于我們不通過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差異。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搬走了的孩子們到新家那邊的身心健康問題;我們還應該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繼續留在農村的“留守兒童”們,只有留下的和搬走的,都能夠在身體健康上得到良好的制度安排,破除認為的壁壘,才是真正的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