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德國推出“工業4.0”;2015年,中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經濟新常態下,強調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工匠精神的呼喚。本文將結合公司實際,淺析如何培養技能型人才,培育、發揚和傳承工匠精神析工匠精神。
關鍵詞: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路徑;傳承
引言:隨著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技能型人才承擔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尤其對冶煉企業更為重要。為大力培育、發揚和傳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推動公司“強黨建 抓機遇 促跨越”年度主題實現提供強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撐,必須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工作。
一、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一)技能型人才具備的條件
1.崗位技能強:技能型人才需要熟練掌握基本的崗位技能和操作規范,有強烈的職業意識,崗位知識過硬。
2.應變能力強:技能型人才能夠靈活、適時崗位需求,自主學習、更新知識、知識面廣,在本職崗位上有較強的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尤其是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異常情況的處置能力。
3.創新能力強:創新能力是社會和企業對一個優秀員工的基本評判,作為一名技能型人才,要不斷發現生產中的缺陷和隱患,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二)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對策
1.創新培訓模式。
加強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一是鼓勵這些員工參加職業能力鑒定并取得證書:公司的高級技師和技師、“考工晉級”、技術技能大賽等。二是“引進來、走出去”:引進專家和高級講師、內訓師進行理論培訓和現場指導;加強內部參觀和交流;適時選送優秀人才到同行業、同工種的優秀單位參觀學習、崗位實踐。三是固化技能型人才培訓基地:利用馳宏學院、全員培訓等平臺,讓技能型人才培養專業化、制度化和常態化。四是整合現有的培訓資源,建立長效的培訓機制,注重培訓的連貫性和遞進性,確保培訓效果。
2.完善考核制度。
技能型人才在崗位期間,要完善其考評體系制度和考評機制,采用正向激勵制度,以“德能勤績”為導向,以競賽和比武為載體,考評工作要全面、動態,注重職業道德、年度考核和項目考核相結合,及時糾偏。
3.健全導師帶徒。
導師帶徒工作能夠充分發揮技能型人才的“傳、幫、帶”作用,也是探索和豐富崗位員工技能培訓的有效途徑,加強對技術類、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有效提高員工專業技術水平。也讓師傅從中受益。
4.構建保障體系。
作為一名基層的黨務工作者,兼職著車間的工會主席,密切聯系著職工群眾,是培養人、教育人、凝聚人、引導人的第一責任人。我個人將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把方向。理念是一種觀念、一種精神,理念決定行動。優秀的技能型人才,有著工匠的精神內涵,體現在極致完美的技能、專注堅守的工作、精益求精的態度。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經常性的教育職工、不斷強化工匠事跡、工匠精神、工匠理念,讓員工深刻認識到,車間生產經營的良好運行,技能型人才和工匠作用至為關鍵,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二是管大局。正所謂“一技在身,走遍天下”。全員培訓,是為技能型人才增強能力的有效途徑;職工技能素質提升工程,又是為技能型人才提供展示能力的平臺,以技能提升推動技術創新,用技能創新為生產經營解決難題。
三是保落實。實踐出真知。緊扣生產經營、關鍵指標,組織開展技術技能大賽、合理化建議征集、“工人先鋒號”創建、“五小”活動,讓技能型人才在發揮潛能、創造無限,從而促進車間整體生產經營和黨建工作齊頭并進。
二、工匠精神的培育、發揚和傳承
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致使“工匠精神”成為時代朝詞。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工匠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手工藝人,而是在各行各業,能有自己個人魅力和獨到之處的能人,就冶煉企業而言,小小的鋅廠電解車間,能夠熟練操作剝鋅機、把吊的操作工人,也能成為工匠,也能具備工匠精神。大家耳熟能詳的耿家盛,一個普普通通的一線操作工人,已經成為社會價值取向的代言人:獨具匠心、精益求精、不斷改進、不竭余力、無私奉獻、愛崗敬業……這些看似簡單的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不正是當代及其缺乏的精神導向嗎?
(一)培育工匠精神
1.培育師道精神。正所謂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尊重技藝,學到技藝,就必須尊師重道。工匠精神就在這種尊師重教的師道傳統中得以發揚光大。
2.培育制造精神。對工匠而言,“制造”意味著再次創造。除了熟練的技藝經驗,還要求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平和的制造心態,才能制造出一件又一件的精美器物。
(二)發揚和傳承工匠精神
1.加大宣傳力度。
工匠精神自提出后,不論是紀錄片、媒體報道、網絡熱詞還是工作報告,儼然成為一個時代的主流方向。“工匠精神”聽起來簡單,但工匠精神背后的艱辛付出卻鮮為人知。沒有云南省、云南冶金集團及馳宏公司的大力宣講,我們無法得知耿家盛的先進事跡和精神動力,所以如何發揚和傳承工匠精神,作為黨務工作者,就是要對這種符合時代氣息的風向標進行大力宣傳:一是傳統媒體的宣傳:報刊雜志、廣播講座、演講征文等加強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價值取向、職業道德的宣傳教育,使工匠精神的文化內涵普及到職工群眾中去。二是借助新興媒體的力量:網絡平臺、媒體報道等宣傳載體,傳播速度大、受眾面廣、影響效果大,把優秀企業文化和工匠精神內涵有機融合,結合公司實際,創新品牌文化,從而發揮工匠人物的榜樣引領作用,,讓工匠精神能潛移默化地成為一種良好風氣。三是利用職工技術技能大賽和技能比武,鼓勵有潛力的工匠參與,加大企業文化與工匠精神的影響度;四是利用道德講堂、三會一課等有效陣地,開展一系列學習工匠精神的專題講座,觀看工匠紀錄片,實地參觀等形式,讓工匠文化融入到企業文化中,讓工匠精神深入職工內心。
2完善激勵制度。
農耕時期的手工藝人,得到百姓的崇拜和尊敬;機器時期技術能手,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業;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工匠及其工匠精神開始逐步退出舞臺。當下重新拾起工匠精神,正是國家對技能型人才的認可和需求,工匠文化的作用日趨重要。首先,建立和完善工匠的激勵制度,提高其政治地位和經濟待遇,有助于工匠精神成為員工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 代艷等.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弘揚與培育.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7.12
[2] 趙志英.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思考與探索.內蒙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 2016.10
作者簡介:羅超(1985年6月),男,漢族,湖北咸寧,云南馳宏資源綜合利用有限公司鋅廠電解車間黨支部書記,政工師,大學本科,研究國有企業基層黨建工作如何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