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勇
摘要對于每一個運動員來說,運動訓練的主要目標就在于培養盡可能高的競技能力,并且能夠將其在比賽中充分表現出來,形成最佳的競技狀態。賽前競技狀態可以通過賽前相對短時間的訓練形成,是一個運動員已具備競技能力的暫時表現。賽前訓練的根本在于消除長期大負荷訓練所造成的機體和心理疲勞,通過減少訓練量的方式來獲得。
關鍵詞排球賽前訓練 理論分析
一、賽前訓練減量的生理學基礎概述
“疲勞一適應”模型(也被稱作機能能力發展雙因素模型)將賽前訓練分為超負荷階段、減量階段和最佳適應階段,在負荷刺激下人體的疲勞與適應兩種反應在3個階段中存在不同走勢。在進入減量階段之前,“超量訓練”的目的是進一步增大機體的疲勞程度,以期在隨后的減量階段獲得更大的“超量恢復”效應。該超負荷階段的持續時間為1周左右,負荷量一般是平時正常負荷的120%,即超過平時最大負荷的20%。減量階段一般持續2周左右,隨著訓練負荷的減少,機體疲勞與適應水平均會出現下降,但疲勞曲線的下降速度和幅度均大于適應水平曲線的下降,在減量階段結束時疲勞曲線與適應曲線出現交叉點,此時疲勞消除的速度超過了適應水平的下降,賽前訓練進入“最佳適應階段”。
訓練的“痕跡效應”是訓練停止后由系統訓練引起的身體變化在超出一定時間后的延續效應。各種運動能力在中斷訓練后還會保持一段時間,該時間長短主要取決于能力種類的不同(例如有氧能力、無氧能力、力量能力和速度能力等等)。在“疲勞一適應”模型中提到的人體“適應能力”實際上是一種由各種能力共同構成的綜合運動能力,它只在理論和宏觀上描述了疲勞與適應的關系,而還不能作為真正指導賽前訓練的具體依據。因此在賽前減量訓練中,還必須考慮不同能力的“痕跡效應”,其目標就是使那些對某一運動項目最具影響能力的訓練“痕跡”保持到“最佳適應階段”,同時還要根據不同能力訓練“痕跡”的長短,妥善處理它們之間的關系。運用不同的手段使這些痕跡效應長短不一的能力在同一時間內都達到其最佳狀態。
二、賽前訓練的主要結構分析
賽前訓練主要由比賽目標設定、賽前訓練時間、賽前減量模式和賽前訓練監控等內容構成。
(一)比賽目標設定
制定一個客觀的比賽目標是確保賽前訓練成功的重要前提。比賽的預定目標應該是運動員竭盡全力可以達到的成績,制定該成績的依據除了要考慮比賽重要性、競爭對手水平和運動員身體狀態等常規因素外,還應該重點考慮賽前訓練對運動成績的影響作用。
(二)賽前訓練持續時間
目前還沒有一個有關賽前最佳訓練時間的權威研究成果,一些研究成果得出的結論一般在2-4周。有人對排球運動員賽前訓練進行了研究,賽前減量時間應根據運動員訓練水平進行設定。從大量研究成果中可以得出以下有關賽前訓練持續時間的主要結論:水平越高的運動員賽前減量的時間越早,每周減量的幅度也越?。粚I能力的構成特點是決定賽前減量時間長短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以速度和爆發力為主要特點的項目,賽前訓練持續的時間一般短于以耐力為主要特點的運動項目;運動員個體恢復能力和適應消退速度是決定賽前訓練時間長短的重要因素;目前還沒有研究證明男、女運動員賽前訓練時間的差別。
(三)賽前訓練減量主要模式
當賽前減量的模式主要有兩種類型和四種方式。兩種類型為漸進減量型和非漸進減量型,四種方式為臺階式減量、線性減量、由線快速減量和由線慢速減量。對不同減量方式的研究認為,非漸進性減量(階梯式減量)主要應用于那些訓練負荷大、疲勞程度高的運動項目,例如公路自行車項目。
三、賽前訓練理論對訓練實踐的指導意義與作用
通過對近年賽前訓練研究成果的分析與總結,以下結論和規律對運動訓練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和作用。
(一)盡管賽前訓練受到若干因素的影響,但該訓練是一個與訓練負荷和機體生理、心理水平密切相關的可以進行科學控制的過程。把握好減量與疲勞消除之間和減量與適應能力下降之間的關系,是賽前訓練的關鍵。
(二)科學的檢測和診斷是賽前訓練成功的保障,該測試主要包括運動能力測試、機能水平測試和心理狀態測試3個方面。賽前訓練的主要任務是形成最佳的“競技狀態”,該狀態是一個以訓練負荷為杠桿的生理和心理的調控問題,可以應用各種科學的手段進行檢測、分析和評定。
(三)賽前訓練模式應該形成于平常的訓練,教練員和運動員應將賽前訓練作為平日訓練的一項內容進行演練和研究,建立運動員訓練負荷與疲勞程度之間的關系模型,實現對賽前競技狀態的預測和控制。
(四)賽前減量訓練應盡可能保持訓練的強度,為了避免體能消退的風險,賽前調整過程中必須保持訓練的強度或強度高峰。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訓練強度是維持有氧功率,調動無氧激素、維持速度和力量感覺的關鍵因素;其次,主要受中樞神經支配的速度和爆發力素質的訓練“痕跡效應”很短暫,只能維持5天(±2)的時間,如果在賽前訓練中大幅度減小訓練強度,則不宜于速度和爆發力能力的保持。
四、結語
對于那些對技術要求高的運動項目來說,訓練頻率的降低也許會加大“運動感覺”下降的風險。