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小凡
摘要本文的主要研究的是自由體操中前手翻、后手翻等動作的訓練中,造成手腕關節損傷的原因及預防措施。筆者通過翻閱幾十篇手腕關節運動損傷方面的文獻,以及對各個相關學科綜合的科學分析研究,分析總結出減少體操訓練中腕關節損傷的有效措施,為今后科學的進行體操訓練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體操訓練 運動損傷原因 手腕 預防措施
體操屬于技能主導類表現難美性的運動項目,其動作結構復雜,難度大。動作發力特點是速度快,瞬間爆發力強。很多動作如果不考慮人體解剖學和生物力學上的弱點,便容易引發運動損傷。四肢的末端是體操運動員易受傷的主要部位。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是通過了解腕關節在體操訓練中易損傷的原因機制,從而更好地預防和減少腕關節的損傷。
一、體操訓練中腕關節受傷的原因分析
(一)準備活動不充分
準備活動不充分是造成運動損傷的首要原因。部分老師和學生或教練員和練習者對準備活動認識不足,忽視了準備活動對預防運動損傷的作用,甚至認為準備活動是浪費時間消耗體力,沒有必要進行,往往不做好準備活動就進行劇烈的體育運動。結果很容易造成韌帶拉傷或各關節損傷。在進行體操訓練時,比如倒立、前手翻、側手翻、后手翻等動作對手腕要求特別高。
(二)心理狀態
體操運動訓練中經常會做一些前手翻、后手翻類的動作,在動作剛剛接觸的泛化階段練習者對技能的不熟練容易產生恐懼心理,恐懼心理狀態會導致肌肉僵硬,反應變慢,動作遲緩,極易造成運動損傷。
(三)運動生物力學角度上,沖量對腕關節的影響
以體操動作中前手翻為例。前手翻主要包括三個動作階段,第一階段助跑趨步騰空階段,第二階段左腿蹬地右腿擺動雙手撐地階段,第三階段頂肩推手立上體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通過手腕的支撐把力量作用于地面,地面再給人一個反作用力完成翻騰動作。手與地面接觸,手在整個力量輸出環節中處于最前端,直接與物接觸,根據牛頓力學第三定律發力者必定又是受力者,手發出力量后必定同時接受地面給予的反作用力,而且這個反作用力大小和作用時間長短與發生作用時手腕運動狀態有密切聯系,根據牛頓力學的沖量定律FT分別代表手在運動前和運動后的速度,T是手與地面接觸時的作用時間,在體操運動過程中,手一接觸地面是停止運動的,如踺子小翻中手接觸地面時和跳馬后雙腳落地時,因此v2:都等于零,而手在觸物前的運動速度是非常快,即v1非常大,同時觸物時間非常短,即定值時,T越小,則F越大,即反作用力越大,因此手腕在觸物前速度越大,觸物時間越短,觸物時受到的反作用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受傷。
(四)技術要領不正確
技術要領不正確是指學生由于技術上的錯誤,違反了人體生理結構的特點和各器官系統的活動規律以及運動時的力學原理,從而引起腕關節組織的損傷。原因主要分為技術要領掌握不完善、完成動作的時間把握不準確等。
(五)疲勞
在前手翻、后手翻以及前手翻鏈接其他成串動作的訓練中手腕過多支撐頂推,由于長時間的練習單一動作引起局部過度疲勞,易導致手腕腱鞘的損傷和腕背側伸肌損傷。
(六)場地器材因素
由場地器材因素而導致的傷害事故時有發生,南于器械不合規格而造成的。如墊子厚度不一,過于柔軟以及硬度過高地面,長時間在上面做支撐練習時就容易造成手腕受傷。
二、研究對策
(一)認真做好準備活動
在進行體操運動之前要充分的做好準備活動,活動內容要根據教學訓練的內容而定。做好一般性準備活動和專項準備活動。對運動中負擔較大的和易傷部位的腕關節要特別注意做好準備活動,多活動手腕關節,做些相關的伸展性練習,熱身活動可以提高身體的溫度,減少肌肉的黏制性,增加肌肉的彈性,減少損傷的發生,以15分鐘左右為宜。
(二)加強手腕關節部位的訓練
加強手腕關節部位的訓練,提高腕關節周圍肌肉和韌帶的質量和功能是預防腕關節損傷的一種積極手段。可進行啞鈴腕彎舉等訓練方法,提高腕關節肌肉力量,確保減少手腕部損傷幾率。
(三)合理安排訓練
教練要因材施教,根據練習者運動技術水平和身體素質的個體差異做到心中有數,貫徹區別的訓練原則。要運用各種形式的身體練習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學動作時,要求學生要循序漸進,不要急于求成。合理安排負荷量,運動負荷量逐漸增強,才能減少損傷的發生。
(四)遵循人體生物學上的規律
教練員和運動員一定加強對運動人體科學知識方面的學習,利用所學知識來指導訓練,可以避免一些不該發生的損傷,還可以有助提高訓練的效果,使訓練更加科學合理。
(五)完善場地設施
使用護腕等保護工具。前手翻的地面不能過軟,也不能過硬,柔軟度要適中。佩戴護腕等專業的保護工具。有利于減少傷病發生的概率。
(六)加強保健指導
教練員或教師在訓練之前應對學生和練習者進行體格檢查與詢問,及時發現情況及早治療。平時應重視加強運動損傷的防治和醫務監督工作,盡量減少帶傷訓練。整理放松活動可以加快身體疲勞的消除,在專項訓練完后,要重視腕關節的放松,堅持放松才能預防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